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江苏江南运河的最后一站,本来还可能多待一天,由于天气预报明天中到大雨,我们更改了原计划“今天只去丹阳,明天去镇江,后天去扬州的安排。”今天转完镇江晚上住宿丹阳,明天下午城里转转北上过江去扬州。</p> 西津渡古街 <p class="ql-block">宋元古街又叫西津古渡街,坐落在镇江市内西部云台山麓,是一条有千年历史的古街道。 西津古渡街在古代位于长江边,设有码头。当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此登岸前往江南。街两旁还有毗邻相连的座座雕花木楼,是当年的香火铺。街中心有江南唯一的喇嘛过街石塔,建于元代。沿街还有明代的观音洞、清代的救生会以及一八八九年建筑的英国领事馆。</p><p class="ql-block">镇江宋元古街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这里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主要景点有英国领事馆旧址、五十三坡、救生会、昭关石塔、观音洞、待渡亭、超岸蒜山等景点。</p><p class="ql-block">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古时候,这里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时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的。东晋隆安五年 (401) ,农民起义军领袖孙恩率领“战士十万,楼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镇江,战略目标就是“鼓噪登蒜山”,控制西津渡口,切断南北联系,以围攻晋都建业(今南京),后被刘裕率领的北府兵打败。公元 684 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以后,皇后武则天临朝称帝,徐敬业、骆宾王等在扬州发动武装暴动,骆宾王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著名檄文《为徐敬业讨武 曌 檄》,一时天下震动。兵败后,徐敬业、骆宾王等渡江“奔润州,潜蒜山下”。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p><p class="ql-block">抗御金兵南侵。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有数百次之多。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 · 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p><p class="ql-block">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曾经的西津古渡如今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更是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宋熙宁元年 (1608) 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p><p class="ql-block">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p><p class="ql-block">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p><p class="ql-block">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 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见,至少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陆游途径西津渡时,曾对渡口每日运送上千的兵源感叹不已。</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英国领事馆旧址是座19世纪后半叶的拱券廊式建筑,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长江沿线被迫对外开辟了五个通商口岸,镇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云台山下沿江一带被划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在这里修建了英国领事馆。光绪15年(1889)正月初六,由于英国人无端殴打中国小贩,数千被激怒的镇江民众愤而焚烧了领事馆。如今的主楼是清政府赔款于1890年重建的。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镇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结束了英帝国主义在镇江享有的特权。</p><p class="ql-block">从建筑形制看,原英国领事馆系欧洲古典建筑的变形,也称“东印度式”建筑,是一组由五幢房子组成的建筑群。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主体二层,局部三层,墙壁用青砖夹红砖叠砌而成,勾白色灯草缝,钢质黑色瓦楞屋面。办公楼东立面的二三层有券廊,每层五个拱券,顶端中央的横额上刻有“1890”字样。领事馆的其他四幢建筑分别是当时的工部局巡捕房、正副领事和职工宿舍以及各种服务设施。</p> <p class="ql-block">把车停在一个偌大无比地下停车场,路过风格独特的西津音乐厅。</p> <p class="ql-block">西津大光明影院。</p> <p class="ql-block">路过西津渡街入口,先去博物馆看看。</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主楼就是英国领事馆的主楼。</p> 镇江博物馆 <p class="ql-block">近代陈列在马路对面的一幢楼里,先看。</p> <p class="ql-block">来镇江也是因为游历大运河。</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渡口。</p> <p class="ql-block">边走边看边讨论。</p> <p class="ql-block">南京建都和废都,使得镇江的地位发生了起伏。</p> <p class="ql-block">金饰面前游客多。</p> <p class="ql-block">杨同学对195的执著在苏州博物馆之后又一次扑空了。各家的好东西都不会轻易拿出示人的。各地寻宝的自信心开始动摇了,看来蹲在帝都,守株待兔是个可行和事半功倍的好办法。</p> 西津渡古街 <p class="ql-block">英国领事馆的又一处建筑。</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元代过街塔。</p> <p class="ql-block">重修西津渡过街石塔记</p><p class="ql-block">西津渡过街石塔又称昭关石塔、观音洞喇嘛塔、瓶塔。系元武宗海山皇帝命画塑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仿京刹梵相而作的金山般若禅院的一部分。竣工于元至大四年(1311)或稍前。</p><p class="ql-block">石塔由云台及上部石塔构成。云台上为青石盖板,东西立面刻有"昭关"及明代重修官僧姓名。南北立面镌刻梵文六字真言"喳嘛呢叭咪哗"。云台顶上的石塔为二重亚字形须弥座及塔身。塔身由宝瓶、伞盖、相轮、四出轩式座基、复钵、基座构成。雕饰莲瓣基座上有锤碟线刻铜板"观音曼荼罗"和"黄财神曼荼罗"。故从塔下经过,观音菩萨保其平安而无灾障;黄财神则佑其生财而致富。石塔选址精心,构造巧妙,形式独特,遍布刻文,宗教色彩浓厚,实乃塔中之珍,名城瑰宝。</p><p class="ql-block">该塔于明万历十年(1582)重修后,虽数经修治,但因历经沧桑,石柱北侧,塔身欹斜,石梁裂痕累累,石材残损严重,后修混凝土支框与石塔也不协调。为保护石塔,恢复其本来面貌,谨奉镇江市人民政府之命,特请中国文物研究所设计,国家一级古建企业苏州香山古建公司施工,拆落石塔,植基山岩,加固石构件,归安复原,并采取防水防腐措施,于二000年十二月二十日告竣,工期八十日。