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都南京.十朝史迹寻访之旅</p><p class="ql-block">明朝系列之十二</p><p class="ql-block">一、本期主题</p><p class="ql-block">天界寺——一场大火烧出了蒙元与大明之天界</p><p class="ql-block">二、顺访史迹</p><p class="ql-block">能仁里、明代宋晟墓、南朝落马涧、窑岗村琉璃窑遗址(大报恩寺琉璃构件诞生地)</p><p class="ql-block">三、活动时间</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9日(本周六)</p><p class="ql-block">上午9:00——11:00</p><p class="ql-block">四、集合地点:雨花西路东侧公交站</p><p class="ql-block">五、领讲人:云中漫步老师</p> <p class="ql-block">云中漫步老师提供关于宋晟介绍的预习资料~</p> <p class="ql-block">天界寺~一场大火烧出了蒙元与大明之天界</p><p class="ql-block">天界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西路能仁里,原名大龙翔集庆寺,始建于元代,是明朝京师三大寺之一,与灵谷寺和大报恩寺并列,管辖其他次等寺庙,规格最高,列中国五山十刹之首。</p> <p class="ql-block">天界寺,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中国传统史学文化的策源地之一。明洪武初年修纂,清乾隆钦定二十四史之《元史》,就在此产生,南京天界寺的建造,缘起于元文宗图·帖木耳蛰居金陵时的潜邸。庄严巍峨,气势雄伟;寺内有金刚殿、天王殿、正佛殿、左观音殿、石轮藏殿、三圣殿、左伽兰殿、右祖师殿、回廊、钟楼、毗卢阁、半峰亭、华严楼以及方丈、僧寮、斋堂、仓廪等建筑,寺产田一万三千余亩,遍布高淳、溧水,僧侣云集,香火袅袅。</p> <p class="ql-block">顺至元年(1330年),元文宗将金陵潜邸改建为大龙翔集庆禅寺,最初的原址在朝天宫东侧,为敕建大刹,勒冠五山之上,五山之势力乃渐趋衰微。明洪武初年(1368年),将大龙翔集庆寺改名天界寺,位列五山之上,以总辖天下僧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遭火焚,明太祖朱元璋出内帑在城南凤山重建寺宇,并赐额“天界善士寺”,俗称“天界寺”。</p> <p class="ql-block">可惜寺庙大门始终不开,我们只能在庙外聆听云中老师的讲解。好在我以前曾进去过两次,一次还是改造前去的,只剩一间大殿,那真是破破烂烂的残垣废墟,曾做过二化机厂的幼儿园…</p><p class="ql-block">好吧,既然进不去,就在大门口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能仁里。能仁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朝宋元嘉年间,最初因能仁寺而得名。能仁寺与鸡鸣寺、栖霞寺、宏觉寺、静海寺齐名,被誉为金陵五座“大刹”之一。明朝时期,能仁寺周围开始有居民定居,因此这片区域被命名为能仁里。尽管能仁寺现已不复存在,但“能仁”之名却得以保留。</p> <p class="ql-block">能仁里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也为其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它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西路附近,包含一村、二村、三村等多个区域。这里的道路依山而建,商铺和居民楼分布其中,形成了独特的市井生活景象。能仁里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市井生活。</p> <p class="ql-block">能仁里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南京城市的发展历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南京第二化工机械厂在能仁里兴建了一批拆迁安置房,使得能仁里逐渐变得熙攘繁华。如今,能仁里不仅是一个居住区,更是一个充满市井烟火气的地方,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居民前来参观和居住。</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与能仁里相邻的宋晟墓碑</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宋晟墓碑,1935年前的宋晟墓碑区位全景。宋晟墓原位于雷家山西麓(今南京市中华门外能仁里郎宅山),是明代西宁侯宋晟与其父宋朝用的合葬墓群。因现代城市建设需要,墓葬地面建筑被拆除,仅存两座神道碑被迁移至现址。</p> <p class="ql-block">现存两碑为宋晟及其父宋朝用的神道碑,南北相对而立,坐东朝西:南侧为宋朝用碑,碑文已模糊难辨;北侧为宋晟碑,碑额篆书“明故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西宁侯宋公神道碑”,碑文由明代重臣杨士奇撰文、杨荣书丹,碑高2.89米,宽1.14米,形制宏伟。两碑原为宋晟第六子驸马都尉宋瑛所立,后其玄孙宋恺补立。