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山新八景之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红色教育的基地——德厚云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张行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洒革龙醒战旗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支部建于风雨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从此人心皆向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文山解放尔丰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根据中共文山党史的记载,中共文山州第一个党支部,创建于文山市德厚下寨。源出薄竹山的德厚河是盘龙河源头的主要溪流,进入德厚坝子,将德厚分为两个寨子。北岸的叫洒革竜上寨,南岸的叫洒革竜下寨。洒革竜下寨就是后来的德厚下寨文山市德厚镇德厚村原名源出傣语,义为“坝子边”。其读音用当地汉语方言记为“洒公聋sǎ gōng lōng)”,《文山县地名志》记为“洒革竜(sǎ gé long)”。有人随心写为洒格龙、洒嘎竜。</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革”“格”“嘎”声母相同,韵母都是开口呼。吴地来的流官在官方文书中选用“洒嘎竜(sǎ gá long)”,但却把“嘎”写成“戛”,由此得出错误的读音:“洒戛竜(sǎ jiá lóng)”。殊不知“戛”读音为“jiá”。两字的声母:“嘎”是舌根音,“戛”是舌面音;两字的韵母:“嘎”是开口呼,“戛”是齐齿呼。差异十分明显。</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哲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扬弃,指继承和发扬旧事物内部积极、合理的因素,是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的、丧失必然性的因素,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是在保留精华的基础上剔除糟粕。继承古代传统要提倡扬弃。很显然,对于德厚这个旧村名</b><b style="font-size:22px;">,写作“洒革竜(sǎ gé long)”才是正确的。记为“洒戛竜(sǎ jiá lóng)”是错误的,必须剔除。可是,文山州、文山市介绍中共文山州第一个党支部时, 却选择洒戛竜(sǎ jiá lóng)。于是,各级电视台的播音员在报导时按照普通话的读音,读“洒戛竜”为“sǎ jiá long”。这一读音一出,当地人愕然了,不仅本地人听不懂,早年流到海外的德厚人根本就不知道“洒戛竜”是哪里。越想宣传自己,越是用错误读音排斥自己。这是不可取的。</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戛不是嘎,减去偏旁读音变;人需有悟,写成错字害人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壮族、傣族、苗族</b><b style="font-size:22px;">是德厚镇少数民族中的主要民族,为创建德厚的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僚人是最先来到文山地区居住民族。生活在楚地的百濮中的僚人从春秋中叶开始陆续迁离故土,来到云南,最后到了文山。公元前五世纪,土僚已成为攀枝花村坝子的原住民族,故在僚”字前冠以“土”字,“土”的意思是原来的、最先的。“土僚”意为最先来到这里的僚人。德厚乐西土僚为搭头土僚,与攀枝花坝子平头土僚仅有头饰上的区别,习俗基本相同。其主要贡献是保留了有100多年历史的乐西土戏,被国家文化部专家汪效禹誉为“中国戏曲后花园中的“活化石”,具有浓厚的壮族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是壮族土僚人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德厚乃到文山市文山州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壮族僚人,建设一方图贡献;乐西土戏,传习百载贵传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傣族</b><b style="font-size:22px;">是德厚地区最先汉化的民族。1645年,元谋傣族人吾必奎反明失败后,傣族惨遭迫害。一是仇杀。二是种族歧视,被污篾为“摆夷鬼”。三是灭夷归汉,逼迫傣族人改族改姓。为了生存,不愿改族改姓的只好流落他乡。德厚村的傣族就是那时迁徙来的。他们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躲避民族仇视和灭夷归汉的迫害,在汉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到民国后期,风俗上已经基本汉化。21世纪初,傣族人口虽然只占全镇总人口的4.58%,但已是与汉族风俗无异的民族了。傣族最有亲情味的节日是锦库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辰时,傣家人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按传统方式迎接外嫁的女儿回家,友于弟兄,亲于父母。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其他各族儿女也来参加过节,从而促进了民族团结。</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迎女迎亲,接女回家名锦库;载歌载舞,舂粑待客庆团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苗族</b><b style="font-size:22px;">在德厚小塘子成立了云南省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游击队。有力打击了反动地主武装的嚣张气焰。1927年12月成立的中共洒革竜支部设在洒革竜下寨,是文山最早的中共党支部。1927年3月,地下党员李国栋以教书为掩护,宣传革命,发动群众。1927年12月初,省特委书记王德三以及向镇弼、杨立人、颜亨璧、严英武等人来到洒革竜,成立了文山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洒革竜支部,严英武任支部书记。准备在农村组织武装斗争。