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峥嵘岁月刻礁志,四十八春续荣光]</p><p class="ql-block">——纪念鸡骨礁戍边四十八周年!</p><p class="ql-block">1977年4月,战士应征上岛,戍守鸡骨礁,今庆守卫海疆48周年。铁血战士筑边疆,青春热血护国威!</p><p class="ql-block">那年春雷动旌旗,红花映雪赴戎机。1977年新兵淬火,四月乘浪破雾抵孤礁,三度寒署铸铁壁,以热血温冷月,以钢枪量潮汐。礁盘丈量忠诚步,浪尖镌刻青春誓:千重骇浪锻成盾,万阵咸风凝作戟。而今四十八轮沧海平,犹见当年少年立潮头,将三载风华铸入礁骨,与日月同守山河无恙。此际樯帆过尽处,碧波永荡英雄气,海疆长耀赤子心!</p> <p class="ql-block">长江口外,有一处名为“鸡骨礁”的地方,这里是上海市最东端,也是现代长江口的东界点。鸡骨礁由三个小礁石组成,其中最大的直径约10米,面积约为100平方米;最小的直径约5米,面积约为25平方米。周围暗礁众多,浪大流急,环境十分险要。在阴沉的天气下,这片海域显得格外荒凉,而远处那座停泊在海上的大型平台结构建筑,则像一座孤独的守护者,默默注视着这片波涛汹涌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鸡骨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上世纪70年代,这里曾作为护卫长江口的军事基地,彰显了其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那座挂着毛泽东题词牌匾的大门,仿佛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让人不禁想起那些为保卫祖国海疆而奋斗的战士们。</p> <p class="ql-block">鸡骨礁位于长江口南支下游岛群东端,横沙浅滩外侧,是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的交汇处。作为长江航道的重要防线,它的战略位置至关重要。一群身穿制服的人站在炮台旁,似乎正在进行军事训练或检查工作,他们的身影与这片海域融为一体,共同守护着大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主礁在东侧,长26米,宽约19米,从东侧海上望去,犹如一艘巨大的商船。主岛礁原有面积500平方米,1966年和1973年在2个较大的礁石上建成一个碉堡状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长51米、宽43米、高36米(七楼平顶)。经过多次扩建,至2010年面积已达2026.84平方米,海岸线长170.57米,全为人工海岸线。鸡骨礁,水源缺乏,无居民。地势险要,扼守上海水上大门,是天然的军事要塞。1971年建海岸榴弹炮阵地。1980年代撤销。后在礁上建有灯塔、验潮站和民用航运雷达站,成为长江口重要的助航设施。海浪拍打着岩石,远处是一片广阔的海洋,那座标注“鸡骨礁”的建筑结构,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这里曾经是祖国东海前哨,长江口的“铁门闩”。</p> <p class="ql-block">《浦江十八铸礁魂,半世潮声证铁骨》</p><p class="ql-block">——红念浦江镇战友戍守 鸡骨礁四十八周年</p><p class="ql-block">当年黄浦烟波壮,十八青衿共戎装。1977年春暖花开时,我们披红踏浪别故里;新兵淬火三春砺,四月长风送战舸,直抵东海擎天柱——鸡骨礁!三载劈波餐咸雾,礁盘作纸写忠诚:晨昏枪刺量潮信,寒暑钢躯镇海疆。四十八轮月缺圆,犹见浦江儿女立涛头,以青春为链锁狂澜,以热血为胶固礁石。今朝白发忆峥嵘,笑指沧海平复处,十八星火燎成炬,万里河山刻君名!愿这东海云水长歌战友魂,共敬当年少年胆,永耀神州寸土光!</p> <p class="ql-block">1977年,我应征入伍,和战友们共同来到这片地势险要、气候恶劣的地方,开始了保家卫国的征程。在这里,我和战友们苦练本领,以赤胆忠诚守护祖国海疆,诠释了戍边战士的钢铁意志与奉献精神。那张戴着写有“人民解放军海军”帽子的照片,记录了我青春岁月中一段难忘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海军战士,我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在鸡骨礁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要面对艰苦的环境,还要时刻保持警惕,确保祖国海疆的安全。那颗星星标志的军帽,不仅象征着荣誉,更承载着我们对祖国的无限忠诚。</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年代,一张照片往往承载着太多的故事与情感。那张在“上海淞影照相”拍摄的照片,记录了我身着海军制服的模样,背景上的日期仿佛在提醒着我,那段岁月虽已远去,但记忆却永远鲜活。</p> <p class="ql-block">胸前的红色五角星徽章和鲜艳的红领章,是我作为海军战士的象征。那张头像特写照片,不仅记录了我的容貌,更记录了那段为祖国海疆奋斗的青春岁月。</p> <p class="ql-block">站在红色背景前的军装照,不仅展现了军人的英姿飒爽,更体现了我们对祖国的无限忠诚。那锯齿状装饰的照片边缘,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岁月的不平凡。</p> <p class="ql-block">手持冲锋枪站立于户外的战士,不仅展现了军人的威武形象,更体现了我们保卫祖国海疆的决心与勇气。</p> <p class="ql-block">身穿制服站立于户外的人物形象,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这里是祖国东海的前哨,我们时刻准备着,为保卫祖国海疆而战。</p> <p class="ql-block">站在多层建筑前的战士,不仅展现了军人的英姿,更体现了我们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那栋多层建筑,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高塔前的战士,不仅展现了军人的英姿,更体现了我们对祖国海疆的无限忠诚。那面飘扬的旗帜,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这里是祖国东海的前哨,我们时刻准备着,为保卫祖国海疆而战。</p> <p class="ql-block">两名身穿军装并佩戴红色五角星帽子的战士站在一起合影留念,不仅展现了军人的英姿,更体现了我们之间的深厚友谊。那段岁月,我们共同守护着祖国海疆,共同书写着属于我们的青春篇章。</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礁岛光影》</p><p class="ql-block">钢青色的浪裹着盐沬扑向礁盘,宿舍在台风季里震颤如鼓。我们数着潮汐涨落熬过九十多个昼夜,军装总泛着洗不净的碱花,被褥能拧出半碗咸水。换防船靠上吴淞码头时,首长总会掏出裹了三层油纸的海鸥相机——吴淞口码头的老马栅营房水泥地比礁石温软,营房前的训练场上,一群晒脱皮的小伙子挺直腰杆,让快门吞下三个月攒下的笑容。相纸显影的裂痕里,藏着永不褪潮的青春。在吴淞口修整三个月后重返鸡骨礁…………。</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战友们共同扎根东海前哨鸡骨礁,顶着十级台风肩扛百斤沙袋加固工事,在咸涩海雾中赤膞打磨射击精度,台风夜用绳索捆腰执勤、煤油炉化冰取水,将礁石当床海浪当被的苦日子熬成淬炼忠魂的熔炉,用结满盐霜的水兵服在祖国海疆写下“人在礁在”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一群身着水兵服的年轻人排成两列站立拍照,背景上写着“东海舰队技术培训中心分别纪念”字样,不仅记录了我们的青春岁月,更体现了我们对祖国海疆的无限忠诚。那段培训经历,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保卫祖国海疆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一群身穿统一制服的年轻人站成两排拍照纪念,背景上写着“东海舰队技术培训班分别纪念”字样,不仅记录了我们的青春岁月,更体现了我们对祖国海疆的无限忠诚。那段培训经历,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保卫祖国海疆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收藏.编辑</p><p class="ql-block">制作:老丁</p><p class="ql-block">2025.04.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