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常去农村走亲戚,那时的乡下田边地角、小浜岸旁,总能看到一些高高的土墩,我们习惯称之为“高高墩”。这些特有的地貌,与小桥流水、摇曳的稻花、葱郁的树木等形成江南独具的自然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里,每年清明,我都会随外婆和家人去给外公扫墓。外公的坟茔,位于为农(文革后恢复汇农)大队田边一个“高高墩”上。上世纪九十年代,父母相继离世。我将双亲安葬在东栅乡汇农村桂花浜畔,绸莲表哥家一块“高高墩”上的自留地。那是父亲临终前自己看中的临水福地。表哥说,这里解放前曾是大户人家的风水宝地 。</p> <p class="ql-block">市区姚庄路与杨柳弄的交界之处,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今大概二院急诊大楼大门的位置,</span>那里同样有一处“高高墩”。嘉兴自行车厂的职工宿舍就建在那儿,结婚前,我与父母居住在此。</p> <p class="ql-block">关于“高高墩”的形成,我专门查了百度,它是这样介绍的:江南农村的土墩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自然堆积,在漫长地质时期,河流携带泥沙等物质堆积,经岁月变迁形成土墩;二是人工堆筑,过去为防水患,村民会有意识地堆高居住地,形成土墩;三是古墓遗迹,古代墓葬修建时封土形成土墩,随着时间推移周边发展为农村区域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了进一步了解“高高墩”,我专门去请教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span>嘉兴市首批文化特派员黄辉先生,他告诉我:“高高墩”就是中国式的“土墩金字塔”,里面遗有先人生活的的痕迹,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见证中华文明进步。</p> <p class="ql-block">嘉兴河网密布,地势低洼,祖先为了便于生活,往往会选择高地而居。如今,“高高墩”上常常能出土一些先辈们生活的遗物。许多闻名的考古发现,也出自于这些“高高墩”。</p> <p class="ql-block">黄辉老师在大桥有“一粟斋”读书工作室与“研学小屋”。这些场所毗邻举世闻名的“南河浜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崧泽文化的典型代表。遗址保护区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其间就有诸多“高高墩”。作为史前文明的守望者,黄辉老师对于“高高墩”的特殊见解,具有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居住条件开始逐步从泥坯草棚,升级为水泥瓦房。在此背景下,乡镇砖瓦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因生产砖瓦需要,就地取材,挖掘“高高墩”上的泥土。“高高墩”数量大量减少。</p> <p class="ql-block">2004 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明确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严禁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 。这一举措之下,砖瓦厂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高高墩”上取土的乱象也得到有效遏制。</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在挖掘机的轰呜声中,城市不断扩展,“高高墩”大量地被蚕食填平。而后政府为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方便机械化,兴起</span>耕地连片整治,化零为整,实施所谓<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田变大田”。“</span>高高墩”遭遇灭顶之灾,如今“高高墩”已基本消失殆尽。</p> <p class="ql-block">从小在农村长大,嘉兴市秀洲区人大原副主任、地方文史爱好者、中国散文学会和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吴顺荣老师,为此感叹过:在推进市政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适当保留一些“高高墩”遗迹,将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传递给后人。</p> <p class="ql-block">我估计用不了多久,子孙后代就会追问“高高墩”是什么?它就如同即将失传的方言土语一样,需要我们去抢救性保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