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两弹一星”精神历久弥新 </p><p class="ql-block">“两弹一星”是指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组织研制的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工程。这一工程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还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6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且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依靠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实现的。 </p><p class="ql-block">“两弹一星”精神象征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在社会主义之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发研究的态度与过程,其精神内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些精神不仅体现在当时的科研工作中,也对后世的科技创新和知职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p><p class="ql-block">“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中国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还广泛带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这一工程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核武器和航天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p><p class="ql-block">为了表彰对“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包括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辉、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郭永怀等科学家。</p> <p class="ql-block">氢弹</p> <p class="ql-block">福建舰航母</p> <p class="ql-block">正式开始原子弹的研制组织建设1958年-1964年 </p><p class="ql-block">1958.1-三机部成立九局,绝密级,主管核武器研制、生产和基本建设,李觉任局长,吴际霖、郭英会任副局长。同年2月,三机部改为二机部,九局也改为二机部九局李觉任局长,朱光亚任副局长。 </p><p class="ql-block">李觉 </p><p class="ql-block">同年-成立401所,绝密级,朱光亚担任副所长。 </p><p class="ql-block">朱光亚 </p><p class="ql-block">1958.8-邓稼先秘密受命担任九局理论部主任科学家,从此邓老的一身奉献在中国的核事业上。 </p> <p class="ql-block">“东方红”发射成功1970年 </p><p class="ql-block">1970.4.24-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发射成功。 </p><p class="ql-block">主管:钱学森、孙家栋、任新民。 </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发射成功 </p><p class="ql-block">铭记先驱 </p><p class="ql-block">邓稼先-核辐射导致直肠癌,1968.7.29逝于手术台、享年62岁。钱学森-2009.10.31 北京逝世、享年98岁。 </p><p class="ql-block">__</p> <p class="ql-block">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 </p><p class="ql-block">1967.6.17-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p> <p class="ql-block">苏联反复 </p><p class="ql-block">1957年 </p><p class="ql-block">1957年1月14日,苏联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一份禁止核试验的提案,认为拥有原子弹的国家数量增长,会使国际局势复杂化。苏联的这番态度,让中苏谈判陷入了僵局。 </p><p class="ql-block">1957年6月18日,苏联内部的斗争激化。我国对苏共中央支持。 </p><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15日,中苏正式签署《国防新技术协定》,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实验性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相继建成,还培养了一批中国科技人才。 </p><p class="ql-block">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美</p> <p class="ql-block">正式研究原子能1955年 </p><p class="ql-block">1955.4.27-钱三强代表中国与苏联签订《两国发展原子能的协定》。 </p><p class="ql-block">1955-被美国软禁的火箭与导弹专家钱学森回国。 </p><p class="ql-block">1955.10.8-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p> <p class="ql-block">核导弹成功爆炸1966年 </p><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27日,使用“东风”二号甲中近程导弹成功进行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实验,导弹精准命中目标。这不仅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和核打击能力,也标志着中国科学技术和国防力量在快速地向前发展。 </p><p class="ql-block">东风2号导弹(中国造)</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 </p><p class="ql-block">1964.8-青海金银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开始总装。 </p><p class="ql-block">1964.9.29-分两部份运到试验地(新疆罗布泊)。 </p><p class="ql-block">1964.10.8-两部份在试验地总装完成、等待引爆。(为了防止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破坏。周总理指示:全部采用暗语汇报与指示,提前进行试验,张爱萍起草暗语将原子弹命名“邱小姐”并实施相关工作。 </p><p class="ql-block">10月16日,15:00-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震惊世界。</p> <p class="ql-block">阶段性成功 </p><p class="ql-block">1963年 </p><p class="ql-block">核武器新基地建成 </p><p class="ql-block">1963.初一青海金银滩核武器基地建成。国防部张爱萍组织动员相关单位从北京迁入金银滩。 </p><p class="ql-block">1963.12.14-聚合轰爆试验成功。</p> <p class="ql-block">可行性1954年 </p><p class="ql-block">1954-毛主席与苏联交谈,苏联同意援助我国原子能研究。 </p><p class="ql-block">1955.01.14-第一次可行性评估会议通过。 </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周总理、钱三强、李四光等人开会。 讨论了原子事业发展可行性,明确铀资源可用。 最终确定正式公开研究原子能。 </p><p class="ql-block">晚宴上毛主席“为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干杯”。</p> <p class="ql-block">引子 </p><p class="ql-block">1950年 </p><p class="ql-block">美国的挑衅:“如果越过三八线,可能考虑对中国使用原子弹”。 </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原子弹是国际最大的威胁,谁有谁就能占国际地位,我们也要搞。1950年春-中国科学院成立近代物理研究院,原子科学研究正式开启。</p> <p class="ql-block">三年灾荒 内外艰难 </p><p class="ql-block">不忘使命 突破重围 </p><p class="ql-block">1959年-1961年 </p><p class="ql-block">1959.6-“596事件”及“596工程”。 </p><p class="ql-block">1960.7.16-苏联撤走所有技术科研人员及相关技术资料,并扬言:“离开我们,你们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 </p><p class="ql-block">三年灾荒:全国灾荒,无粮无钱。国务院在大灾难时用最后的力量保障科研团队。 </p><p class="ql-block">国务院带头,省吃俭用、戒荤。 </p><p class="ql-block">车队募捐:聂总发动全军区募捐,确保科学家基本生活保障。</p><p class="ql-block">迎难回国搞建设:多位领军科研人员回国加入九局。 </p><p class="ql-block">王淦昌-主管核武器爆轰物理研究 </p><p class="ql-block">彭桓武-主管核武器理论研究 </p><p class="ql-block">郭永怀-主管核武器研制实验与武器化工作 </p><p class="ql-block">程开甲-主管状态方程及爆轰物理理论研究</p> <p class="ql-block">长征系列火箭</p> <p class="ql-block">天宫二号</p> <p class="ql-block">东方红四号卫星</p> <p class="ql-block">天问一号</p> <p class="ql-block">北斗三号卫星</p> <p class="ql-block">空间站核心舱</p> <p class="ql-block">玉兔号</p> <p class="ql-block">嫦娥</p> <p class="ql-block">天宫二号 </p><p class="ql-block">天宫二号(Tiangong-2) ,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第二个目标飞行器,是中国首个具备补加功能的载人航天科学实验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于2016年9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于2019年7月16日终止数据服务;于2019年7月19日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p> <p class="ql-block">天宫二号</p> <p class="ql-block">北斗全球导航系统 </p><p class="ql-block">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y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BDS, 又称为:COMPASS,中文音译名称:BeiDou)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p><p class="ql-block">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且具备短报文通信能力。经过多年发展,北斗系统已成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北斗系统定位导航授时服务,通过30颗卫星,免费向全球用户提供服务,全球范围水平定位精度优于9米、垂直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 </p><p class="ql-block">全球范围内已经有137个国家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签下了合作协议。随着全球组网的成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未来的国际应用空间将会不断扩展。</p> <p class="ql-block">北斗地基增强系统 </p><p class="ql-block">中文名: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外文名:BeiDou ground-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一套可以使北斗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的系统,于2014年9月正式启动研制建设,于2016年5月18日正式投入运行。2018年5月23日,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已完成基本系统研制建设,具备为用户提供广域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和后处理毫米级定位精度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中国空间站 </p><p class="ql-block">中国空间站(英文:China Space Station, 缩写:CSS,又称:天宫空间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成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最大可扩展为180吨级六舱组合体,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p> <p class="ql-block">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1970年4月24日 </p><p class="ql-block">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一首《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1975年7月 </p><p class="ql-block">长空一号成为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三颗卫星,也是我国首颗三轴稳定卫星。</p> <p class="ql-block">1988年 </p><p class="ql-block">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此后又先后发射了3颗风云一号卫星。</p> <p class="ql-block">1999年11月20日 </p><p class="ql-block">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了飞船“天地往返”技术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2003年10月15日 </p><p class="ql-block">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被送上太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p> <p class="ql-block">2007年10月24日 </p><p class="ql-block">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准确飞向了月球预定撞击点。