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 ,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城垣建筑 。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 <br>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 <div><b><font color="#ed2308">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font></b>,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现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 </div><div><br>1961年3月4日,西安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为名单中唯一的古代城垣建筑 。</div> 历史沿革<br>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div><br>现存城墙为明代建筑,全长13.7千米,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b>是在明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b>,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当时是西安的府城。<b>明太祖朱元璋将次子朱樉册封为秦王</b>,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规模宏大坚固,再加上后来明清屡次修葺、增建,现仍保存完好。</div> 2004年初,西安市含光门段城墙道路工程施工,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今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受有关部门委托,配合工程,对该处暴露的城墙断面展开考古调查,认定它结构复杂,<b>时间跨度从隋唐至现代,历经五次大的修筑而成。</b><div><b><br></b>据统计,城墙断面从早至晚分为五大期。即:</div> 五大期<br>断面<br>隋唐期<br>现存断面接近三角形;<br>唐末五代期<br>加厚旧城墙一点五米至两点五米以上,顶部也加高将近一米;<br>宋元期<br>增补层处于明城墙断面中心,土色暗褐,质地密实,夹有少量砖瓦;<br>明清期<br>将以前所筑城墙的墙体全部包筑于内,即是现今的西安城墙;<br>现代修葺层<br>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有关部门进行的加固处理。 [17] <br>隋朝兴建<br>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居于汉长安城。但当时的汉长安城破败狭小,<b>水污染严重</b>,于是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br> 隋大兴、唐长安城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2米,周长36.74千米,总面积84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面积最大的都城。 <br><br>唐末缩建<br>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唐承隋制定都长安,并将“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大兴宫”更名为“太极宫”。<br>唐末,长安城因战乱遭受了很大的破坏,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因原来城大不易防守,于是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筑。 韩建放弃了原长安城的外廓城和宫城,仅保留了皇城,称为子城,进行修治。原皇城有东、南、西三面城垣,北面是宽阔的横街,成为皇城与宫城之间的分界。这次整治,便将宫城的南垣作为子城的北墙,与皇城的东、西城垣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原来的皇城成为一座四面环有高大城垣的坚固城池,并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改建后的长安城称作“新城”。新城的周长为9.2千米,仅及原长安城周长的四分之一。同时在城内筑有内城,作为官府所在区;另在东西城墙外各筑一小城,作为下辖之大年县、大安县(后又分别恢复原名长安县、万年县)之治所,此新城仅具军镇性质。 <div><br>以后历经<b>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b>到宋、元两代,长安城的名称和建制虽屡有变换,但城垣规模却无改变,也就是说,<b>从唐末到宋元,当时的长安城只是隋唐时期的皇城而已,</b>反映出了长安城的逐渐衰落。</div> 元代<br>在元代,奉元路城(前期称安西府城)的规模与分布格局与前代仍基本相似,只是在至元十年(1273年)动工,于城东北方向,近沪河一高亢平坦处修建了安西王宫,面积约0.3平方千米,呈纵长方形。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墙垣高大,宫殿富丽堂皇,四周川湖泉水环绕,驻有军队,宜于游猎为乐。<br><br><b>由此可见,韩建主修的“新城”城垣规模于五代、宋、金、元时变化不大。北宋沿袭,为京兆府城,元代为奉元路城。</b><br> 明朝改建<br><b>早在明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b>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率军从山西渡河入陕,元守将遁逃,徐达占领奉元城。<font color="#ed2308"><b>不久,明朝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就是西安得名的开始。</b></font><div><br>全国统一后,朱元璋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城墙开始正式筑城,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完工。</div><div><br>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非常重视西安的地位,御史胡子祺曾上书请求迁都西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元璋派皇太子朱标巡视西安 [20],并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就藩西安。