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味》的艺术特色,赏析(系列⑧)

紫阳赵

<p class="ql-block">《盐味》通过精妙的艺术手法编织出一幅充满生活质感与人性温度的画卷,在独特的叙事中深刻诠释多元主题,展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一、写作手法:细腻笔触绘就生活肌理</p><p class="ql-block"> 在描写层面,作品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场景与情感。描绘盐背子在陡峭盐道跋涉时,作者细致刻画他们磨出血泡的脚掌、被盐袋压弯的脊梁、在风雨中飘摇的身影,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谋生的艰辛。对家庭生活场景的描绘同样生动,灶台边氤氲的热气、家人围坐时简单却真挚的对话,以烟火气十足的画面传递出生活的真实况味。</p><p class="ql-block"> 修辞运用上,“盐味”这一核心意象极具象征意味。盐,既是维持生命的必需之物,又象征着生活中难以言说的苦涩与厚重。正如盐渗透进食物改变味道,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悄然浸润着每个人的人生。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小说超越了对盐背子生活的单纯记录,赋予作品哲学层面的思考深度,让读者在品味“盐味”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复杂滋味 。此外,作者偶尔采用的隐喻手法,如将盐道比作命运之路,暗示人物在艰辛路途上的挣扎与成长,也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与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二、人物塑造:多面形象彰显人性光辉</p><p class="ql-block">小说对人物的塑造立体丰满。主人公林万春与张迎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完人”,林万春起初也有莽撞冲动的一面,张迎风则胆小怯懦,但在背盐的艰难历程与生活的重重考验中,他们不断蜕变。林万春成长为信守承诺、有勇有谋的担当者,张迎风也褪去青涩,变得坚韧果敢。作者通过刻画人物在困境中的矛盾与挣扎,如林万春面对利益诱惑时的内心纠结、张迎风在生死关头的恐惧与勇气,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多面,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引发读者对人性善恶与成长力量的思索。</p> <p class="ql-block">三、情节设置:跌宕起伏折射命运无常</p><p class="ql-block">情节安排上,小说以张迎风失踪、林万春“赔人”张家为核心冲突,打破平静生活,引发强烈戏剧张力。此后,二人在背盐途中遭遇土匪抢劫、恶劣天气袭击,情感上经历误会与和解,每一个情节转折都扣人心弦。这些情节并非单纯为了制造悬念,而是巧妙地融入对人性、道德的考验。例如,在面对土匪时,人物的不同选择展现出人性的高尚与卑劣;在困境中的相互扶持,凸显出真情的珍贵,进而揭示生活虽充满无常,但希望与温情始终存在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四、结构安排:有序铺陈展现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作品以时间为序,有条不紊地推进故事,从背盐启程到历经磨难,再到最终回归,清晰展现人物命运轨迹。同时,作者巧妙地将盐道文化、地域民俗融入叙事结构中。对盐道沿途古老的歌谣、祭祀仪式、传统规矩的描写,不仅丰富了故事背景,更构建出独特的文化场域。这些文化元素与人物命运相互交织,形成“人”与“文化”共生的关系,凸显出盐道文化对当地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表达出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坚守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五、主题升华:多维思考探寻生命真谛</p><p class="ql-block">《盐味》的主题丰富且深刻。表面上,它讲述盐背子的生存故事,展现底层人民在艰苦环境下为生活奔波的艰辛,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深入挖掘,可发现作品对人性的美好品质,如善良、诚信、坚韧进行了热情讴歌,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同时,通过盐道文化的展现,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如何存续与发展的思考。而“盐味”象征的人生滋味,则引导读者感悟生活本质——生活虽苦,但正是这些酸甜苦辣,构成了生命的丰富与厚重,促使人们以更包容、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p> <p class="ql-block">图片/贺友才拍于阅读分享活动现场十网络</p><p class="ql-block">资料/《喜马拉雅》十网络</p><p class="ql-block">2025.4.21于安康中心医院病房</p> <p class="ql-block">附:李春平简介:</p><p class="ql-block">《盐味》是李春平“盐道三部曲”的第二部(另是《盐道》《盐色),这部作品经过三年的采访和写作,于2018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春平:小说家。陕西省紫阳县人。现系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陕西安康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1962年1月出生,现任安康市文联主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迄今为止,出版和发表作品近500万字,主要作品有《上海是个滩》《步步高》“盐道三部曲”等长篇小说十余部,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四十余部,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转载。由其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玻璃是透明的》被中宣部列为2000年十大国庆献礼片之一,为家乡紫阳量身制作在家乡实景拍摄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音乐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演员奖等五项大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