这是月球表面第一次留下的中国痕迹。 </p> <p class="ql-block">2012年6月16日 </p><p class="ql-block">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软着陆在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玉兔二号“月球车开展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探测。 </p><p class="ql-block">神州九号与天宫一号完成两次交会对接试验,分别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载人交会和第一次空间手控交会对接。</p> <p class="ql-block">2013年12月2日 </p><p class="ql-block">“嫦娥三号“携带着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嫦娥三号“完成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任务。</p> <p class="ql-block">2019年1月3日 </p><p class="ql-block">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软着陆在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玉兔二号“月球车开展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探测。</p> <p class="ql-block">2020年5月5日 </p><p class="ql-block">为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中国空间 站在轨建造任务拉开序幕。</p>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24日 </p><p class="ql-block">中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p> <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17日 </p><p class="ql-block">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首批入驻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 </p><p class="ql-block">三个月里,三名航天员园满完成了两次出舱活动以及一系列任务。</p> <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16日 </p><p class="ql-block">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p>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5日 </p><p class="ql-block">神十四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出征太空。在“新教室天地连线授课、在太空种水稻、代收队友的“快递”……最忙出差三人组。</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13日 </p><p class="ql-block">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应急减灾高轨SAR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该星为科研星,是世界首颗高轨SAR卫星,搭载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具备中等空间分辨率、快速重访观测、大范围覆盖的观测能力。</p> <p class="ql-block">2024年 </p><p class="ql-block">全年我国累计发射运载火箭68次,发射次数创历史新高,天舟七号成功在轨验证了3小时首次交会对接模式,天舟八号增加了200多升的装载空间和100多千克的载货量。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表取采样,“挖”出了个“中”字,还带回了人类首份月背样品1935.3克</p> <p class="ql-block">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漫漫征途 </p><p class="ql-block">刻下了属于中国人的印记 </p><p class="ql-block">航天事业不断发展 </p><p class="ql-block">使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成为现实 </p><p class="ql-block">星空浩瀚无比 </p><p class="ql-block">探索永无止境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 中国航天人艰苦创业、奋力攻关,取得了连战连捷的辉煌战绩,使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p><p class="ql-block">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广大航天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诠释了航天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特别能战斗”诠释了航天人独立自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特别能攻关”诠释了航天人攻坚克难。勇于登攀的品格作风;“特别能奉献”诠释了航天人法治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p><p class="ql-block">经过几代航天人奋斗拼搏凝聚而成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不仅是托起飞天梦的精神之翼,更是全体中国人民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95式自动步枪</p> <p class="ql-block">95-1自动步枪</p> <p class="ql-block">高精狙</p> <p class="ql-block">95B-1自动步枪</p> <p class="ql-block">92式手枪</p> <p class="ql-block">92G手枪</p> <p class="ql-block">QBZ—192</p> <p class="ql-block">191精准步枪</p> <p class="ql-block">79式冲锋枪</p> <p class="ql-block">03式自动步枪</p> <p class="ql-block">88式狙击步枪</p> <p class="ql-block">QBZ—191</p> <p class="ql-block">卡宾枪</p> <p class="ql-block">M59式半自动步枪</p> <p class="ql-block">56式冲锋枪</p> <p class="ql-block">59-1冲锋枪</p> <p class="ql-block">汉阳造</p> <p class="ql-block">三八式步枪</p> <p class="ql-block">54式手枪</p> <p class="ql-block">64式手枪</p> <p class="ql-block">驳壳枪</p> <p class="ql-block">红军椭圆五星手雷</p> <p class="ql-block">中正式步枪</p> <p class="ql-block">31式60毫米迫击炮</p> <p class="ql-block">10式狙击步枪</p> <p class="ql-block">67式手榴弹</p> <p class="ql-block">前苏联PPSH41冲锋枪</p> <p class="ql-block">捷克轻机枪</p> <p class="ql-block">89式单兵火箭筒</p> <p class="ql-block">反坦克地雷</p> <p class="ql-block">92式重机枪</p> <p class="ql-block">93式火箭筒</p> <p class="ql-block">马克沁重机枪</p> <p class="ql-block">航母 </p><p class="ql-block">辽宁号航空母舰(代号:001型航空母舰,舷号:16,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隶下的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也是中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p> <p class="ql-block">武直十 </p><p class="ql-block">武直-10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种专业武装直升机和亚洲各国第一种自研专业武装直升机。