</div> 当时,明朝筑城风气非常盛行,中国保存下来的许多大中小城市的城墙,大多是那时建造的,至今在关中民间尚流传着:<b><font color="#ed2308">“汉冢唐塔猪(朱)打圈”的俗语。</font></b>西安明城墙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的基础上扩建起来。据文献记载,明代修建的西安城,西墙和南墙都是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墙而增修加长,东墙和北墙是扩大新建的。 秦王府城的选址决定了西安城拓展的方向。明初在宋元老城东北隅兴建秦王府,基于“秦用陕西台治”的营建指导原则,其北面与东面充分利用了元奉元路城的城墙和护城河,以减少工程量。这一选址基本上就决定了城市的拓展方向,其目的就在于大城将秦王府环护起来,而如何将秦王府置于近似城市中心的考虑则决定了城市向东、北扩建的具体规模。 明西安城最终形成以秦王府为中心,两城相套的格局。明秦王府城或称秦藩城,又称秦王府,是明代秦王在西安的王宫府城。秦王府城城墙分内外两重,形制均呈南北纵长方形。西安府城内除了秦王府外,尚有多处郡王、将军府,连同各类官衙,占去城内大部分面积,其余尚错杂分布有一些寺庙、道观及学校、商铺。为适应商贸发展的需要,至明朝后期在东、西、南、北门外己都建有关城。 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主持修复,将城墙外壁和顶面砌了青砖,使土城第一次变成砖城。<br>明思宗崇祯九年(1636年),陕西巡抚孙传庭修了四关土城墙。有四个城门: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南为永宁门,北为安远门。每门门楼有三重:闸楼、箭楼、正楼。闸楼在外,箭楼在中,正楼在里,箭楼与正楼之间的围墙为瓮城。整个城墙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 <div>历经了朝代更迭饱受战火蹂躏,古长安城的城门几经损毁和修复。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由长乐门(东门)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悬在城门上的“长乐门”匾额对身边将士说:“若让皇帝长乐百姓就要长苦了。”部下一听此言点火烧毁了长乐门城楼,直到清代又重新建造。 </div> 清朝时期<br>明清时期,西安是西部最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关系到西北安危的军政重镇,清朝时期陕西历任督抚,为巩固城防武备,对西安城垣进行过多次修葺,对护城壕进行多次疏浚,主要有:<br>顺治十三年(1656年),陕西巡抚陈极新重修西安城垣,重建明末被毁的东门正楼与南门月城楼,并疏浚护城壕。 康熙元年(1662年),“总督白茹梅、巡抚贾汉复修葺西安城垣。”<br>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陕西巡抚崔纪行因西安城有壕无水,并疏浚龙首渠与通济渠,导入水壕。<br>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陕西巡抚鄂弼继修葺西安城垣,并疏浚城壕。<br>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十一月,陕西巡抚毕沅奏报西安城墙状况,这一奏议可视为该次西安城墙大修工程的最早动议。<br>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毕沅会同陕甘总督勒尔谨对西安城墙状况进行了“细勘”。四十五年(1780年)三月,毕沅前往苏州觐见乾隆皇帝,进一步陈奏了西安城墙亟待维修的情况,并获得了乾隆的允准。<br><br>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一月,毕沅首次明确以《奏修西安城墙事》为题具奏乾隆皇帝,详细禀明了西安城墙亟待维修的状况,正式请求修葺西安城墙,由此开启了大修工程的序幕,此次维修为西安城墙自明代扩建以来的第二次全面维修。<br>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德成会同巡抚毕沅等逐段查勘城墙。发现五大类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德成建议西安城墙维修必须“全行拆卸,大加修理”。乾隆在批复中强调资金“不惜费”,规模“从其旧”,成为城墙维修的两大基本原则,确保了西安城墙能够延续明初扩建以来城周近14千米,占地约11.6平方千米的庞大规模。 <br>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三月,陕西巡抚永保对参与城工的机构和官员进行了初步分工,促使西安城墙维修成为当时现府和陕西省的头号工程。<br>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历时5年的西安城墙大修工程至此落下帷幕。<br><br><br> 同治元年(1862年),清军拓筑西安西关与北关,加修东路墩台。<div>同治二年(1863年),将军穆腾阿挖浚护城壕。<br>同治四年(1865年),督办西征粮台袁保恒修葺西安城垣。<br>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龙首渠湮塞,西安护城壕池涸,清军同知王诹疏浚龙首渠,引水入壕,遂使“池水畅通焉”。<br>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陕西巡抚魏光焘、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陕西巡抚升允又多次疏浚通济渠,引水入壕等。<br>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1781年—1786年)的西安城工,以其工期之长、工匠之众、经费之巨、工料之多堪称明清西安城墙建修史上最大的维修工程,不仅与改善城市景观、提升城墙防御能力等直接相关,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变迁等也有着较大影响。</div> 辛亥革命<br><b>清宣统三年(1911年)</b>,清兵龟缩城内抵抗新军的进攻,当时安远门(北门)的城楼是清朝的弹药库,驻守清兵负隅顽抗,新军集中火力轰击弹药库致使清兵受到致命打击全线溃败,至<b><font color="#ed2308">此统治西安265年的满清政府被推翻了。遗憾的是雄伟壮美的安远门城楼也在战火中被毁。</font></b> <div><br></div><div><b>发生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的著名的“二虎守长安”是一次攻守战斗激烈、持续八个月之久的艰苦战役。这次战事充分显示了西安城墙“深沟高垒”的防守优势。