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追溯

子虚

<p class="ql-block"> 简 叙</p><p class="ql-block"> 老同志向老同志介绍生平之精釆,现场聆听,尤为生动。讲解的老同志已八十多岁了,逻辑清晰,神釆飞扬,似乎有点哮喘,私下神聊几句,曾经一度担责,尤为浓情感人。</p><p class="ql-block"> 老同志一起参观了上钢新村街道德州路380弄1号党群服务中心内,还有一个“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据悉,上钢新村附近居住着80多位曾参加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会战的功臣,人称“两弹一星村”。基地约200平方米展览室内,生动展示和记录了这80多位“两弹”功臣把青春岁月献给中国国防事业的经历,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如果运气好,还能在现场聆听功臣们的讲解。这一基地对团体和青少年免费开放,需提前预约。</p> <p class="ql-block"> 两弹一星简介</p><p class="ql-block"> 两弹一星指的是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组织研制的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工程。</p><p class="ql-block"> 提到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尊严是一个民族最顶级的奢侈品,他需要最睿智忠诚的学者、最坚韧无畏的战士,还有万万千千勤劳赤诚的群众,团结一心,手拉手慷慨的走向历史的祭坛,铁的定回历史,从容的献祭自己。无数前辈带着义无反顾的身影,毅然决然的在荒芜的戈壁难上,用骨血拼出了新中国复兴的道路。 </p><p class="ql-block"> 两弹一星元勋,是指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p><p class="ql-block"> 他们分别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p><p class="ql-block">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p><p class="ql-block"> 两弹一星是在我国物质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增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凝聚力,为增强我国的科技技术特别是国防实力,奠定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站在历史的交汇期,现在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科技强国,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p> <p class="ql-block"> 郭永怀院土简介</p><p class="ql-block">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1909年4月4日生于山东荣成;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12月25日被追认为烈士;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已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p><p class="ql-block"> 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核弹与导弹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郭永怀院士生平</p><p class="ql-block"> 两弹一星郭永怀,59岁遭遇空难,竟用身体保护重要资料安全。</p><p class="ql-block"> 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史中,有着众多为中国崛起和复兴的科学家,他们不被世人所熟知,一生默默无闻。郭永怀就是其中之一。一生跌宕起伏,却从未改变为祖国奋斗与牺牲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1909年,郭永怀出生于山东威海荣成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郭永怀从小天资聪慧,对于事务的接受能力非常快速,但因家境贫寒致使9岁才开始上小学。然而,这并没有阻碍郭永怀的学习之路,在刻苦的学习下,于1926年成功考入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并且成为当时家乡的第一个公费中学生。</p><p class="ql-block"> 后来,郭永怀凭借着刻苦的学习精神一路“披荆斩棘”,以优异的成绩被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录取,后来,又进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深入学习。在此期间,这不仅让郭永怀拥有了扎实的物理基础,还让他心中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1935年,郭永怀从北京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留校任教。然而,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之后,北平沦陷,郭永怀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回到家乡威海任教。期间,郭永怀亲眼目睹了日军的狂轰滥炸,也看到了国家的贫困落后。于是,便决定继续进修,以此来帮助中国发展。</p><p class="ql-block"> 1939年,郭永怀成功获得了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的资格。然而,在登船时发现,留学生的护照都是由日本政府所颁发的,郭永怀不愿接受在自己的国家上需要用日本给的护照,便拒绝了前往英国的学习机会。</p><p class="ql-block"> 1940年,郭永怀又接到了前往加拿大留学的通知。后来,在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在数学系主任辛格的指导下,郭永怀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这不禁让众多教授为此感慨,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优秀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次年,郭永怀又前往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理工学院继续深造,这正是在这里认识到了他的师兄钱学森,经常一起讨论问题和研究学术。</p><p class="ql-block"> 1945年,郭永怀博士毕业后,应师兄威廉与西尔斯的邀请,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郭永怀进入了物理研究的黄金时期。例如,为了解决飞机声障的难题,郭永怀与钱学森一起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p><p class="ql-block"> 也正是在康奈尔大学任教期间,郭永怀还认识了自己的挚爱李佩。郭永怀在爱情与事业双丰收的情况下,却没有忘记当时出国的目的,“学成归国,科学救国”。然而,美国得知郭永怀想要回国的消息后,便以优厚的待遇以及地位吸引他。</p><p class="ql-block"> 但是,郭永怀并没有接受美国提供的优厚待遇。因此,这也使得郭永怀进入了美国人员的“黑名单”,经常受到监视,同时他的相关科研也会受到阻碍,不允许进入美国核心机关查阅资料。</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经过多方努力下,郭永怀终于带着妻女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郭永怀在钱学森的邀请下担任着中国力学研究所的副所长。由于当时中苏关系的转变,苏联将所有的科学家都撤离了中国,并且带走了所有的研究资料。</p><p class="ql-block"> 于是,包括郭永怀在内的众多科学家开始了原子弹的自研工作,并且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数学、力学以及航空力学知识全部运用到国家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p><p class="ql-block"> 最终,在郭永怀、钱学森等众多科学家夜以继日的反复实验和数据测算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成功试爆。3年后,我国第一颗氢弹也成功试爆。我国核武器的成功研制,不仅让我国成为了全球第五个拥核国家,还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国防战略实力。</p><p class="ql-block"> 我国核武器研制成功后,接下来就是准备人造卫星与核热弹的研制工作。郭永怀再一次进入了风沙遍地的戈壁之中,经过2个多月的反复实验与发现,终于了突破性的发现进展。于是,郭永怀便想尽快将这个消息送到北京,便联系了最近回北京的飞机。</p><p class="ql-block"> 然而,就在飞机距离北京还有1公里的距离却不幸发生了事故,郭永怀为了保护文件不受损坏,与秘书紧紧相拥,将重要文件藏于身体之间。正是如此,将我国重要的热核导弹资料保存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22天后,科学家团队利用相关文件的重要数据和方法成功研制并试爆了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p><p class="ql-block"> 郭永怀一生都默默奉献,为实现中国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舍身忘我。1999年,我国为了奖励郭永怀为中国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授予“两弹一星”勋章。</p> <p class="ql-block">附注:部分图片拍摄于当下,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综合,添页观世察史究性。纯粹学习交流,虔诚开心度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