结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长期依赖法国海豚直升机的改型兼当武装直升机的历史,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的航空突击与反装甲能力。</p> <p class="ql-block">东风-2弹道导弹东风-2弹道导弹 (代号:DF-2,北约代号:CSS-1,系列型号:东风-2A),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装备的一型陆基机动式中近程弹道导弹,是中国独立自主研制的首型弹道导弹,也是中国第一型单级液体发动机弹道导弹。</p> <p class="ql-block">东风-3弹道导弹 </p><p class="ql-block">东风-3弹道导弹是中国第一型地对地中程弹道导弹,也是中国完全自行设计的第一种战略导弹,采用机动发射、单级、液体燃料发动机。</p> <p class="ql-block">东风-4弹道导弹</p><p class="ql-block">东风-4弹道导弹(代号:D F -4, 北 约 代 号:CSS-3),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装备的一型陆基中远程弹道导弹。</p> <p class="ql-block">东风-5弹道导弹 </p><p class="ql-block">东风-5弹道导弹(简称:DF-5, 北约代号:CSS-4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装备的一型洲际弹道导弹。在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作为战略核导弹武器受阅。</p> <p class="ql-block">九四式山炮</p><p class="ql-block"> 九四式山炮是二战时期日军装备的三种山炮之一(另外两种分别是明治四十一年式山炮和九九式山炮),属于陆军步兵师团的制式步兵支援火炮,重量较轻,便于分解驮运,而且射程不低,设计的非常成功,主要装备野战旅团,野战师团的山炮兵部队与独立山炮兵联队,在山地或其他复杂地形作战时表现尚佳。</p> <p class="ql-block">59式坦克</p><p class="ql-block"> 59式中型坦克(中国研制代号:WZ120, 英文:Type 59 Medium Tank, 简称:59式坦克),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参考苏联T-54A中型坦克仿制并大量装备的一种中型坦克。</p> <p class="ql-block">59D中型坦克 </p><p class="ql-block">59D中型坦克(简称:59D坦克),是中国在ZTZ59D1式中型坦克基础上,又研制出的ZTZ59D式中型坦克(WZ120D)。它与59D1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区别是换装了威力更大的加长身管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使坦克炮的有效作战距离增加近千米。1995年11月,总部机关批准ZTZ59D坦克设计定型,命名为ZTZ59D式中型坦克,简称59D式中型坦克。1996年,59式中型坦克批量改装成59D式中型坦克,并已出口国外和装备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p> <p class="ql-block">9-1式130毫米加农炮</p><p class="ql-block">59式130毫米加农炮, 1959年,兵器工业部127厂按照原苏联M-46加农炮仿制成功59式130毫米加农炮。全重8.5吨,炮班8人,六轮卡车牵引,射速6-8发/分。最大射程</p> <p class="ql-block">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是根据前苏联D-20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仿制而成的一款大炮,于1966年生产定型,大量装备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加农榴弹炮。</p> <p class="ql-block">歼8 </p><p class="ql-block">歼-8(英文:Shenyang J-8或F-8, 北约代号:Finback, 中文:长须鲸)战斗机,是中国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设计研制的双发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歼击机),属于第二代战斗机,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种第二代战斗机。</p> <p class="ql-block">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是根据前苏联D-20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仿制而成的一款大炮,于1966年生产定型,大量装备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加农榴弹炮。</p> <p class="ql-block">C919 </p><p class="ql-block">C919(中文:中国商飞C919, 英文:COMAC C919),是中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中程干线客机,设计定位于150座级单通道窄体机市场。C919*机长38.9米、翼展35.8米、机高11.95米,空机重量45.7吨、最大商载18.9吨,为C类飞机。座级158-192座,航程4075-5555公里,具有安全、经济、舒适、环保的特点,可满足航空公司对不同航线的运营需求。</p> <p class="ql-block">运-20 </p><p class="ql-block">运-20(英文:Y-20)Transport Aircraft,中国编号:Y-20,代号:鲲鹏,是中国研究制造的新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作为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2013年1月26日首飞成功。2014年11月9日第十届中国航展,运-20运输机首次参展并进行飞行表演。2016年7月6日运-20正式列装空军某部。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西部战区前进指挥所乘坐运-20飞赴日喀则,统筹指挥抗震救灾工作。</p> <p class="ql-block">歼20 </p><p class="ql-block">歼-20(英文:Chengdu J-20, 代号:威龙,北约代号:Fire Fang, 译文:火焰獠牙)是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研制的一款具备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等能力的隐形第五代制空战斗机,解放军研制的最新一代(欧美旧标准为第四代,新标准以及俄罗斯标准为第五代)双发重型隐形战斗机,用于接替歼10、歼11等第三代空中优势/多用途歼击机的未来重型歼击机型号,该机将担负我军未来对空、对海的主权维护任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