</b></div><div><br></div><div>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北洋军阀吴佩孚的走狗河南军阀刘镇华率所部“镇嵩军”12万人马由河南入陕,<b>围攻由陕西国民军队控制的西安城。</b>城内督办李虎臣和二师师长杨虎城的部队总数不足3万人,全城40万人被围困长达八个月之久。</div><div><br></div><div>因地形关系,东关战场从战争开始一直到胜利,始终是镇嵩军进攻的重点,镇嵩军在城外设置炮兵群,炮轰东关陕军阵地,并在城外掘地道多处,企图轰炸城墙。杨虎城部的一个营奉命担任东关防务,在城下挖掘堑壕,专门防御镇嵩军的地道偷袭,镇嵩军几次挖掘地道,都被陕军发觉 [24]。为了瓦解守军,刘镇华用棺材装火药轰塌了部分城墙。</div><div><br>“二虎”一方面动员全体士兵和全城百姓以城墙为屏障顽强抵抗,一方面向广州国民政府求援。城外的“镇嵩军”也加紧了攻势,穷凶极恶的“镇嵩军”因与城内的守军相持不下便想困死城内的军民,放火烧了城外已经成熟的40万亩麦田,冲天火光延续了五六日,城内军民饿死的就有两万余人。“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守城战坚持得非常艰苦。直到10月受广州国民政府编制的冯玉祥部队奉命援陕,星夜兼程出奇制胜连打四仗使刘军全线溃退,狼狈逃出潼关,西安之围遂解。<b><font color="#ed2308">在这次战斗中炸毁了永宁门(南门)箭楼。</font></b></div><div><br>民国时期<br>民国时期战乱频繁,经济衰败,当时的西安城也破旧不堪。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民国时期的地方当局为保护城墙,也做过一些必要的修护工作,如发布保护城墙的措施,实施小规模修缮等,这些修护工作虽未能改变古城墙衰败面貌,但对保护其完整性及为日后大规模修缮起到了积极作用。 </div><div><br></div> 建筑形制<br>西安城墙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13.74千米。城门有四: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门城楼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高32米,长40余米,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br><br>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br><br>最初的西安城墙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对西安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br><br>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西安城墙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楼。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楼下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br><br>西安城墙的防御性很强,城外的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吊桥白天降落在护城河两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桥升在空中,就断绝了进城的道路。城门外有间楼(也叫谯楼),用以打更和报警,为第二道防线。闸楼后边是箭楼,高30余米,外面墙体笔直,箭孔密布,便于瞭望和射击,这是第三道防线。箭楼和正楼之间是瓮城,面积9348平方米,它的作用是:若敌人攻进此处,即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是第四道防线。第五道防线自然是正城门了。<br><br>除了城门设防严密外,城墙四个拐角的角台上还修有角楼,作用是辅助城门,观察和防御四面外来之敌。整个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座马面(也叫敌台)。每个马面宽20米,从城墙向外伸出12米,高低、结构和城墙相同。西安城共有马面98座,垛口5984个,使城墙外侧成锯齿形。每个马面上建有可供驻守军队的卡房(也叫敌楼)3间。城墙和马面上有女儿墙,墙上有既能藏身又能瞭望、射击的凹口和方孔。 <div><b>城门介绍</b><br>西安城墙现有城门18座,从永宁门开始顺时针依次为:永宁门、朱雀门、勿幕门、含光门、安定门、玉祥门、尚武门、安远门、尚德门、解放门、尚俭门、尚勤门、朝阳门、中山门、长乐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这18座城门的形成时间和规格各不相同。</div><div><br><b>其中永宁门、安远门、长乐门、安定门四座城门</b>,作为西安明城墙的原有城门因当时的军事防御需要,都是单门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墙,两道城墙之间又形成了瓮城。除永宁门外,其余三门现都只剩下两道城墙。到民国时期,城门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军事防御需要,为了交通的方便,人们在原有的四座城门两边新劵了门洞。其余十四座后来新开的城门,有的是在被战火打开的城墙豁口上重建的,有的是在唐皇城城门遗址旁新劵的,有的是为了纪念伟大人物新劵。</div><div><br><b>南城七门</b><br>永宁门<br>永宁门俗称南门,是西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建于隋初。是皇城南面三座门中偏东的一座,称安上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留作南门,明代改名永宁门。永宁门箭楼在西安保卫战(也称二虎守长安)中被毁,于2013年在原址上重建。永宁门规格为6+1式门洞。 [30]<br>朱雀门<br>朱雀门原本是唐长安皇城的正南门,门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时,皇帝常在这里举行庆典活动。开皇九年(589年),隋帝国统一天下,隋文帝在朱雀门城楼检阅凯旋大军。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朱雀门被封闭。1985年修复西安城墙时,发掘出包裹在明城墙内的朱雀门遗址。如隋唐文人描写的那样宏伟华丽,城门柱础用大理石制成,青石制作的门坎上刻有线条优美神采飞扬的蔓草花纹,磨砖对缝的门洞隔墙厚实端正。1986年开通的朱雀门位于遗址西侧。朱雀门规格为4门洞。 [30]<br>勿幕门<br>勿幕门俗称小南门,开通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更名为勿幕门,以此纪念辛亥革命中陕西的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井勿幕是同盟会最早一批会员,民主革命时期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家,在护法运动中壮烈牺牲,被孙中山、黄兴称为“西北革命巨柱”。