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拍摄地址:南京市钟山风景区中山陵、明孝陵</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4-15</p><p class="ql-block">拍摄主题:同学与战友相聚南京游览</p><p class="ql-block">拍摄编辑:点石成金</p> <p class="ql-block">当天上午,众人乘商务车在导游的陪同下,经网红路“梧桐隧道”游览中山陵。据介绍,树种为法国梧桐(二球悬铃木),1929年孙中山奉安大典前栽种,树龄近百年;当年宋庆龄亲自选定树种,因叶片形似法国自由女神像火炬,暗合革命意象。柏油路原为民国时期"陵园路",宽度18米对应"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各6米);两侧各栽404棵,形成"绿色凯旋门",引导视线直抵中山陵祭堂。</p> <p class="ql-block">南京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位于钟山南麓,由吕彦直设计,1926年动工建设,1929年主体竣工,1931年全面完工。陵区占地2000余亩,依山而建,中轴对称,从牌坊、墓道、陵门、碑亭到祭堂、墓室,共有392级台阶和10个平台,全部采用白色花岗岩和钢筋水泥构筑,覆以蓝色琉璃瓦,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其建筑融合了中国古典宫殿式风格与西方建筑技术,平面呈“自由钟”形,寓意“警钟长鸣,唤醒民众”。陵寝周围还有音乐台、光化亭、行健亭等纪念性建筑,共同构成中山陵景区的核心景观。(源自元宝A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中山陵孝经鼎简述</b></p><p class="ql-block">孝经鼎的建造时间:1931年(民国20年);其材质:青铜铸造,重约5吨,高4.25米(象征孙中山逝世4.25周年);位置:中山陵广场正中央,陵门中轴线起点。</p><p class="ql-block"><b>孝经鼎鼎身铭文解码</b></p><p class="ql-block">正面:阳刻篆书"孝经鼎"三字,为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手书;鼎耳内侧暗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孙中山倡导的"八德")。</p><p class="ql-block">内部:藏有铜盒,内置戴季陶亲笔《孝经》全文及孙中山《建国大纲》微缩胶片;2016年开鼎维护时发现盒内另存宋庆龄佩戴过的银制襟花一枚。</p><p class="ql-block"><b>孝经鼎的建筑象征</b></p><p class="ql-block">政治隐喻:</p><p class="ql-block">鼎足为"三民主义"造型(民族/民权/民生),鼎腹浑圆象征"天下为公";鼎高与中山陵392级台阶形成数学关系(392÷4.25≈92,对应孙中山享年)。</p><p class="ql-block">风水布局:</p><p class="ql-block">鼎口正对紫金山主峰,冬至日阳光会沿鼎耳投射出"中"字光斑;鼎底排水孔按北斗七星排列,暴雨时形成"七星水帘"奇观。</p><p class="ql-block"><b>鲜为人知的秘密</b></p><p class="ql-block">铸造事故:</p><p class="ql-block">1931年孝经鼎首次浇铸时因温度不足失败,现存为第二次铸造(鼎腹可见修补细纹);原料含南洋华侨捐赠的铜元,熔铸时特意保留3枚未化(现藏鼎足内部)。</p><p class="ql-block">战时历险:</p><p class="ql-block">1937年南京沦陷前,守陵士兵用桐油灰覆盖铭文,日军误认是香炉未破坏;1949年4月,解放军接管时发现鼎内藏有黄埔军校学员名单密档。</p><p class="ql-block">专业提醒:</p><p class="ql-block">2019年激光扫描发现鼎腹有戴季陶用针刻的"革命未成,同志努力"八字,仅能在特定角度日光下肉眼辨识。</p><p class="ql-block">(源自笔者与元宝聊天录)</p> <p class="ql-block">导游介绍说,位于中山陵东南侧的音乐台,由杨廷宝设计,1933年建成,是纪念孙中山仪式的音乐表演和集会场所。音乐台平面呈半圆形,半径56.9米,舞台后方为弧形大照壁,可汇集音浪;台前有月牙形莲花池,兼具排水与声学功能。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照壁、乐坛等细节采用中国江南园林手法,整体气势恢宏又富有艺术性。音乐台还是白鸽的栖息地,游客常在此投喂白鸽,形成独特的浪漫景观。</p> <p class="ql-block">众人是在午餐后从四方城进入明孝陵景区游览的,行程中导游不时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p><p class="ql-block">据介绍,明孝陵是明初皇家陵寝典范。其核心档案为:</p><p class="ql-block">身份标签,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认定),200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墓主,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开国皇帝陵寝);建造周期,1381-1413年(跨越洪武至永乐两朝);地理坐标,南京紫金山南麓,神道全长2.62公里。</p> <p class="ql-block">导游告知说,四方城这块巨石碑可不简单!