1928年1月成立了洒革竜农民协会,同时组建了云南省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游击队——小塘子游击队,成功击毙了老寨大地主李增辉,摧毁了国民党在洒革竜一带的大地主营垒,动摇了反动派在该地区的统治根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30年底,因中共云南省委遭到破坏,革命斗争陷入低潮,但中共洒革竜支部的精神依然激励后人不断奋勇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文山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迎来了彻底解放的伟大胜利。2008年,文山州相关部门对中共洒革竜支部旧址进行保护性修缮。2009年7月1日,正式开馆,成为寻访云岭红色印记的教育基地。</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高举红旗,唤醒苗家跟党走;开展武装,铲除恶霸庆功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德厚河</b><b style="font-size:22px;">在新时代发生惊天巨变。源出薄竹山的德厚河是盘龙河的重要支流。它在洒革竜徜徉之后,毅然离开南下,转过坝头村便一路向东,进入木期得河谷,经牛腊冲过红石岩峡谷,向南流去。当德厚河流到汤坝村时,汇水面积就有569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高达1.91亿立方米。中共洒革竜支部先烈们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成为不断激励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上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面对德厚河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文山人要在这里修一个水库,以提水解决平远街饮水灌溉问题。2015年9月21日正式开工,现已完成蓄水,成为一个神奇壮观的风景名胜,以及吸引中外游人的人间仙境。难道不得益于中共洒革竜支部的灵犀一点吗?</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水过小龙,傲气朝前滋德厚;心存大爱,转身向北献甘霖。</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每到中共洒革竜支部学习瞻仰一次,都会获得一份精神动力,激励人们在新时代继续奋进,不断创造人间奇迹。洒革竜还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包括老乌海、苍玄洞、化缘洞、石亭等。这些古迹不仅展示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值得称道的是位于该镇老乌村和石榴红村的老乌海,与砚山县平远街镇的差黑海相毗连。1963年差黑海水位下降,抗战时期国军坠落的飞机赫然现身水面。当地人首次看见飞机,欢呼雀跃。与平远街毗连的开远、丘北、砚山、文山甚至更远。</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一些地方的好事者们争相去看,差黑海因此出了名。老乌海的声名也间接鹊起。云南的“海”和“海子”源于蒙古语的“淖尔”。明代以前,在沙漠、草滩世居的蒙古人没有见过真正的大海,不知道“海”“湖”“池”是什么概念,只以为水面大就叫做“海”或什么的,到云南后,见到这些高原湖泊,不管其水面大小、等级如何,南来的官员就随意起名,于是就出现“洱海”“阳宗海”“翠湖”“星云湖”“滇池”“汤池”等等称谓。“老乌海”“差黑海”就是这样有了正名。砚山县“浴仙湖”原名就叫“海子”,岸边的村子叫叫“海子边”。</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乌者,黑也。说明海子水深,一片深蓝甚至乌黑。相邻的差黑海水的深度相对要浅一些,水的颜色也就淡一些,水的黑色程度就比老乌海差一点,于是起名为“差黑”,以示排名为次。老乌海边上的一个村子名叫老乌,当地汉语方言读为“1ǎo wū”。1986年编写《文山县地名志》的老先生们不懂“乌”与“坞”声调和词义都不同,随意把“老乌”写成“老坞”,殊不知“坞”不读“wū”而读“wù”,音“务”。“坞”是指水边供停船用的建筑或修造船只的地方,是指陆地,跟水无关。“乌”在这里指水的颜色,借以指代海子里面的水,再指代为“海子”。1984年,老乌村更名为湖海村。试图用“湖”来纠正“海”之误。但仍将“湖”与“海”连在一起,湖耶?海耶?不仑不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老乌海被打造成为山、水、地交融的民族文化“精品”。老乌海的美是一幅水墨画,在朴素中见珍奇,淡雅中显神韵。在文山第一党支部红色精神的激励下,2023年11月,湖海村和石榴红村依托特有的历史民族文化、自然资源等优势,打造山、水、地交融的自然生态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精品”旅游胜地。湖岸的棕树、柳树、格桑花迎风招展,湖里的荷花每逢初夏都会抒展媚颜,献给光临的贵客一饱眼福。每次来到这里,可以选择坐上游艇体验水上激情,也可以选择游船沉浸片刻安逸,更可以驾驶山地车环湖观赏湖岸秀丽美景,让你陶醉其中、神思飘拂。</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海子老乌,绿柳白荷山水画;湖光新景,傣歌壮舞主宾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同时,还可以看到农业大镇产业的磅礴气势,看到科技发展助推农业种植的科技化、智能化同时,还可以看到农业大镇产业的磅礴气势,看到科技发展助推农业种植的科技化、智能化,看到联农带农助农增收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游客观赏之后,都会发出同样的感慨:这就是红色精神激励出的成果啊!今振奋:红色精神激后辈,先驱热血铸丰碑看到联农带农助农增收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游客观赏之后,都会发出同样的感慨:这就是红色精神激励出的成果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今振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红色精神激后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先驱热血铸丰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