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深海 美篇号:363793221 <b> 企沙是防城港市的一个镇,距我老家只有50多公里,因那里的海鲜很有名气,参加工作后每次回家乡过年,父亲和弟弟都陪我到企沙买海鲜。我家大姐在企沙中学工作,参加工作之前我也经常有机会去企沙,对那里充满了怀念之情。最近我又一次回家乡,在弟弟和弟媳的陪同下,我再次走进企沙。</b> <b>企沙的地名,与它的环境有关,有企(站)到什么地方都是沙之意。靠海一带为沙岸,沙滩绵延十多公里。汽车一停,我便来到渔港码头,这里沙、海、树相得益彰,白、蓝、绿融汇一体。眺望大海,浩瀚无垠,宽广雄浑,碧海连天,美丽壮观。海面鱼帆点点,鸥鸟飞翔。港湾内,无数渔船进进出出,来回穿梭,马达轰鸣。满载而归的渔船靠岸后,渔民将满舱的鱼虾装分成搬运上岸。码头边,渔民们黝黑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一筐筐新鲜的海鱼、大虾、青蟹,仿佛在诉说着大海的富饶。这里的空气都弥漫着的海水咸湿的气息,渔民的吆喝声、渔船的轰鸣声、商贩的叫卖声等交织着奏出丰收的“乐曲”。</b> <b>人们在码头进进出出忙碌着,渔船一靠岸,一筐筐海鲜被抬上岸边,皮皮虾、明虾、大青蟹、海螺、各种海鱼有尽有,而且很新鲜。码头后边还有海鲜加工店铺,不少游客在这里品尝刚上岸的海鲜。从早到晚,每天都有渔船出海归来,那些虎视眈眈的鱼贩在等着“抢货”。周边有不少卖海鲜的店铺,店员一边看守店铺,一边在加工海鲜,把加工好的海鲜晒干后出售。我因喜欢吃用虾米干做馅的饺子,买了好几斤虾米干。海鲜是这里渔民的家常菜,天天有,煮汤、炒青菜都会抓把海鲜放进去,只有有客人来时,才会有猪肉和白切鸡。</b> <b> 市场里的海鲜种类丰富,而且非常新鲜。不少外地游客亲自到海鲜市场挑选新鲜的海鲜,然后拿到旁边的餐馆加工,享受一顿美味的海鲜大餐。我也喜欢这里的生蚝,虽然现在的蚝大多是养殖的,但个头大,肉质还不错。与小时候我吃的野生蚝相比,稍有逊色,但那种鲜香的味道还是让人难以忘怀的。</b> <b> 过去企沙渔港的居民大多依靠海而生,出海捕捞、养殖珍珠等多种生产方式在当地衍生出别样的“海耕文化”,其中“”咸水歌谣“很有特点。从我懂事时起,就经常听到“企沙大过广州,沙煲大过镬头”的口头禅。说的是民国时期,一名在国民党驻广州部队当兵的“企沙仔”,为说服广州女友随他回乡,便对女友说:“企沙大过广州,我屋开百窗,吃半江水”。这位广州妹跟随他的男友到企沙后,发现只是个小渔村,开始后悔了。但此时生米已成熟饭,自己怀了孕无奈留下来,此后“企沙大过广州”就成了当地老百姓调侃吹牛的俗语。这个兼具幽默与地方文化特色的口头禅,是疍家文化咸水歌谣双关语特色。“百窗”指屋顶到处是破洞,“半江水”指用破烂缸装水。这些世代在海里栖息的“疍家”渔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的积累沉淀,形成了独特的疍家文化、民风民俗。</b> <b>听说侄儿吴家昊喜欢坐船出海,弟弟领着我们一起租了一艘小船,在海上游一圈。游船飞快驶出被薄雾笼罩的渔港,一高一低的在海中漂荡着,像是不停亲吻着大海。船头犁开泛着银光的海水,船尾留下一条白色的浪花带,仿佛是一串串美好的记忆。站在船头放眼望去,大海一望无际,阵阵海浪一波接着一波涌来。回望渔港镇上融合了中西方元素的建筑,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远处的渔船在海面上摇曳生姿,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海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也带来了海的味道和渔港的故事。穿梭在渔船阵列间,目睹渔民收获的忙碌场景,感受渔港特有的咸腥气息与鲜活生命力。回想起年轻时我在这里坐船玩的情景,心如那飞溅的`浪花,高兴极了。记得上大学后每次回来,都到这里坐一会渔船或到沙滩拾五彩贝壳送给内地的同学,有时还参与当地渔民赶海,耙螺、摸蟹,至今还记忆犹新。</b> <b> 渔港里的生活节奏似乎比外界要慢许多,渔民靠海吃海,家家都有自己的小渔船,他们每天悠然自得地在渔船忙碌着,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的笑容,或修补渔网,或晾晒渔获,每一件事都显得那么从容不迫,让人感受到渔乡生活的美好与安宁。</b> <b>午后的企沙渔港海风轻拂,海浪轻柔,沙滩淡黄,阳光洒落在水面上,泛起微微波澜,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夕阳西下时,无数渔船缓缓归来,满载着大海的馈赠,渔民的笑脸映衬着金色的晚霞,整个渔港显得格外温馨和宁静。企沙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浓厚的渔村文化,让我深深的爱上它。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海景,还能品尝到新鲜的海产,感受到海风中弥漫的咸湿气息。下次回家乡,我还会到企沙来的。</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