</p> <p class="ql-block">迁移后的墓碑位于医院门前,可能因该区域属原墓葬附近(雨花西路113号)且医院为公共空间便于文物保护展示…</p> <p class="ql-block">宋晟的历史地位:宋晟为明初名将,因战功封西宁侯,家族联姻帝室(其子娶永乐帝之女),墓葬规格反映其显赫身份。墓碑现存位置虽非原址,仍具有重要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西宁侯宋晟四镇凉州,得信于明初三朝皇帝,二子均为永乐驸马。</p> <p class="ql-block">马路斜对过,穿过高架来到第四站:落马涧。</p><p class="ql-block">落马涧位于雨花台西北部,源于邓府山,向北流入秦淮河。南朝宋元嘉三十年,458年,太子刘劭军败,人马倾满涧中,时人呼为“落马涧”,亦名“南涧”“死马涧”“跃马涧”,即今南玉带河。宋《景定健康志》载,落马涧东北流入城濠,其源则在邓府山,就湾桥,五贵桥,玉带桥,来宾桥,涧子桥均跨其上。</p> <p class="ql-block">相传南朝刘宋时,在南涧发生了刀光剑影的一幕,在《南史》上有所记载。宋文帝刘义隆在位三十年,史称“元嘉之治”。他整顿吏治,稳定时局,采取休养生息的措施,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宋元嘉三十年(453年),宋文帝被太子刘劭谋害。</p> <p class="ql-block">其三皇子刘骏当时正镇守外地,闻讯父皇被杀,垂涕上阵,进取建康(今南京)讨伐刘劭,其部将柳元景在南郊新亭大败刘劭,劭军溃败下来,退至南涧,人马争渡,结果坠落涧中,不计其数。一时间涧水被阻塞而断流。后人据此典故称南涧为“落马涧”。据载,刘劭后来躲进宫城(台城)太仓井里,被刘骏部下活捉。</p> <p class="ql-block">有感于此,宋朝名家王安石曾题《南涧》诗一首:“小涧何年跃马蹄,白沙翠竹净无泥。石桥流水行人过,野渡斜阳倦鸟啼。”这首诗刻于石上,立在涧边。清人也有诗云,“南涧桥边涧水长,难将往事问斜阳。残碑剩有荆公句,曾去摩挲读旧章。”现落马涧已无迹从寻觅。</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琉璃窑遗址</p><p class="ql-block">在雨花台区窑岗村,芙蓉山眼香庙一带。1958年大炼钢铁时,有人在芙蓉山眼香庙一带挖到若干琉璃制品,同时还出土了标有层数和左右等墨笔字样的琉璃构件。南京博物院曾作过一个拱门的复原模型,并对窑址进行了调查。目前,这批琉璃构件分别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和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据调查,明初窑岗村一带有72座大窑,专门烧制琉璃砖瓦,工匠多达1700多人。闻名中外的九层八面琉璃宝塔的构件,就是在此处烧制。关于琉璃塔的构件,《陶庵梦忆》载:“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石里杂识》亦有记载:"康熙丁丑,江宁报恩寺毁,相传建塔之初,有副材埋于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大报恩寺琉璃塔诞生地-城南窑岗村。琉璃窑遗址1983年2月被雨花台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3月提升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在碑的上方有个眼香庙,当时谁都没注意到。我还走上石阶,但看到上面房屋都有个“拆”字,以为是民房,故而完美错过看一眼眼香庙现状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寻访结束后,顶怀老师说前面还有个普德寺,在他的领路下,我们几人继续前往探寻。</p> <p class="ql-block">路过凤台街。凤台街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刘宋元嘉年间(424-453年)。据《至正金陵新志》记载,在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年),有三只头小足高、五颜六色、叫声悦耳的大鸟飞到了秣陵永昌里(今南京城南花露冈一带)王恺家的花园中,停在李树上鸣叫不已。这三只美丽的大鸟招来了一大群各种鸟类,跟随比翼而飞,当时人们认为这三只鸟就是百鸟之王——凤凰。各种鸟类随凤凰翔集被认为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是值得庆贺和纪念的大事。因此,扬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就将百鸟翔集的永昌里改名为凤凰里。凤凰台作为南京的重要历史遗迹,不仅见证了南京的历史变迁,还在文学和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唐代诗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提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使得凤凰台更加闻名遐迩。凤凰台在明清时期是金陵四十景之一,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凭吊和创作。</p> <p class="ql-block">在雨花台附近大圆圈马路七拐八拐,在一栋居民楼里上了楼梯,大约上了五六层样子,走出楼梯居然是一座小山包。</p> <p class="ql-block">见到一座亭子,上有匾额“乐善”两字,是雪岩题字,也不知是哪个雪岩?