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行者自娱</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160877</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的福州,是下着蒙蒙细雨的福州。细雨带走了安泰河畔石板路的尘土,也刷新了河岸边成排的古榕树。北岸曾一度为福州最大的图书城,曾一度是那么的熙熙攘攘、磨肩擦踵;南岸也曾一度是众多达官贵人学者商贾云集青睐、留有余香。石板路街坊名始于北宋时朱敏功四兄弟皆登仕途,朱紫盈门而得朱紫坊。历史悠悠,这里依然是连接三坊七巷外的一处耀眼的奇葩。</p> <p class="ql-block"> 细雨弄湿了露天的石板路,却弄不湿灰色瓦盖下的房子与走廊。这里的马鞍墙很高,面街的大门墙更把内部遮的严严实实,很难门隙“窥豹”。母亲常说:“雨天是留客天”,是居家或者作客最好的日子。“芙蓉园”已不是当年的芙蓉园,它没有主人——也许游客便是主人,半天或者一天的主人。仿佛慈母守着深闺,等候着浪荡游子的归来!芙蓉园又称武陵别墅、武陵园,文革时曾把部分园内假山湖石、名人题字搬去了西湖公园,如今仍是福州市区现存最精巧的园林。然,很多人在这逛了一整圈,都不一定弄懂这个园林!芙蓉园由三落建筑毗连、四进院落构成,左右落小门相通、前后进隔墙相透又独立成院。室高双层、厅大埕窄、粉墙花窗。穿斗式木构架,雕饰精美,风格清新淡雅。建筑多辅以匾额楹联,点缀堂榭,装饰墙壁。驻立厅堂,埕地仿佛戏耍着顽童一幕一幕地在脑海中重现!院子最南端有水池有假山、有墙角的残亭、有挂壁的巨榕。假山有洞门,里空,据说战争时许多市民就躲在里面。如今悠悠锦鲤,摔尾动嘴,不知世事变化无常!</p> <p class="ql-block"> 园水与东落建筑相通,园内公共地面都是大石条铺设,有亭台有楼阁,更有露天的石桌石凳,据说林则徐晚年常在此与沈葆桢对弈!隔着墙壁往北,有株古荔枝,高大如盖,甚是阴凉。已有近四百年历史了,为明朝"独相"叶向高亲手所植。后面是书塾,墙上《治家格言》字迹犹存,却再无书声琅琅。书塾后一半楼榭、一半水池雪洞,也有半山残亭、望月阁楼。这里曾经芙蓉摇曳、花色撩人。明代谢肇淛有《芙蓉园》曰:"曲径通幽石磴斜,参差楼阁锁烟霞。空庭寂寞余青草,旧苑荒凉有落花。"假山的石头是太湖石,曾有“波罗牙”,像神仙巨掌,掌心上有个佛像似的天然图案,又称“达摩面壁”。太湖石"芙蓉峰"静立四百余年,看尽了十二代园主的历史性更迭。水池中的水虽无涵洞与安泰河相连,但都会随着安泰河的河水而相互涨落。</p> <p class="ql-block"> 芙蓉园占地面积约3660㎡。始建于南宋,为宋朝参知政事陈韡的“芙蓉别馆”,距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然后是明正德间丁戊山人傅汝舟故居、明万历谢氏泊台,明首辅叶向高曾两度重修,其孙叶益荪扩建为福州最大园林;清乾隆叶观国芙蓉园、清王廷俊芙蓉别岛、清林直袭香斋、清末龚易图芙蓉别岛与武陵园及龚乾义芙蓉园。清光绪间,著名藏书家龚易图曾耗巨资将三座并联一起;目前则为福州特色脱胎漆器展示馆;今日则是行者伴父到此自娱。时有时无的毛毛雨,终究睹物思人。陆游《沈园》曾言:"玉镯犹带前朝泽,忍见檀盒积旧尘。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的福州,是下着蒙蒙细雨的福州。细雨带来沉痛的心情,和山上坟头不时起烟成雾的景色。那条源于永泰县赤岸村的溪源溪(第一溪)溪水从西往东经榕桥村,过侯官村流入闽江;又在榕桥村南流,绕旗山脚经南屿镇葛岐村亦流入闽江。有种“百川归海”,殊命同归的感叹!榕桥村古称惠化里,是永泰县进入侯官县的必经之路。