杂记之转刘应秋《草堂说诗》之十六

独鹤与飞

<p class="ql-block">杂记之转刘应秋《草堂说诗》之十六</p><p class="ql-block"> 小旻之什</p><p class="ql-block"> 小旻 《易》曰:“王明并受其福。”王一不明,则贤奸杂进,邪正不辩,是非不分,好恶不当。《小旻》大夫是以有“临深履薄”之懼也。</p><p class="ql-block"> 小宛 国家至祸乱将来之顷。当事者往往天夺其聪,而不一省。人或有言,方将严刑峻法以弭之,故曰:“哀我填寡,宜岸宜狱。”君子惟守扩囊之义,免祸于家庭而已。(蒙养斋笔记按:此观点虽没有明确针对小序,朱传,作者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方玉润对此作了不重合发挥。见诗经原始405页。)</p><p class="ql-block"> 小弁 孟子曰:“《小弁》之怨,亲亲也。”为诗言之也,如若以宜臼之心论之,宜臼在中而申侯以西戎犯顺,得谓之不知乎?天理人彝荡然灭矣。而诗中委屈叙其爱慕之私、悲悯之情,以文饰其罪。吾谁欺?欺天乎!(蒙养斋笔记按:完全不顾小序,朱传的意义。以为是文饰假话。)</p><p class="ql-block"> 巧言 何人斯 巷伯 《序》皆云:“刺幽王也。”大抵幽王信谗,故其大夫与苏公、巷伯皆被中伤焉。当时谗言满朝而王不悟。识者知其有伤亡之惨也。今以.三诗论之,大夫与苏公尚不失忠厚之道,惟巷伯罹祸最酷,其怨最深。故曰“恶恶如巷伯者是也”</p><p class="ql-block"> 谷风 世道之变由于人心。当其盛也,伐木燕之而有余;及其衰也,谷风怨知而不足。岂朋友有盛衰与?抑世风之淳厚而人心亦因之大异矣。</p><p class="ql-block"> 蓼莪 行役而念父母者多矣。如《陟屺》《鸨羽》皆是也。何独蓼莪而能令人流涕不能止耶?然行役思亲于在堂者,尚异甘旨之奉,劳苦痛亲于已逝者,更深风木之悲。此王伟元之所以三复涟如也。(蒙养斋笔记注:王裒自小就立有良好操行,用礼来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身高八尺四寸,容貌绝俗,声音清亮,修辞的气度典雅方正,博学而且多才多艺,悲痛死于非命的父亲,不曾朝西向而坐,用来表示自己不愿入朝廷为官。于是他就隐居起来教授弟子谋生,朝廷的三征七辟他都没有去应召。他在坟墓旁边盖起草庐,早晚经常到坟墓那里跪拜,手扶着柏树悲伤地哭泣,眼泪(先秦时期,“涕”指眼泪,后来出现了“泪”,两字就同义并用了)滴落在树上,树都因为这样而枯萎了。他的母亲生性害怕打雷,母亲死后,每逢打雷,他就到母亲墓前说:“儿王裒在这里(请母亲别害怕)。”他只要读《诗经》一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没有不痛哭流泪多次的,他所教授的门人就废弃不学《蓼莪》这一篇了。晋书卷八十八)</p><p class="ql-block"> 大东 此诗或亦作于幽王之时乎?《序》《传》俱无明文可考。然前乎此者,宣王中兴则东方尚在柔远之列,后乎此者,平王播迁则西土已属他人之国,必幽王之世,征敛频仍,以供暴虐而东人之荼毒尤甚,未可知也。</p><p class="ql-block"> 四月 四时之景有常而忧喜者自见为悲娱。周之大夫,四月则苦其薰灼,当秋则悲其凋瘁,入冬则伤其飘风。四时无非恶况。当时之乱可知矣。唐明皇入蜀,过剑阁曰:“鸟啼花落,无非助朕悲思。”亦此意也。</p><p class="ql-block"> 北山之什</p><p class="ql-block"> 《北山》《无将大车》《小明》《大东》赋之不均也。《北山》以下三诗,役之不均也。《北山》之大夫有父母者,故其诗悲怨。二诗之大夫无父母者,故其诗和平。及瓜不代,怨垢生焉。可不戒哉?</p><p class="ql-block"> 堂鼓 《序》以为幽王之诗。按《史记》幽王未征淮夷,宣王征之。常武之诗是也。或《序》误以为幽王也。但王者忘民之忧而遂己之乐,则淮上鼓钟自民听之,皆亡国之音矣。</p><p class="ql-block"> 楚茨 信南山 古者诸侯耕助以供祭祀。以故时和年丰,令上下各得其所。是以周之公卿能治其私邑,德盛政修,享祀敛福之若是,可以想见有道之风矣。</p><p class="ql-block"> 甫田 大田 上之欲足其下而祷祀以求,是君以民为体也。下之欲报其上,而称颂其美,是民以君为心也。介景福,享美报,而不外于仓廪稼穑焉。此其所以长道也。</p><p class="ql-block"> 瞻彼洛矣 裳裳者华 天子朝会而“韎韐鞸琫”,安不忘危也。诸侯来王而左宜右有,德称其职也。下无虚誉,上无溢美,此所以为盛世之君臣也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