</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建筑真的很奇特,好像是因地制宜建造的,居民房屋与山体连接,走出楼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层的住家还有平台,尽管环境较差,但不仅有小池塘,还有土地种点菜,养点花花植物,不失为一方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登上一座小山包顶,惊喜地发现一座民国碉堡,碉堡建造于1935年至1937年间。1935年开始,面对日军的威胁,南京当局启动国防工程建设,以紫金山、雨花台、江宁等地为核心修建了1700多座碉堡。普德寺后面小山包上的碉堡作为南京城郊防御工事的一部分,应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用于在南京保卫战中抵御日军侵略。</p> <p class="ql-block">在碉堡旁留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包上遥望东南面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和雨花阁,纪念碑背面的刻字都清晰可见。就在眼前…雨花台是为了纪念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革命英烈而设立的。数万名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在此献出生命,雨花台烈士陵园于1950年建成,以缅怀这些先烈。</p><p class="ql-block">雨花阁的得名源自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在梁武帝时期,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讲经说法,众僧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数日不散。这份虔诚与执着感动了苍天,天降雨花,落地化作五彩石子,形成了著名的雨花石,雨花台也因此得名。雨花阁作为清代中叶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雨花香迹”,坐落在古雨花台遗址上,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翻过小山包,山包的下面有个疑似防空洞,里面都是建筑材料…</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普德寺仍为南郊胜地之一,招引众多文人骚客前来寻踪觅胜。普德寺原有基址10万平方米,田地山塘近5万平方米,其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左右钟鼓楼、左右碑亭、大佛殿、左观音殿、右轮藏殿、西方殿、左伽蓝殿、右祖师殿等,现已无存。</p> <p class="ql-block">但其现状,却丝毫没有名刹的模样。记者在现场看到,两间陋屋已经全部用围挡包裹起来,其中前方的一座几乎一半的屋顶全部塌毁。但建筑已经处于"危房状态",出现了屋顶坍塌的情况。</p><p class="ql-block">普德寺目前被围栏围住,在修缮。费了老大的劲才进入里面,地上到处是建筑垃圾,新大殿已经具有雏形,可周边都是围栏和网罩,拍出的照片实在不忍看。</p> <p class="ql-block">这是用Ai处理后的普德寺。</p><p class="ql-block">早在建国初期,著名的文物学者朱契先生曾对普德寺建筑进行详细的考察,在他的照片中,寺庙建筑尚比较完好,四进布局以及两侧厢房清晰。当时普德寺还保存了它的"独家看点"一﹣6米大铁佛以及500尊铁罗汉。原五百铁罗汉,在日军侵华期间被盗三尊运往日本,后以泥塑取代,1958年"大跃进"时,悉数被炼为钢铁。大铁佛在wg中被毁。普德寺现存大雄宝殿、无量佛殿和石龟跌、雨花泉石井栏各一。而那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雨花泉"栏,如今已被移置雨花台高座寺旁的甘露亭内。虽然"雨花泉"三字仍清晰可见,但"天监二年"四字则已无法看到。只留下泉栏沿口上被岁月的绳索磨出的那一道道深深的印痕。</p> <p class="ql-block">普德寺位于雨花台西北隅的普德村,这座寺庙最初建于南朝梁代,是杜牧笔下的"四百八十寺"之一。它最辉煌的时候在明代复建之后,为"敕建寺庙",也就是皇帝下诏建设的重点工程。目前现存的寺庙大殿建筑为原来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是晚清太平天国战火平息后重建的。由于历史渊源悠久,普德寺被定级为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知道普德寺的人越来越少,即使附近普德村的居民也不一定清楚;普德寺的建筑也愈发破败,逐渐成为一座"失落的名刹"…目前正在逐步修复,愿不久的将来普德寺能以恢复它本来面貌出现在南京人眼中…</p><p class="ql-block">走出普德寺后山岗,发现一块大石头上书“普德寺 后山…”被垃圾包围着…</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寻访到此告一段落,每一次的寻访活动,都使我加深了对南京历史的进一步了解,非常的感谢活动带头人云中老师的组织。</p><p class="ql-block">另外感到很荣幸,由八十高龄的文物爱好者顶怀老先生陪同,冒着炎炎烈日寻找到普德寺及其山包上的民国碉堡,让我又增加了对南京城南旧貌新的见解,在此感激顶怀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