陕西军民为怀念先烈,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将井勿幕在西安居住过的四府街更名为“井上将街”,并将该街南端城门命名为“井上将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又分别更名为“勿幕街”和“勿幕门”。勿幕门规格为单门洞。 [31]<br>含光门<br>含光门是南城墙最西一门,是唐长安皇城南面的偏西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封闭了中门洞和西门洞,保留了东门洞,北宋以后全部封闭。1984年整修西安城墙时,发掘出含光门遗址,发现花岗石制作的柱础、刻花的门槛门道。现已把新建券洞城门置于遗址东西两侧,对遗址作框架结构保护,外包城砖,使外观与城墙一致,内部设置人工采光和空调系统,供游客参观。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可以从城墙上进入 [31]。含光门规格为4门洞。<br>建国门<br>建国门是南城墙最东一门,为纪念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在建国路区段南城墙新开城门,故名建国门。<br>建国路街道虽然短小,却承载了历史的厚重。据历史学者考证,唐代名臣长孙无忌就住如今的建国路。民国时期,震惊中国外的西安事变,其重要人物张学良将军的公馆就坐落于此。如今张学良公馆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国门规格为3门洞。 [32]<br>和平门<br>和平门与大雁塔、大差市、西安火车站、大明宫含元殿处于同一南北轴线上,开通于1953年。为了表达饱经战乱的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取名和平门。城门内为和平路,城门外为雁塔路。和平门内向西走一直到文昌门之间的由青石板铺成的顺城巷就是下马陵。2100多年前,即使汉武帝途径此地,也要下马步行,因为当朝著名的政治家董仲舒葬于此处,下马陵便因此得名。和平门规格为4门洞。 [33]<br>文昌门<br>文昌门位于碑林博物馆南侧,开通于1986年。这里的城墙上建有魁星楼,是西安城墙上唯一与军事防御无关的设施。魁星又名“奎星”、“奎宿”,位列二十八星宿之一,传说是主宰文运兴衰的神,被人们尊称“文曲星”、“文昌星”。如果被他的朱笔点中,就能妙笔生花,连中三元,成为状元。所以,古代孔庙、学府里都建有供奉香火的魁星楼。明清时的西安府学和孔庙建在城墙旁边(今碑林博物馆),魁星楼也顺势建在城墙之上。魁星楼在1986年修复,楼下这座新辟的城门,也就被命名为了文昌门。文昌门规格为4门洞。<br></div> <b>西城二门</b><br>安定门<br>安定门俗称西门,为西城墙最南一门,原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门。明代扩建城墙时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门,寓意西部边疆安泰康定。这座城门原有三重门楼:城楼、箭楼、闸楼。三道城墙,城楼里,箭楼居中,闸楼向外。门楼下均有拱卷式门洞,洞高宽为6米。城楼与箭楼之间有方形瓮城,平时是出入通道,战时是防守要地。城楼北侧有日本天皇访问西安时所建观望台一座,供游客参观,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门箭楼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城门内为西大街,门外为西关正街 [34]。安定门规格为6+1式门洞。<div><br>玉祥门<br>民国十五年(1926年),吴佩孚的走狗河南军阀刘镇华包围西安城达8个月之久,使西安人民冻饿战死4万多人,<b>直到冯玉祥将军率国民联军击败刘镇华后,西安才得以解围。</b></div><div><br>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战火打开的城墙豁口上修建的这座城门,为纪念冯将军由此率部入城的历史功绩,取名玉祥门,为西城墙最北一门。玉祥门规格为5门洞。</div> <b>北城六门</b><br>尚武门<br>尚武门是西安北城墙最西一门,开于建国后。<br>城门内为西北三路,城门外为工农路。<br>尚武门规格为4门洞。<br>安远门<br>安远门俗称北门,明代构筑城墙时建造的北门,正式名称为安远门。<br><b>“安远”二字是继承中原汉族朝廷对边远少数民族采取的怀柔安抚政策,希望边远少数民族对朝廷知恩归顺。</b><div><b><br></b>辛亥革命时,起义军进攻满清,安远门战争激烈,交战中北门城楼被焚毁。1983年整修城墙时,恢复了原来的箭楼。安远门规格为4+1式门洞。</div><div><br>尚德门<br>尚德门位于安远门以东,开于建国后。<br>民国十六年(1927年),时值“新生活运动”倡导“四维、八德”,南北向纵街由东向西分别取“四维”之“勤、俭、仁、德”,并冠以“尚”字命名,即尚勤路、尚俭路、尚仁路(后改中正路、现解放路)、尚德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于北城墙尚勤路、尚俭路、尚德路处开辟三座城门,名尚勤门、尚俭门、尚德门。尚德门规格为3门洞。</div><div><br>解放门<br>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陇海铁路通车,于北城墙尚仁路处开辟城门,名尚仁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尚仁路改称中正路,城门更名为中正门;1950年,中正路改称解放路,城门更名解放门。1952年因扩建火车站广场而拆除,成为西安城墙一豁口,2005年重新连接,形成大跨度的桥拱式城门,从而使西安城墙全线贯通。解放门规格为大跨度桥拱式3门洞。 </div><div><br>尚俭门<br>尚俭门位于北城墙解放门与尚勤门之间,开于建国后。<br>新中国成立后,于北城墙尚俭路开辟城门,名尚俭门。<br>城门内为尚俭路,城门外为火车站东盘道。<br>尚俭门规格为3门洞。 </div><div><br>尚勤门<br>尚勤门是北城墙最东一门,开于建国后。<br>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北城墙尚勤路开辟三座城门,名尚勤门。<br>城门内为尚勤路,城门外与环城北路成丁字路口。<br>尚勤门规格为3门洞。<br></div> <b>东城三门</b><br>朝阳门<br>朝阳门是东城墙最北一门,开辟于建国后。因为这座城门朝着太阳,是每天第一个见到阳光的城门,故取名朝阳门。<br>城门内为东五路,门外为长乐路。<br>朝阳门规格为5门洞。 中山门<br>中山门俗称小东门,民国十六年(1927年)初,在冯玉祥将军倡议下开辟的中山门,为纪念国民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而得名。