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太行陉

富丽怀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春游太行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15日,沁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组织“诗游太行陉、翰墨壮申遗”采风活动,我和李商隐文学研究会的几个诗友参加了此次活动。</p><p class="ql-block"> 春风十里,人间最美四月天。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我们踏上这条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道,去赴一场与万里茶道太行陉的约会。</p><p class="ql-block"> 太行陉是太行八陉之一,位于万里茶道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处,是沟通豫晋两省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 太行陉作为万里茶道集散路段交通设施类遗存,见证了万里茶道由平原陆路转向山区陆路后交通方式的改变,古道沿途遗存类型丰富,共同见证了历史上商旅往来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来到位于常平村北的碗子城。</p><p class="ql-block"> 碗子城恐怕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城堡了。它的名气不是很大,但也不能算小,绝对不是默默无闻的。翻开中国历史,尤其中世纪的中国史,碗子城不仅见证了许多重大的历史时刻,而且联系着中国历史上许多大事件、大人物。</p><p class="ql-block"> 碗子城,也叫孟良寨,位于碗子城山顶,唐初修筑,之后历代维修使用。清•道光五年《河内县志》载:“碗子城山,旧志云,在城北五十里,山势险峻,其路羊肠百折,中有平地,仅一亩许,唐初筑城以控怀庆、泽州之冲,其城甚小,故名。有羊肠坡焉,曹学佺《天下名胜志》云:碗子城关在太行山畔,羊肠所经,瀑布悬流实险隘之地也。”</p><p class="ql-block"> 碗子城象扣在羊肠坂上的一个小小石碗,为一座青石叠垒的圆形城池,一亩不到,其地狭窄,形似饭碗。碗子城山地势险要,北靠陡壁,南临悬崖峭壁,是高高突起的一座石砌的城堡。碗子城有东西二门,东西门洞上均嵌石刻,东曰“北达京师”,西曰“南通伊洛”。羊肠坂穿城而过,呈现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扼守之势。碗子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到了清代,它已经渐渐失去了作用,清乾隆年间河内诗人范照藜,有一首《碗子城》的诗,非常生动地描述了这种变化:“城如碗大踞高山,梁晋称兵角此关。今日承平残雉堞,雄关虽险变投间。”</p><p class="ql-block"> 碗子城西南30米处的“羊肠坂道”题刻,依山崖摩出平面,阴刻楷书“古羊肠坂”四字,为清代进士全州蒋琦龄所题,字迹苍劲有力,见证了这条古道的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 古羊肠坂位于沁阳市常平村北碗子城山,地处豫晋交界,古为京洛孔道,豫晋交通的咽喉。坂道南起常平村,北至西碗子城村,从碗子城山上穿越,南连常平村,现由古坂道、城堡、关卡、摩崖刻石、造像等组成。常平古羊肠坂段现存坂道1段,城堡遗址3处,关卡3处,造像题记1处,摩崖刻石1处,水窖1眼。</p><p class="ql-block"> 踩着古羊肠坂上深浅不一的马蹄辙痕,太行陉的盘山弯道如螺旋年轮,镌刻着商队马帮跋涉的艰辛。碗子城斑驳的城墙,在讲述着驼铃穿越的往事。当指尖抚过羊肠坂道的刻痕,分明触碰到一条横贯欧亚的文明动脉——从武夷茶山到恰克图商埠,从长江码头到伏尔加河畔,万里茶道不仅是商品流通的轨迹,更是东方智慧与西方文明的对话长廊。</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的巍峨壮丽,古道旁漫山遍野盛开的野刺玫花海,震耳欲聋的山蝉嘶鸣声,仿佛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而在这片美景之中,还隐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驿站、古道、石碑,等着后人前去探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到第二站窑头村时,已是中午十二点。</p><p class="ql-block"> 中午在窑头村的关帝庙内吃的大锅饭,可能是跑了一上午乏累的原因,觉得大锅饭吃着很香。</p><p class="ql-block"> 饭后,稍事休息,参观窑头村古坂道。</p><p class="ql-block"> 窑头古坂道位于窑头村至关爷坡,是太行陉“小口”上的主要通道。</p><p class="ql-block"> 窑头古坂道为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607)巡幸宠臣张衡的家乡河内(今沁阳市)所开创,开筑直道九十里。古坂道断续长约 4 公里,现保存较好的有窑头村段和关爷坡段。</p><p class="ql-block"> 窑头村段坂道,起于窑头村东南狮子口,止于村西北宋氏祖祠,为村中主要坂道,宽2—4米不等。坂道用卵石及石板铺砌,至今马蹄、车辙印迹比比皆是,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窑头村是古坂道沿线的驿站,至今保存有与商贸活动有关的建筑物与遗迹。