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董大院的家国情怀

垣心守善

<p class="ql-block">  在云南腾冲的苍翠山峦间,坐落着一座承载着六百年风云的古宅——西董大院。这里是董氏家族的根脉,是商旅传奇的见证,更是一部镌刻着爱国赤诚的壮丽史诗。 </p> <p class="ql-block"><b>  戍边立业,商贾传世。</b>董氏家族的渊源可追溯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先祖董救随沐英南征戍边,扎根腾冲,开枝散叶。明朝末年,董氏迁居董官村,以“耕读传家”为训,世代传承文武之道。至清朝中后期,董氏第十四代族人投身商海,凭借马帮驮队的坚韧与智慧,将商号“福春恒”“茂恒”等遍布东南亚,成为西南的“翡翠大王”与“纺织大王”,书写了“东董西董誉楼子”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b>家国同构,赤子丹心</b>。董家的辉煌从未囿于财富。抗战烽火燃起时,这个家族以血肉之躯扛起民族大义。他们倾尽家财,捐献飞机三架支援前线,捐赠土布数百匹、军粮四十余万斤,更在腾冲光复后捐资6000万元,其中1500万元用于修建安葬远征军英烈的“国殇墓园”。滇西战役中,远征军第54军军部驻扎西董大院,军长阙汉骞曾在此运筹帷幄,院墙上的枪眼与医药箱,至今诉说着那段血火交融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b>文脉绵长,薪火永续</b>。董氏家族崇文尚儒,宅院中“古来最长久人家无非行善,天下第一般好事还是读书”的楹联,道出了他们的精神内核。族人中不乏文坛名师,商界翘楚亦能诗善文,董友薰更以“天才建筑师”之名,将宅院雕琢成穿斗木构的艺术典范,飞檐翘角间尽显白族与中原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b>桃源深处的精神丰碑</b>。西董大院,是商海浮沉的见证,更是家国情怀的丰碑。六百年来,董氏族人从戍边将士到商界巨擘,从捐躯赴国难到兴学助教,始终将“国”置于“家”之上。如今,这座古宅静立于董官村的晨曦暮霭中,宛若一幅未干的水墨,晕染着历史的深沉与血脉的炽热。它不仅是腾冲的文化地标,更是一曲跨越时空的赤子长歌,提醒着后人:真正的名门望族,终将以家国为魂,与山河共不朽。 </p> <p class="ql-block">  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