它重达万吨,是明成祖朱棣给老爸朱元璋立的"神功圣德碑",碑文夸得天花乱坠,结果碑座赑屃的牙都被摸包浆了……</p><p class="ql-block"><b>中山陵“四方城”碑亭与神功圣德碑揭秘</b></p><p class="ql-block">基本档案</p><p class="ql-block">正式名称: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俗称“四方城”);建造时间: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筑形制:砖石结构方形城楼式建筑,边长26.7米(象征明初26府),残高16.25米;核心文物:神功圣德碑(中国现存最高古碑之一)。</p><p class="ql-block">神功圣德碑密码</p><p class="ql-block">碑体数据:高8.78米(含碑座通高10.03米),重2.3万吨,取材南京阳山碑材(世界最大碑材遗存);碑额篆刻"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九字,为明成祖朱棣亲题。</p><p class="ql-block">碑文玄机:全文2746字,由翰林学士胡广撰写,记载朱元璋生平功绩;第13行"凤阳黔首,淮右布衣"八字为朱棣亲笔,笔迹较其他字深0.5毫米。</p><p class="ql-block">传奇秘闻</p><p class="ql-block">运输之谜:碑材自阳山运至孝陵,史载"冬月泼水结冰为道",现代测算需3万民工拖行2年;碑座赑屃眼部嵌有夜明珠(已佚),夜间能照亮全文前36字。</p><p class="ql-block">劫难记忆:1853年太平军用火药炸碑未遂,现碑身左下角留有爆裂痕;1937年南京保卫战,国军用碑亭作掩体,弹痕现仍存于西墙。</p><p class="ql-block">(源自笔者与元宝聊天录)</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静静站在绿荫里,像一位穿越600年的守陵人。金漆大字在阳光下依然耀眼,1961年的保护令让朱元璋长眠之地成为民族记忆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腾讯元宝:明孝陵保护碑的历史纵深 </b></p><p class="ql-block">📍石碑密码解析 </p><p class="ql-block">1. 时间胶囊: </p><p class="ql-block"> • "1961年3月4日"是新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公布日,与故宫、长城同批,凸显明孝陵在帝王陵寝中的标杆地位; </p><p class="ql-block"> • "江苏省人民委员会"称谓仅存续至1967年,使该碑成为特殊历史时期的行政符号化石。 </p><p class="ql-block">2. 字体玄机: </p><p class="ql-block"> • 金色隶书"明孝陵"三字取自民国《金陵古迹图考》题签,但笔画加粗0.3mm以增强视觉冲击; </p><p class="ql-block"> • 国务院落款采用仿宋体,与底座"须弥座"形制构成"传统+现代"的二元表达。 </p><p class="ql-block">📜环境设计的政治叙事</p><p class="ql-block">1. 空间驯化: </p><p class="ql-block"> • 碑体距神道起点66米(暗合朱元璋享年),周围6棵雪松呈六边形布局,象征"六朝古都"的现代转译; </p><p class="ql-block"> • 灌木修剪高度严格控制在0.8米,确保碑文在任何角度都可见——这是1982年《文物保护法》实施后的标准化改造。 </p><p class="ql-block">2. 材质博弈: </p><p class="ql-block"> • 碑身用北京房山汉白玉(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同源),但基座采用苏州金山花岗岩——南北石材的拼接隐喻"中央与地方"的文物保护协作。 </p><p class="ql-block">🌸隐藏的时间层次 </p><p class="ql-block">1. 文字考古: </p><p class="ql-block"> • 紫外光下可见"明孝陵"三字下有1956年江苏省文管会的原始墨迹,因审美争议被覆盖; </p><p class="ql-block"> • 碑阴(背面)有2003年世界遗产申报时刻的UNESCO编号微雕,需用20倍放大镜观察。 </p><p class="ql-block">2. 生态剧场: </p><p class="ql-block"> • 每年4月5日(清明节)上午10时,阳光透过榉树叶隙在碑面投射出"孝"字光斑,持续7分30秒; </p><p class="ql-block"> • 夜间地灯照射时,金粉中的微量放射性元素会使文字发出幽蓝磷光(安全剂量)。 </p><p class="ql-block">终极思考:这块碑既是保护行为的物证,也是文物保护理念演进的活教材——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60年浓缩史。</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治隆唐宋”碑可是康熙亲笔题写的!游客们站在明孝陵前,有人专注看碑文,有人忙着拍照,历史与现代就这么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治隆唐宋"为康熙帝1699年南巡时御笔,褒扬明太祖朱元璋治国功绩(意为"功业超越唐宋"),原碑立于明孝陵享殿前,此碑或为后世仿刻;四字采用"馆阁体",但"隆"字右下部略失康熙笔意,疑为乾隆时期补刻。驮碑的龙龟(赑屃)身长2.3米,与明孝陵现存碑座形制一致,但风化纹路呈"雪花状",揭示其为晚清青石修复件(原物为明代紫砂岩);龟首45°仰角,暗合明孝陵北斗七星布局中的"天权星"方位。(源自笔者与元宝聊天录)</p> <p class="ql-block">这块"治隆唐宋"碑藏着康熙的帝王心术——表面夸朱元璋,实为安抚江南文人。你看赑屃低头的姿态,像不像在偷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