<b>1927年5月1日,冯玉祥将军率军东征,就从中山门出城。</b><br>中山门并列两个门洞,冯分别为它们取名“东征门”和“凯旋门”。出师之日,冯玉祥在城头向各界欢送群众讲话,说等北伐胜利,再打开凯旋门欢迎他。但后来时局变化,再未率师回西安。中山门规格为双门洞。 长乐门<br>长乐门俗称东门,是东城墙的正门,也是最南一门。在建造明城墙时构筑,正式名称叫长乐门。明末李自成由东门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悬在城门上的“长乐门”匾额,对身边将士说:“若让皇帝长乐,百姓就要长苦了。”部下随即纵火焚毁了这座城楼,直到清代重新建造。<div><br></div><div>“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将军曾在<b>东门城楼</b>上组建教导队和学兵队,旧址被修复作为西安事变纪念地。长乐门规格为6+1式门洞。</div> 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b>南京西安荆州兴城等4城市</b>捆绑申报的“中国明清城墙”列入<b>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b>。<b>山西大同和浙江临海两座城市也有申遗意向</b>,加入到中国明清城墙保护的行列中。此举即为“4+2”模式。<div><br>2011年9月11—12日,来自南京、西安、荆州、兴城以及大同、临海6座城市的代表在西安召开了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4+2城市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为六座城市的城墙保护专家和管理者搭建了切磋和交流的平台,并形成了城墙保护的“4+2”模式。</div> 历史价值<br>西安古城墙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封建社会的城市建设、历史、军事和建筑艺术,都有着很高的价值。 首先,西安城墙是一本无字的史书。<br>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隋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墙圈定的都城比当时罗马城大7倍,比一千多年后成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大一倍多。直到唐朝末年,随着李氏王朝的衰落,长安城才在改筑时放弃了外郭城和宫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规模明显缩小。 <b>现存的西安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年),是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b>,因此这座明代城垣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长安城的前身,在6世纪由大建筑师宇文恺主持建造的隋大兴城,给上千年的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能够阅读、分析和体味的历史载体。 明西安城墙初建时,只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依次名曰长乐、永宁、安定、安远,包含的当时人们对平安、快乐生活的企盼;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辟的中山门、玉祥门、勿幕门,皆以杰出的革命先行者的名字命名;新中国诞生以后开辟的诸多城门,以和平、建国命名,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而朱雀、含光等唐代城门名称的重新使用,则是体现着一种文化传承。 <b>大跃进时期,拆除西安城墙的呼声甚嚣尘上。</b>文物工作者当面向当时的西安市领导陈情未果后,越级申请国务院干预。<b>1959年9月29日,西安市收到了《国务院关于保护西安城墙》的通知。</b>12月28日,西安市市长刘庚签署了一份文件,“自即日起严禁拆取城砖、挖取城土以及其他破坏城墙的行为”。这份文件,挽救了命悬一线的城墙,西安城墙大难不死,逃过一劫。 西安城墙是凝聚市民城市记忆的具象物。<br>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b>西安城墙历经二虎守长安时的惨烈搏</b>杀,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飞机的轰炸,<b>大跃进时期城墙满目疮痍</b>的惨景,上个世纪<b>80年代市民义务劳动整修城墙的场面</b>,以及如今的城墙国际马拉松比赛、全国汉服婚礼,号称“天下第一礼”的《醉长安——大唐迎宾盛礼》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南京明城墙</font></b></h1> 南京明城墙,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明朝初年(公元1366年到1386年)在都城南京修筑的城墙,<b>为世界第一大城垣。</b>当时有<b>宫城、皇城、内城和外郭四重</b>,现在通称的“南京城墙”一般特指其中的内城城墙。内城城墙东傍钟山,西据石头,南凭秦淮,北控后湖,周长35.267公里,现存基本完好的明城墙23.399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城墙,是中国少有的保存良好的古代城墙,是南京现存最大的古代建筑。<b>2012年11月,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列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单。<br></b><br><br>建筑概况<br>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 。南京城在刚建成时共有四重城墙,由外向内分别为外郭(外城)、内城(京城)、皇城和宫城。外郭大部为夯土城墙,原有18座城门,周长约60千米,约20公里为砖造,早已湮没无存,仅余城门的地名流传至今。内城为“土筑砖包”,夯土筑成的城墙外由城砖或条石包砌。内城因地形而建,呈不规则状,突破了以往都城为方形的城制。内城原本开有13座城门,与外郭城门合称“里十三,外十八”。内城在20世纪50年代时仍大体完好,但是在其后20年间遭受严重破坏,现存长度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二。内城原有的13座城门,历经战火、破坏以及改建之后,现存的明代城门还有聚宝门(中华门)、石城门(汉西门)、神策门(和平门)和清凉门,其中除神策门还保留有清朝时修建的城楼之外,其他城门的城楼都已无存。<br><br>南京明城墙的建造被形容为“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体现了“天人合一”、“皇权天授”等思想。