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滴水成冰的寒冬,一项液氮治疗胃癌的科研项目,在医科所的介入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我,也机缘巧合地加入了这个科研小组,就此踏入了一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br>我的任务是每周采集胃癌病人的空腹血,然后送往地区医科所进行检测,查看是否有激活的T淋巴细胞出现以及其数量。这可不是个轻松活儿,采血必须赶在清晨六点之前,抢在夜班护士前面完成。那些胃癌术后的病人被分成两组,一组接受液氮超低温治疗,另一组仅切除肿瘤。我得严格将两组的样本分开,每次采集的样本大概有二十来个。采血要求极为严格,不许任何人插手,每一个步骤都容不得半点马虎。<br>采完血后,我便骑着自行车,在冰天雪地中穿梭,前往很远的医科所。有时到了地方,医科所还没开门,我就只能在门口等待,寒风如刀割般刮在脸上,手脚也冻得失去了知觉。交接完样本,往往已经九点左右,我还得把上次的检测报告带回来。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来医科所竟将这个项目推给了我们自己做。<br>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和化验室一位北大毕业的老师正式成立了免疫室,开始独立进行胃癌液氮治疗的玫瑰花实验。为了这个实验,我们要从医院养的实验羊耳朵上取静脉血,然后将其与病人的血清,小心翼翼地滴注在自己制作的琼脂板上。之后,把琼脂板放入温箱孵化一定时间,再在显微镜下观察T细胞结合绵羊红细胞的个数,以此来判断T淋巴细胞被激活的数量和吸附能力。因为结合红细胞的样子宛如花瓣,所以这个实验被称为玫瑰花实验。<br>免疫室的工作和我之前在手术室的工作截然不同,我完全就是个门外汉。一切都得从头学起,从刷试管、采血,到离心取血清、制作琼脂板、在板上打眼、灌装血清,再到做C蛋白电泳……每一个环节,那位老师都耐心地手把手教我。我也下足了功夫,很快就熟练掌握了这一系列操作。不仅如此,我还主动承担了晚上观察电泳移动数据、挪动各种检验标本等工作,老师对我的表现十分满意。<br>然而,好景不长。渐渐的,也不知是为何,这个免疫项目就只剩下我们两人还在废寝忘食地做着实验。突然有一天,传言说项目不搞了,医科所也撤了。我们完全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紧接着,医院领导通知我们免疫室与化验室合并,还让我改学检验。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惊愕不已,满心都是疑惑。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可始终也没有人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br>很长一段时间过后,我才隐约明白,这其中似乎是一些帮派争斗在作祟。但事已至此,一切都不了了之。这段充满希望与热情的科研经历,就这样遗憾地画上了句号。那些在冰天雪地中奔波的日子,那些在免疫室里挑灯夜战的时光,都化作了心底的一声叹息,成为了我心中难以释怀的遗憾 。<br><br> 作者简介:孙瑞冬,一名曾经执着的手术室护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