维修后的石塔尊踞如初,重新辉光,焕发异彩,荣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二00-年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p><p class="ql-block">镇江市建设委员会镇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p><p class="ql-block">二00一年十一月三十日</p> <p class="ql-block">昭关石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传佛教标志性建筑,青石质地,大约完工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昭关石塔由下部的云台及上部的石塔构成,通高8.635米,塔下云台设四门,门洞上额刻"昭关"二字。塔座下为亚字形须弥座四层,上置仰莲覆盆座,承以钵形塔肚、亚字形塔脖、十三天、圆形宝盖及塔顶。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元代过街石塔。</p> <p class="ql-block">一眼看前年,各个朝代的路基和路面重建天日,历史感陡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半山腰的古街。</p> <p class="ql-block">屋舍俨然。</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镇江市主城西北部,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史载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见证了镇江城市发展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北至长江路,南至云台山北麓,东起迎江路,西至玉山大码头遗址,面积约6公顷。</p> 文宗阁 <p class="ql-block">文宗阁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毁于咸丰三年(1853年),中经嘉庆、道光两朝,历时74年,以收藏《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而闻名海内外。复建工程从2010年3月开工,历时一年多时间,总投资2000余万元。复建后的文宗阁基本遵循了历史原貌,建筑总面积1286平方米。于2011年10月26日,文宗阁复建竣工,对外正式开放。2023年再次重修后开放。</p>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共有七部抄本,原藏于北四阁(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和南三阁(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因战乱损毁,目前完整保存的仅有文津阁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溯阁本(存于甘肃省图书馆),以及经补抄修复的文澜阁残本(藏于浙江省图书馆)。</p><p class="ql-block">原存放地点</p><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四库全书》完成七部抄本,分储于:</p><p class="ql-block">北四阁: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p><p class="ql-block">南三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p><p class="ql-block">命名均含“水”旁,寓意以水镇火。</p><p class="ql-block">现存情况</p><p class="ql-block">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文源阁本:1860年随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p><p class="ql-block">文津阁本:1915年运至北平,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p><p class="ql-block">文溯阁本:1966年调至甘肃,现存兰州市甘肃省图书馆特藏书库。</p><p class="ql-block">文澜阁本:杭州本战损严重,后经补抄,现存浙江省图书馆;抗战期间曾转移至贵阳地母洞保存。</p><p class="ql-block">文宗阁与文汇阁本:均毁于太平天国战火。</p> <p class="ql-block">关于文宗阁名称中“宗”字未带三点水的原因,综合权威资料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p><p class="ql-block">风水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p><p class="ql-block">文宗阁位于镇江金山寺,其建筑选址被认为天然具备防火优势——前方临长江,后方靠山崖,形成“前水后崖”的格局。乾隆皇帝因此认为此处无需通过名称中的“水”部强调防火寓意,故未沿用其他藏书阁(如文渊阁、文津阁等)的三点水命名惯例。</p><p class="ql-block">文化寓意的替代表达</p><p class="ql-block">尽管“宗”字无三点水,但其取自“百川朝宗归于海”的典故,暗含“水汇聚”的象征意义。这一命名逻辑与天一阁“天一生水”的理念类似,均通过五行文化传递防火祈愿。</p><p class="ql-block">补充:其他六大藏书阁(如文渊阁、文澜阁等)名称均带三点水,主要因《易经》中“水克火”的防火观念,而文宗阁的例外恰恰反映了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p> 金山寺 <p class="ql-block">御码头</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乾隆二帝六下江南,巡幸至金山,或由山门码头登陆,或由此处停泊龙舟。故称之谓御码头。码头毁于太平天国战事,今重建。</p> <p class="ql-block">白龙洞</p><p class="ql-block">宋朝《高僧传》载:此洞内原有白蟒,吐毒气如烟蕴,人过则亡。唐高僧灵坦入洞参禅,大蟒归海而去。民间传说由此可通杭州西湖断桥。</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别名江天寺、江天禅寺,曾用名泽心寺、龙游寺,</p><p class="ql-block">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金山路62号,地处镇江市区西北,坐落在金山之上、金山公园内,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寺。</p><p class="ql-block">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时期。</p><p class="ql-block">魏晋南朝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于寺内创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之始。</p><p class="ql-block">唐大中年间时,唐宣宗敕令寺院更名为“金山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游至金山,将寺名改为“江天寺”,题赐“江天禅寺”匾额。</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寺内发生火灾,大雄宝殿和藏经楼被烧毁。</p><p class="ql-block">1949年后,金山寺几经整修,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香火断灭。1978年,慈舟法师重返金山寺,寺院终重新开放。主要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该寺整体处于坡地上,分层筑台,山与寺浑然一体,呈现出“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之风貌。