由代表朝廷的紫微垣、太微垣以及天市垣规划内城部局,内外城墙又与天体赤道、黄道二十八宿作对应,有朝有廷有市,并非较简单的前朝后市布局。民间传说南京城墙是“宝葫芦”形,有专家研究认为是“非方、非圆的不规则的多角不等边的粽子形”、“呈宫扇形”。<b><font color="#ed2308">最新认为:南京城墙是依照天上南斗星与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font></b><br> 历史沿革<br>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历时21年之久。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其中,南京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3.676公里,比首都北京的古城墙还长出0.776公里。而南京古城墙的外廓城周长则为60公里。<br><br>早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企图进一步吞并楚国,他看中了位于现在南京中华门的长干里一带,召见他的谋士范蠡监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当时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占地面积也只有6万平方米,称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又在南京清凉山(又叫石头山)筑城,称为“金陵邑”,这也是南京又称“金陵”、“石头城”的来历。到了公元前211年,孙权又在金陵邑故址构筑“石头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历史遗存“鬼脸城”,这是当时的军事要塞,它依山为城,因江为池,地势十分险要。<br><br>现在明城墙的完好总长度已经达到23.743公里。南京市委、市政府还不惜拨出重金,先后建成了以古城墙为背景、护城河为依托的“月牙湖公园”,建造了能够传递历史信息的“水西门遗址广场”和以瓮城、城墙为主题的新建筑群体“汉中门市民休闲广场”等。 <br>城墙功能<br>防御作用<br>这13座城门的上部,都建有高耸的城楼,而且聚宝门最为雄伟。聚宝、三山和通济三座城门各有城墙四道,每两道之间的空间称为“瓮城”,可作为战时的防守之用。聚宝门是这些城门中最坚固的一个,城楼以下部分基本保存完整,而且有所谓“藏军洞”的特殊设施。“藏军洞”实际上就是里端封闭的砖券门洞,在战时可供兵士休息和用来存放军事物资。这种“藏军洞”在聚宝门最南一道的城墙上计有两层共13个,左右两侧的城墙下部又各有7个,加起来有27个。据说,每洞可容纳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达3000人以上。这种设施在中国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极为少见的。<br><br>每座城门都有内外两道门,外面一道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闸”,具有坚固的防御作用;里面一道则是木质再加铁皮做成的两扇大门。在平时,行人车马都从城门洞里通过。 防水排水<br>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科学适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对城区的防、排水两部分。城墙填层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黄工拌合的灰浆封顶夯实,厚约1—2米,在其上面和沿墙体两侧直至墙根用灰浆砌筑5—10余层城砖;墙体顶面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在其明沟约50米距离设置石质出水槽将水排出墙体。城区的防、排水系统,主要是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 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有闸门3道,前后2道为木闸门,中间设铁栅门以防潜水入城之敌。东水关内侧还设有33座瓮洞,分为3层(上面两层为藏兵洞),下层(中洞可通船)通水。此外,还设有金川河闸、玄武湖的“通心水坝”(即武庙闸)、前湖的半山园闸与琵琶湖的琵琶闸等多处涵闸。这些涵闸,设有铜、铁管和铜水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设计巧妙、结构合理。 南京内城原来开有13座城门:正阳门 (南京)(民国时改名光华门,已无存)、通济门、聚宝门(民国时改名中华门)、三山门(俗称水西门)、石城门(俗称旱西门、汉西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民国时改名兴中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太平门、朝阳门(民国时拆除另建中山门)。20世纪初,陆续又增辟了草场门(1908年)、丰润门(1909年,今玄武门)、海陵门(1913年,今挹江门)、武定门(1929年)、汉中门、中央门、小北门(1931年)、新民门(1934年)、雨花门(1935年)、 中华东门、中华西门,到1930年代,南京的城门已经增加到24座。此后,1952年增开解放门,1992年增开集庆门。 神策门<br>和平门外瓮城城门<br>神策门现名和平门,是南京城北最东侧的一座城门,位于玄武湖西北,<b>在明城墙13个城门中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b>也是南京现有所有城门中唯一保留有民国以前镝楼的城门。神策门依山而建,曲折迂回。清朝时增建外瓮城。光绪年间重建镝楼,但规格已由原来的都城级降为州府级。<div><br></div><div>1658年,郑成功北伐金陵,败于门下。为纪念战功,顺治帝下诏改名“得胜门”。1853年,太平军从此处攻入南京城。1929年改名“和平门”<b>。1930年,美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将瓮城作为油库。日军占领南京后也以此地为油库。<font color="#ed2308">南京军区后勤部接管后继续作为油库使用,和平门成为军事禁区。</font></b></div><div><br></div><div>2004年10月1日,修缮后的和平门对外开放,位于中央门立交桥的东南角。 神策门本门荒僻有两券,东至后湖,依丘傍湖,地近幕府山和长江,是军事防守要地。十三门中唯此门由刘基开两洞。顺治时,郑成功17万大军攻城时,中了守城清将缓兵之计,守兵偷偷凿开另一城洞,偷袭大败郑成功,后称神策门为得胜门。1928年改称和平门,现存瓮城券门各一,谯楼一座,2002年修复开放。</div> <div>南京明城墙</div><div>明城墙在南唐以来旧城基础上,<b>建于公元1366年到1386年</b>,为世界第一大城垣。