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内容提要】如今,偶尔在老街的某个角落,或许还能偶遇一位挑着剃头挑子的老师傅,那熟悉的身影,总能勾起心中无限的感慨。岁月悠悠,剃头挑子已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它所代表的那份简单、质朴与温情,却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一段不可磨灭的时光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渐行渐远的剃头挑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很或许都熟悉那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成语,意在暗寓人们在交往中的不顾及他人意愿的单方热情。这句成语是有其现实生活原形的,在旧时城乡,我们常常可见这样一个人,用一根扁担挑起一个炉子和一条板凳,炉子用黄铜制成,上盛热水,下装炭火,一炉炭火可烧一整天。板凳是杂木抽屉凳,凳子下有三层抽屉,分别装零钱、推子、磨石。这就是旧时的理发师傅,俗称剃头匠,那副担子就叫剃头挑子,热的一头是水,冷的一头是板凳。彼时,他们或边走边吆喝,或在一背阳墙根处,抑或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为人们修理头发,是当年南北城乡一道随处可见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把为男人理发称作“剃头”是从清朝开始的。剃头挑子上的东西,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剃头梳辫的工具,即剃刀、梳子,篦子。二是辅助用具,如水盆、烧水的火罐,供顾客坐的凳子及围在他们身上的手巾和布单、收拾碎头发的笸箩等等。</p><p class="ql-block"> 旧时剃头匠,讲究的是技艺,一位老匠人告诉我,手工剃头,靠一把手捏推子完成全部活路,讲究“轻、快、净”:入手要轻,推子不能蹭到顾客头皮;动作要快,推子一把过,头发茬才整端;活要干净,不留杂毛乱茬。过去的理发,发型也较为单调,一般只剃“平头”、“分头”、“光头”、“锅盖”等几种。过去在乡下,剃光头者最多,尤其是夏天,光葫芦成了农村老人的标配。剃光头看起来容易,其实也有讲究,熟练的剃头匠,会先用推子推光头发,再用热毛巾把头一闷,等头皮热透再上剃刀,“八竖九横三拐弯”,数分钟就能刮出一个锃亮的头型。剃头匠在长期的理发过程中,总结出一套不外传的经验,他们将顾客的头形分为“圆球”、“方块”、“枣核”、“倒梨”、“葫芦”五种,一看头形便知道怎样下手,轻车熟路。</p><p class="ql-block"> 剃头匠这门手艺,也有一套业内的潜规则:小孩出生满月或满百天剃“胎头”要请剃头师傅,需提前几天找他掐算选日子。剃胎头那天得烟酒招待,还要给“喜事”红包,一元、十元不等,根据主家的大方程度和经济状况而定,剃头师傅也不会计较,只要过得去就行。剃头师傅将小孩头上剃下来的胎毛放在手中揉捏成团,如果成圆型,则标志着小孩好带,无病无灾。团好的胎毛用线串着挂在梁柱上,意思是小孩长大后会远走高飞有出息。所以,凡是农村上了年纪的老人,对这项仪式都很看重。要是谁家的老人去世了,也得去请剃头师傅上门,为死者剃头净身穿衣,称为“白事”。必须得给红包“冲喜”,一般离不了“三”,一元三、三元三,十三元不等,凡是白事,往往都是上了岁数的剃头匠才接这些死人活。在为死者剃头净身时,剃头师傅还煞有介事地用手比划比划,口中还念念有词,一为生者避煞驱邪,二为死者亡灵超度。</p><p class="ql-block"> 剃头匠最让人看好的手艺,就是刮胡须,这是现代的理发店和发廊无法比拟的。刮胡须前,剃头师傅将毛巾在温水中浸湿后挤干,在客户脸上轻轻地反复揉搓十几次后,随即拿出剃刀在胶皮上反复抹几下去汗渍,便左手撑住头,右手刀走偏锋,从脸上、嘴上、额头、后颈、背沟和耳后轻轻划过,一阵轻微的“涮涮”声响起,面部神经就会自然松驰,一种舒适感透过全身,顿时神清气爽。</p><p class="ql-block"> 剃头师傅最擅长的还是掏耳,这岂止一个“绝”字了得。他们没有医院五官科的凹透镜设备,也不需要手电光照明,全凭感觉操作。掏耳前,剃头师傅将你耳朵轻按几下,随后用剃毛刀在耳朵内转一圈,去掉耳毛后,才开始掏耳。当细长的耳匙刚伸进你的耳内时,瞬间有种“嗡嗡”的声音响起,而后耳匙在耳内上下左右蠕动,顿时,一种酥麻感遍布全身,让你欲罢不能。再用柔软的耳刷来回搅动,清扫耳垢,最后又轻按几下耳朵,掏耳就结束了。剃头师傅掏耳的手艺精就精在拿捏适度,既舒服又不伤耳膜,手到垢除,一点没有疼痛感。能达到如此境界,可见非一日之功矣。</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代人,对剃头挑子的印象还是十分深刻的,记忆中的剃头挑子,总是一副古朴的模样,两根竹竿挑起一头沉甸甸的木质箱子,箱子的一头打开,便是一个小小的理发世界。箱子内侧,镜子、梳子、推子、剪刀、热水壶,还有那一块块磨得发亮的剃刀,整齐排列,每一件都透着岁月的痕迹和匠人的用心。挑子的另一端,则常常挂着一块布幌子,上面或写着“理发”二字,或绘有简单的图案,随风轻轻摇曳,成为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每当夕阳西下,或是晨光初破,剃头师傅便会挑起这副挑子,穿梭于乡间小道或是城市的老街陋巷之中。他们的到来,总是能引来一群孩子好奇的围观,也吸引着需要打理头发的大人们纷纷前来。那时的理发,没有华丽的装潢,没有复杂的流程,却有着最质朴的人情味和最贴心的服务。坐在剃头挑子前的小板凳上,总是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兴奋与期待。剃头师傅的手艺仿佛有魔力,他们能用一把简单的推子,在顾客的头上勾勒出干净利落的线条;也能用那把锋利的剃刀,轻柔地刮去脸上的胡须,留下一片光洁。而最令人难忘的,是师傅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在按摩头皮时带来的舒适与放松,仿佛能驱散一天的疲惫。剃头的过程中,师傅们总会和顾客聊些家长里短,或是讲述些趣闻轶事,那些平凡的话语,在剃头挑子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汇聚成一股温暖的力量,让人心生暖意。那时的理发,不仅仅是一种服务,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社区的联结。</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变迁,剃头挑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现代理发店,装修时尚,设备先进。但在我心中,那份关于剃头挑子的记忆,却如同一段珍贵的老电影,每当回想起,都能感受到那份纯真与美好。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更承载了我对童年、对家乡深深的眷恋。</p><p class="ql-block"> 如今,偶尔在老街的某个角落,或许还能偶遇一位挑着剃头挑子的老师傅,那熟悉的身影,总能勾起心中无限的感慨。岁月悠悠,剃头挑子已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它所代表的那份简单、质朴与温情,却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一段不可磨灭的时光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