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精神对于形体的作用,就像国家必须要有君主一般。精神在体内躁动不安,形体便会在外显出衰颓之态,如同君主昏聩于朝堂之上,国家必会混乱于百姓之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识之</span>士懂得形体依赖精神才能存在,精神需要依托形体方能延续,明白生命机能极易受损,知道一次过失就足以危害生机。所以他们通过修养心性来守护精神,保持心境安宁以保全身体,不让爱憎之情滞留于心,不让忧喜之意盘桓于怀,淡泊宁静不受外物扰动,使体内气血自然调和。同时运用呼吸导引之术,服用丹药调养身体,促使形体与精神相互滋养,外在躯壳与内在生命共同得到增益。</p><p class="ql-block"> 难道只有某些食物会让人滞重而无法轻盈,损害视力而无法清明,熏染牙齿发黄而不能坚固,赋予体香而无法持久吗?因此神农氏说“上等药物滋养生命根本,中等药物调养心性根基”,正是深谙生命与心性相互关联的规律,通过辅助调养使二者得以贯通调和。然而世人不能明察此理,只满足于食用五谷充饥,沉溺于声色享乐。双眼被纷繁色彩迷惑,双耳追逐淫靡音调。美味佳肴煎熬脏腑,醇酒烈醪侵蚀肠胃。芳香之气腐蚀骨髓,狂喜暴怒扰乱体内正气。焦虑忧思消耗精神能量,悲欢情绪破坏平和纯粹的本性。</p> <p class="ql-block"> 人用如此渺小的身躯,承受内外多重侵袭的损耗。这具本就容易衰竭的躯体,在内外夹攻之下,毕竟不是树木石头,怎能长久不坏呢?那些极度放纵自我的人:饮食毫无节制,导致百病丛生;贪恋美色不知疲倦,以致精气枯竭早亡;风寒趁虚侵害,百毒伺机侵袭,最终在各种灾病交攻中半途夭折。世人都嘲笑哀叹这类人,认为他们不善于养护生命。至于那些生活方式违背养生规律,在细微处疏忽放任,让微小损害积累成重伤,重伤演变为机能衰退,衰退导致白发丛生,白发催动衰老降临,衰老直至生命终结。这些人浑浑噩噩找不到根源。中等智慧以下的人,都认为这是自然规律。纵使稍有醒悟,也只在遭遇病痛时才哀叹悔恨,却不懂在疾病尚未显现时防范各种风险。这就像蔡桓公身患致命重病时,反而恼怒扁鹊预见病症的警示,非要把感到疼痛的那天当作疾病的开端啊。祸患在细微时已形成却等到显著时才补救,所以出现徒劳无功的治疗。人们安于常规生活方式,因此只能获得普通的寿命。观察世间万物,无不遵循此理。人们用多数人的状况自我印证,用普遍现象自我安慰,认为天地间的规律不过如此。即便听闻养生之道,也凭自身狭隘经验武断否定。次一等的人半信半疑,虽稍有意愿却不知从何入手。再次一等的人勉强服药调理,坚持半年一年后因辛劳未见成效就意志消沉半途而废。这就像用田间小水沟的水量来灌注池塘,却放任尾闾深渊般泄洪。补益微乎其微,消耗却浩大无垠。那些妄想坐等显著功效的人,或勉强压抑情感克制欲望,舍弃荣华心愿,但耳目之前仍充斥着诱惑物欲,所期盼的养生效果却在数十年之后,既怕放弃当下享乐又怕错失长寿机会,内心纠结挣扎,精神世界与物质诱惑不断交锋,短期欲望与长远利益彼此倾轧。这样的矛盾状态终将导致养生计划再度失败。</p> <p class="ql-block"> 真正精妙的养生之道,可以通过理性推究领悟,却难以用肉眼直接辨识,就像豫章木生长七年之后才能察觉其变化。如今人们怀着浮躁争竞的心态,踏入需要虚静淡泊的养生之途,意念急切却见效缓慢,期望短期回报却需长期积累,因此无人能够坚持到底。那些散漫之人因未见成效便不再追求,而追求者又因不够专注半途而废,偏执单一方法者因缺乏综合调理难见功效,沉迷旁门小术者因执着技巧反受其害,所有这些情况,使得向往养生之人虽多却几乎无人真正成功。真正善于养生的人则截然不同。他们心境澄澈虚静安泰,减少私欲淡泊无求。明白名利地位会损伤德性,因此淡然漠视不去钻营,并非内心渴望却强行压抑;深知肥甘厚味会危害本性,所以主动舍弃不再眷恋,并非贪恋美味后才勉强克制。外界纷扰因能牵累心神便不存留于心,精神气韵因专注淡泊而愈发清明,胸襟开阔没有忧患纠缠,内心宁静没有杂念萦绕。进而以专一之道持守本心,以和谐之法滋养身心,使调和之理日益充盈,最终与天地自然法则完全契合。此后用灵芝蒸熏培补元气,以甘泉滋润涤荡脏腑,沐浴朝阳焕发生机,抚慰于五弦琴音陶冶性情,顺应自然无所强求,体悟精微心通玄奥,忘却世俗欢愉后反得真正满足,超脱生死执念后生命反而长存。如此持之以恒地修行,几乎可与仙人羡门子高比肩寿数,和王子乔竞技年岁,谁说这种境界无法达到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