不遵循方形、矩形旧制,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亘达35.3公里。</div><div><br></div>明城墙为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中国继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现存为京城城墙,超过23公里,城门计有13座,水关2座。1988年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青奥会前,南京市将全面启动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荆州古城</font></b></h1> <b>荆州古城,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张居正街2号,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长3.75千米,南北宽1.2千米,总面积4.5平方千米。 </b>荆州古城又称江陵城,是因此地在秦破郢后置江陵县,作为县城而得名。其两千多年里,江陵作为地名,历代沿用,故有一城二名。<div><br>春秋战国时期,荆州古城始建, 为楚国都府郢城。 东晋永和八年(352年),荆州城建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筑城,<b>将汉代旧城与关羽所修新城接合,并增高加厚了城垣。</b> </div><div><br></div><div><b>景区主要参观主体为完整的古城墙,现存的城墙为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依明代旧基重建,采用糯米石灰浆灌缝、砖城墙和土城墙互相依托而成。</b> </div><div><br></div><div><b>现荆州古城共有9座城门;城楼2座。 古城分为三层,外面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b>水城(护城河)全长约13000米,宽30—250米,平均水深4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相连。 荆州古城的主要景观有宾阳楼、藏兵洞、炮台、文字砖、朝宗楼、城墙博物馆、公安门(水门)、仲宣楼遗址、曲城、南纪门、远安门、安澜门等。荆州古城景区辖5个景点,分别是:东门景区、荆州城墙博物馆、大北门朝宗楼景点、西门景点、南纪门景点。 </div><div><br></div><div><b>其中,荆州古城墙是中国现存延续时间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演变为砖城、水城的唯一古城墙,被誉为“中国江不可多得的完璧”。</b></div> 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曾建国于荆山,故古时荆、楚通用。<div><br>历史沿革<br><br>旧石器时代,荆州古城位于鸡公山。 <br>春秋战国时期,荆州古城始建, 为楚国都府郢城。 <br>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古城最早的修建城墙的记载,则是蜀将关羽的筑城。 </div><div><br>东晋永和八年(352年),荆州城建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筑城,是由当时的荆州都督桓温组织进行,<b>将汉代旧城与关羽所修新城接合为一,并增高加厚了城垣。</b></div><div><br>南北朝时,荆州刺史萧绎(其中即皇帝位三年)在荆州城苦心经营长达40年之久,不但加固了城墙,修建了“金城”,还构建了荆州土城外城——周长70里的“木栅城”。</div><div><br>唐末,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意图成为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土皇帝”,在18年里5次修筑荆州城墙。特别是第一次大修城墙时,动员了10多万军民将城外方圆50里的坟墓平毁,取砖筑城,从而开启了荆州城砖筑城墙的先河。 </div><div><br>南宋初年后,由荆州安抚使赵雄修建,基本上形成了现在荆州古城的模样。荆州安抚使赵雄重修荆州古城时,曾建敌楼千余座。</div><div><br>北宋末年,由于荆州古城墙几遭战火,荆州古城墙已是千疮百孔,史书称之为“雉堞圮毁,隍亦多淤塞”。</div><div><br>南宋德祐二年(1275年),元军占领荆州将古城墙大肆隳毁。 </div><div><br>元朝末年,朱元璋手下的杨璟依旧基重修了荆州城墙。</div><div><br><b><font color="#ed2308">清崇德八年(1643年),张献忠攻陷荆州后,将城垣几近夷为平地。</font></b></div><div><br>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钦差大臣阿桂奉命率领兵民对受水毁的荆州古城墙进行大规模补修。自清乾隆晚大修后,荆州古城现存有6座城门:东为寅宾门,南为南纪门,西为安澜门,北为拱极门,东北为远安门,东南为公安门。</div><div><br>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城墙依明代旧基重建。<br>1994年后,国家对荆州古城墙进行了多次维修。<br>20世纪80年代初,荆州城在旧城改造时修建了张居正街。<br>20世纪80年代以来,荆州古城又先后增开了新东门、新南门和新北门,加上原有的6座城门,荆州古城共有9座城门。 <br>2008年,修复了张居正故居并对外开放。 </div> <b>重要事件</b><br><b><font color="#333333">1992年,考古学家在荆州城以北4千米,发掘出</font><font color="#ed2308">距今约5万年的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font><font color="#333333">,这是全国第一处证明原始人类在平原地区活动的遗址,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平原居址的空白。</font></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兴宁古城墙</font></b></h1> <b>兴宁古城墙,位于广东省<font color="#ed2308">梅州市兴宁市兴田街道兴城市区中</font>心</b>, 史料记载,明成化三年(1467年)冬,兴宁知县秦宏奏报朝廷核准重建县城,改土垣为砖城,翌年夏建成。<div><br>兴宁古城高1.85丈、周长626丈、雉堞903个,环城掘濠,深0.7丈、宽2丈。明嘉靖四年(1525年),加建四个城门楼,并更名东门为平远门,西门为阜成门,南门为迎薰门,北门为拱辰门。 [4]兴宁古城墙现存南门(迎薰门)、北门(拱辰门)及西北城墙、东北城墙、东南城墙、西城墙。 [3]兴宁是岭南县城唯一保存有较好的古城墙的县城。