这里的溪水除受闽江潮涨入浸的影响,主要受源自永泰、旗山汇集而来的溪水影响。每当雨水之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当年靠渡口摇渡的榕桥村经常发生船翻落水、洪涛吞噬生命的悲情剧本!</p> <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据说,宋时本村乡绅林居广也是去隔溪超山祭拜祖先坟墓。人到溪边船刚离岸,于是连忙呼叫船夫帮他渡溪。船夫不肯“渡人”反挖苦讽刺道:“要急渡,何不造个桥来方便!”居广气之不过,当即卸下肩挎祭品摆在渡口岸边,对溪发誓,定造石桥方便行人。石桥始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完成于元丰八年(1085年),距今已有900 多年历史。初建时,“叠石为桥,酾水凡十四道”。桥有13个舟形石桥墩,两墩之间并排放置两根共宽1.8米的大石板作为桥面,分水14门,故称“十四门桥”。桥建成后,乡人在桥头种植榕树,惠化里改称为榕桥村。后来山洪破坏石桥数次重修,此桥现今只有12 墩 13 孔,全长 85.5米。石梁上至今有三处保留着清晰明显的捐助刻字,其中一条显示着“元丰二年……”字迹。船已不渡人了,新桥贯通,古桥更象无奈的“奈何桥”!奈何追不及逝去的踪迹,徒留众多人间遗憾!</p> <p class="ql-block"> “鸟过留声,人过留名”。修桥铺路历来为人间大众所推崇并刻石铭记,传功后裔。现今古桥依然焕发新姿,桥东树荫如盖,假山碑林点缀其间,更有“逸乐”之亭座落其中,有圆型拱门墙隔开街区,上刻“惠化里”。朝桥拱门顶上神龛供着玄天大帝,并有两石狮守护着石桥出入口。树荫之下、逸亭之中,守望着古桥,仿佛人来人往、谦让有礼,还是那番热闹,走来了你、走来了我、也走来了他,然后又都消失的无影无踪!如今十四门桥与新辟公路大桥、邻近的自然山川、古镇街市相处依然和谐,构成新时代天然旖旎的风俗画卷,堪称闽都胜迹。明代郑元韶过十四门桥,有诗曰:“西望旗山数里遥,寻常春涨阻耕樵。而今游客过多少,忆渡溪源十四桥。”</p> <p class="ql-block"> 近桥不远,街中有牌坊式大门和大戏院。戏台面西南,台上空间有三层高。台上挂有楹联:“锣鼓启场眉开眼笑观英雄勇武;衣冠列座心旷神怡赏脂粉娇娆。”戏台对墙分三层,顶层供华光大帝。左侧小门出阳台,可临高远望溪水及十四门桥,还有云遮雾绕动人的旗山。景色幽雅,带不出清明节的心情,有感于李清照《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石狮口中苔痕绿,欲语泪先流。”</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的福州,是下着蒙蒙细雨的福州。细雨撒落在早已不再接触的六一路闽江大桥上。望着上游的解放大桥;望着下游的鳌峰大桥,这三大桥都曾渡过,算是见证了福州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劲头和城市的蓬勃扩建。伫立于印象最深、也用大部分时间来回穿梭的闽江大桥上,无尽的思绪,如滚滚的闽江之水一起沸腾,比雨点大的多的多的泪珠儿不经意滑落在了大桥之上!这桥曾载着父母的希望踏进了福州城,却送走了怀着遗憾的母亲!这辈子亏欠最多的、还都还不了的恩情,在细雨中逐渐溶入了闽江。"逝水带不走清明雨,正如时光冲不淡血脉里的咸"!有金刚经细品之: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者如榕须,握土成林"。守不住福州,那就留下美好的蒙蒙细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