</p> <p class="ql-block">水漫金山寺</p><p class="ql-block">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与其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显出原形,将许仙吓死。为此,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将许仙救活。之后,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遂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触犯天条。白素贞在生下孩子后,便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数年过去,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得以团聚。</p> <p class="ql-block">慈寿塔矗立于金山的西北峰,塔高30米,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齐梁,宋哲宗元符末年,宰相曾布在金山寺超荐其母,在南北半山各建一塔,一名“荐慈塔”、另一名“荐寿塔”。明初,双塔倒坍。双塔倒坍后,在光绪年间重建现塔,适逢慈禧60寿辰,取名慈寿塔。此塔玲珑、秀丽、挺拔。塔为砖木结构,八面七级,内有旋式木梯,外有栏杆相倚,面面有景,层层风光各异。若游人登塔凭栏眺望,江天市廛,尽收眼底。有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诗为证:</p><p class="ql-block">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p><p class="ql-block">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p> <p class="ql-block">爬上高塔光荣,爬不上去也光荣。</p> 北固山 <p class="ql-block">北固山,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以险峻著称的北固山,因三国故事而名扬千古。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有关,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甘露寺高踞峰巅,形成“寺冠山”的特色。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后屡废屡建,寺内包括大殿、老君殿、观音殿、江声阁等,规模虽不大,名气却不小。古往今来,来镇江的游客,都喜欢到此一游,寻访当年刘备招亲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东吴古道</p><p class="ql-block">之所以称为东吴古道,与这里曾经是东吴政权中心有关。城墙据考证距今已有450年的历史,为明朝守城将领们为抗击倭寇修筑。</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由于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名北固,高55.2米,长约200米。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甘露寺,雄居山巅,建于东吴甘露年间,有许多有关三国时代吴国的传说和遗迹。游人至此,不由得要以刘备招亲的故事为线索去寻找有关胜迹和传说。北固山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三山鼎立,在控楚负吴方面北固山更显出雄壮险要。明代郡守为了抗倭守城,将前峰与中峰凿断。</p><p class="ql-block">高55.2米,却被誉为“天下第一江山”,镇江秋游宝藏地——北固山</p><p class="ql-block">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和后峰三部分组成,主峰即后峰,是风景最佳处。前峰原为东吴古宫殿遗址,现已辟为镇江烈士陵园;中峰上原有气象楼,现改为国画馆;后峰为北固山主峰,北临扬子江(长江),三面悬崖,地势险峻,山上到处都是树木,名胜古迹多在其上。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临长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是风景最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从北固山中峰南麓登山,过气象台,沿山脊北行至清晖亭。亭东有一座铁塔,此塔系唐卫公李德裕于宝历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卫公塔。原为石塔,后毁。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改建成九级铁塔,平面,八角形。明代重修改为七级,高约13米。后经海啸、雷击、战火等劫难,至1949年仅存塔座两层。现经修整为四层,约8米高,塔基及一、二层为宋代原物,三、四层为原塔的五、六层,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及塔身均有精美图案,造型别致,生动逼真。</p><p class="ql-block">多景楼之东的凌云亭,又称祭江亭,传说刘夫人孙尚香在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后,曾在此遥祭,而后投江自尽。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登此亭时,触景生情,感慨系之,写下了名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铁塔</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也是江苏省境内唯一的一座铁塔。原为李卫公石塔,后毁。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改铸为铁塔,原为九级,现仅存莲座及一、二两级,三、四两级为明代之物。1960年5月整修时,在塔基下发现地宫,出土文物2576件,极其珍贵的有金棺、银椁以及佛祖舍利。古人诗云"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枝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赞颂铁塔,气势壮阔,意境深远。</p> <p class="ql-block">对面是瓜洲。</p> <p class="ql-block">登上北固楼,唯见长江流。</p> <p class="ql-block">昨天在常州缅怀苏东坡,今天轮到辛弃疾了。</p> <p class="ql-block">辛弃疾的《北固楼》二首词,分别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词都是辛弃疾在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所作,充满了对历史英雄的怀念和对时局的感慨。</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来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p><p class="ql-block">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 class="ql-block">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p><p class="ql-block">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p> <p class="ql-block">徜徉东吴故道。</p> <p class="ql-block">境界又有提高。</p> <p class="ql-block">路过太史慈、鲁肃墓</p> <p class="ql-block">重操旧业无人机,廉颇未老饭量足。</p> <p class="ql-block">京口宝鼎。今天阳光灿烂,清爽宜人。看看明天是否下雨。</p> <p class="ql-block">最重要的菜品河豚和国酒没有拍照,丹阳人民太热情好客了!民风太淳朴善良了!饭后的掼蛋顺利进行,郭杨(陈)组合险胜眭郝组合。美好的一天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