</p><p class="ql-block"> 奎星楼坐东面西,上下两层,拱券门洞,横跨街道,砖石构筑,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灰板瓦饰顶,西门额上镶嵌“奎星楼”三字石匾,左书“窑头村合社仝立”,右刻年款“大清光绪丁亥年清明谷旦”。奎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在民间传说中,奎星是主宰文章兴衰之神。旧时各地多建奎星楼(阁),以宗祭祀,祈佑一地文章之盛。二楼为看楼,北山墙开双扇木门,每间东面均设方格花窗,窗下外墙镶嵌石刻碑记四通。奎星楼是古代村民为祈求文运昌盛而建。每当夜幕降临,奎星楼上的灯火便与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位于奎星楼东北侧,创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现存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灰板瓦顶。东西耳房各一间,分别为龙王殿和火神殿。外廊明柱,石质楹联“释曹岂报恩一时眼角藐奸雄,秉烛非避嫌长夜心中思汉王”,廊下东山墙上镶嵌康熙二十五年“创修关圣帝君老爷殿”碑记一通。东西厢房各三间,东为阎君殿,西为送子殿,木质门窗,灰板瓦顶。关帝庙是村民为纪念忠义化身的关羽而建,这里香火不断,寄托了人们对忠诚与勇气的向往与敬仰。与之隔着古坂道相望的是两层五间戏楼,我在戏楼前停下脚步,注视着破败的戏楼,耳边仿佛听到高亢激昂的怀梆唱腔。</p><p class="ql-block"> 石寨门位于奎星楼西北15米处,上下两层,砖石结构,上为两间储藏用房,下为石质券洞寨门,面阔两间6.13米,进深一间4.7米,券洞口宽2.7米,最高2.4米,用石条砌券弧形,顶部现已被改为两坡屋面。</p><p class="ql-block"> 厘金所旧址,位于窑头村西部,南临原村内古坂道,坐北向南,二进院落,面阔三间,原为清代官府在窑头设卡征税的办公场所。现前院遗存有大门、正房、东西厢房、东西石屋、二进院遗存东西厢房共计八座建筑。作为古代税收机构,它的存在见证了当时商业活动的繁荣和官府对经济的管理。</p><p class="ql-block"> 宋氏祖祠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位于窑头村西北,与厘金所相邻,坐北向南,由山门和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三间,外廊明柱,砖雕墀头,硬山灰板瓦覆顶。廊下西山墙上镶嵌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创修宋氏祖祠碑记”一方,据碑文载:“宋氏以山西洪洞起家,明洪武初迁覃怀沁阳城内东门大街。先始祖谥武烈将军,奉诏戍口窑头村,调防后,遗留于此。”殿前有月台,植柏树两株。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石质基础,土坯墙体,硬山灰板瓦覆顶。南开双扇木门和方格窗,门额上镶嵌“宋氏祖祠”楷书石匾。祠堂历经风雨,虽已破败,但见证了一个个宋氏子孙走出山村,成就梦想。</p><p class="ql-block"> 骡马店,客栈则是过往商旅歇脚的重要场所,这里曾经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是万里茶道上不可或缺的服务设施。不少墙壁上还保留着完好的拴马石,当年,客商们在此歇脚拴系骡马。而今,虽然这些建筑已显斑驳,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却历久弥新,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与历史的厚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站来到关爷坡。</p><p class="ql-block"> 关爷坡段古坂道由卵石、石板铺砌,坂道曲折,马蹄印痕较深,部分步步相连。该坂道处设有石砌城门楼,北与天池岭长城城墙相连。</p><p class="ql-block"> 古坂道北侧保留有关爷庙,位于关爷坡顶,为石造拱券无梁殿建筑,坐北向南,由大殿、配殿和山门三部分组成。大殿内存留有清乾隆四年重修关帝庙捐资碑残碑一通。</p><p class="ql-block"> 关爷庙西北有一口石井,青石垒砌,井台正中用四块石板围砌成方形井口,呈壶腹状,深 4.4 米。北外壁下部置进水口,进水口为拱券顶。拱券内上部高浮雕花瓣纹,下垂有两个棱状形装饰,其上阴刻楷书“茶池”二字。这里曾是古代商队、马帮休息、品茶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这些文化遗存见证了南北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为研究古代交通史和豫晋文化,经济交流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当我们坐车返回时,耳边仿佛响起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那首片尾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p><p class="ql-block"> 在太行陉轻柔的春风里,在漫山遍野刺玫花的清香里,我去寻找、去聆听古坂道上那些藏在马蹄印里的茶道故事,与自然对话,与文化共鸣……</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