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

邵勇敏

<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邵勇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河南省洛阳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牡丹是中国名花之一,素有“花王”之称,洛阳市被命名为“中国牡丹花都”,洛阳牡丹甲天下,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洛阳牡丹的赞誉,故洛阳有“牡丹城”之称,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是中国牡丹花都,自1983年,一年一度的洛阳文化节,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北宋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到:“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自此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400多个品种。</p><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毛茛科,芍药属植物,栽培已有1600多年历史,这里的邙山、嵩山都有野生牡丹生长,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高多在0.5至2米之间,牡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花大色艳,芳香浓郁,而且种类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洛河地区有黄河、洛河、伊河等众多河流,由于它们的共同冲击,形成了洛阳盆地,其盆地中土地肥沃,且黏性较大,这对牡丹生长十分有利,由此可见“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这一民间谚语千真万确;洛阳牡丹甲天下,得益于洛阳的山川形胜,这片土地托起了十三朝古都,延续了105位皇帝,君临天下才有了让他们“养眼”的牡丹,有了他们首善之地人居环境的牡丹,有了粉饰太平的牡丹;洛阳确实是牡丹的天堂,洛阳居三河间,其气候基本与中国“二十四节气”同步,四季分明很符合牡丹的生长,洛阳牡丹得到大自然的爱怜,得到皇帝的垂青,得到庶民的钟情,得到文人骚客的推波助澜,定然开出今天的国色天香,“万家流水一城花”、“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p><p class="ql-block">在宋代洛阳牡丹的栽培管理,在择地、载植、浇灌、施肥、剪修、防虫、防霜冻以及嫁接、育种等栽培技术方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到明清时期,牡丹的栽培技术更加趋于完善,花工们从牡丹的种、栽、接、浇、养、医等8个方面进行了科学总结,并付诸实施,洛阳几乎家家有种植牡丹的传统,赏花之风盛极一时,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邵雍的“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开花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的诗句,正是东都洛阳牡丹品赏习俗的生动写照。1992年7月,建立国家牡丹基因库,2017年9月,洛阳与深圳华大基因联合宣布,经过了多年努力,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破译牡丹基因组,填补了国际芍药科植物组研究空白,牡丹源自洛阳有了基因证明。</p><p class="ql-block">牡丹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牡丹全身都是宝,花、种、根、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除观赏外,其根可入药称丹皮,可治高血压、清热散淤、治痛消肿等功效;当代洛阳牡丹商品化产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商品产生基地,采用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优惠政策,至1990年商品牡丹发展至600亩,总株数达百万株以上,除国内市场外,还开辟了国外市场,出口到法国、日本、美国、意大利、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使洛阳牡丹誉满天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p><p class="ql-block">洛阳以花为媒,广交朋友,花会搭台,自1983年起一年一度的中国洛阳牡丹花节,至今成功举办了42届,2010年洛阳牡丹花会节升级为国家级花会节,牡丹花会节不仅是洛阳对外交流的纽带,更是洛阳走向世界的多彩桥梁和世界了解洛阳的芬芳名片。2019年5月在北京世园会牡丹国际竞赛中,创洛阳参与国内外展赛最好成绩,再次擦亮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4、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