对研究兴宁明、清古建筑及明、清战争史、防洪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div><div><br>2008年9月,兴宁古城墙被兴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兴宁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10月20日,兴宁古城墙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div> 历史沿革<br><b>史料记载,明成化三年(1467年)冬,兴宁知县秦宏奏报朝廷核准重建县城,改土垣为砖城,翌年夏建成。城高1.85丈、周长626丈、雉堞903个,环城掘濠,深0.7丈、宽2丈。</b><div><br>明嘉靖四年(1525年),加建四个城门楼,并更名东门为平远门,西门为阜成门,南门为迎薰门,北门为拱辰门。现存兴宁古城墙绝大部分为明成化年间所建。</div><div><br>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门、城墙仍保存完整,1958年后,城濠逐步填埋,现大部分墙基仍在。</div><div><br><b><font color="#ed2308">20世纪70年代后期,城墙上开始有单位和居民兴建厂房和住宅。现南门(迎薰门)保留最为完整,北门仍保存内门,东门和西门在文革时期被拆除。 </font></b></div><div><br>2009年,兴宁市政府投入巨资进行重修,较好地恢复了北门城墙段原貌。</div><div><br>建筑格局<br><b>兴宁古城墙包括迎南门(迎薰门)、北门(拱辰门)及古城墙。</b>古城墙包括西北城墙、东北城墙、东南城墙及西城墙。底部用青砖堆砌,顶部为夯干墙。青砖规格不一,城墙上有多种铭文砖,印有“城砖”字样。</div><div><br>主要建筑<br><b>南门(迎薰门)</b>,据兴宁史志记载,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坐北向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加建重门。主体建筑面阔22米,进深18米,高9米,建筑占地面积396平方米。拱形首门阔3.5米,高2.8米,拱形重门阔2.5米,高3.25米。两门相距11.5米,均用方形、长方形麻石块砌成。上层门楼则用土砖、木、瓦构筑,硬山顶。 </div><div><br><b>北门(拱辰门)</b>坐南向北,建筑结构为三层建筑(第二层为五间),楼高14.2米,横 14.6米,纵 8.1 米,建筑占地面积118平方米,建筑面积328平方米。主楼拱门高4米、宽2.75米、纵1.63米,巷内宽3.6米。门楼基础4.5米砌麻石方块(长1.33米、宽0.25米、厚0.25米,有的稍大,有的稍小,麻石方块以上为青砖,木、瓦盖顶。 </div><div><br>城墙<br><b>兴宁古城墙四段城墙中:西北城墙长298米,东北城墙长326米,东南城墙长350米,西城墙长290米,全长1264米</b>,总分布面积8090平方米。城墙内宽6.4米,墙厚1米,高度不等,最高处1.67米。底部用规格不一青砖堆砌,如长0.42米、宽0.18米、厚0.08米;长0.34米、宽0.10米、厚0.05米,顶部为夯干墙。</div><div><br>历史文化<br>《正德兴宁志》第一卷记载:该城由知县秦宏于成化四年(1468年)夏筑成,“高十八尺有半,围六千二百六十尺,辟四门”,古城面积约0.28平方千米。兴宁市区石光街现存明代古城墙,大部分为成化年间所建,<b><font color="#ed2308">是当年祝枝山天天见到的场景。</font></b></div><div><br></div><div>对于当时的县衙,该志第二卷也有详细记载,官署为“厅三间,穿堂三间,后堂五间”,“知县衙一区,旧在正厅东,今在后堂后”。<b>祝枝山在县衙居住办公,有诗《县斋早起》云:</b>“县小才疏政未成,披衣冲瘴听鸡鸣。向来啸傲知多暇,老去驱驰敢自宁。有物解将王路塞, 何人填得宦途平, 拙谋果是因微禄,好傍吴田晏起耕。”</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荆州古城</font></b></h1> 荆州古城,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张居正街2号,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长3.75千米,南北宽1.2千米,总面积4.5平方千米。 [2]荆州古城又称江陵城,是因此地在秦破郢后置江陵县,作为县城而得名。其两千多年里,江陵作为地名,历代沿用,故有一城二名。<div><br>春秋战国时期,荆州古城始建, [3]为楚国都府郢城。 [6]东晋永和八年(352年),荆州城建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筑城,将汉代旧城与关羽所修新城接合,并增高加厚了城垣。 [8]景区主要参观主体为完整的古城墙,现存的城墙为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依明代旧基重建,采用糯米石灰浆灌缝、砖城墙和土城墙互相依托而成。 [4]现荆州古城共有9座城门;城楼2座。 [2]古城分为三层,外面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水城(护城河)全长约13000米,宽30—250米,平均水深4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相连。 [2]荆州古城的主要景观有宾阳楼、藏兵洞、炮台、文字砖、朝宗楼、城墙博物馆、公安门(水门)、仲宣楼遗址、曲城、南纪门、远安门、安澜门等。荆州古城景区辖5个景点,分别是:东门景区、荆州城墙博物馆、大北门朝宗楼景点、西门景点、南纪门景点。 [4]其中,荆州古城墙是中国现存延续时间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演变为砖城、水城的唯一古城墙,被誉为“中国江不可多得的完璧”。</div> 1996年11月20日,荆州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有八个省份没有被日军侵略,它们分别是:</font></b></h1> 西藏:由于高原反应和天险,加之西藏人民的顽强抵抗,日军未能占领1。<br>新疆:地理上远离战场,且日军缺乏相应的作战条件12。<br>青海: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日军无法突破12。<br>甘肃:作为抗日根据地,有黄河天险和军民顽强抵抗12。<br>宁夏:与甘肃类似,凭借地理和军事优势未被占领12。<br>陕西: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日军多次进攻未果12。<br>四川:作为战时首都,有强大军队防守,日军未能占领12。<br>西康:1955年被撤销,划归四川和西藏,地形复杂,日军难以攻入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