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画册-百战将星(4)

军哥嘹亮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接上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王新亭上将</p> <p class="ql-block">王新亭(1908年12月23日—1984年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湖北省孝感县(今孝感市)王家岗村人。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连教习、连指导员、团部书记、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大学政治部主任、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旅政委、纵队政治部主任、军区司令员、纵队司令员、军长、兵团副司令员等职。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红军长征,参与指挥长生口、神头岭和响堂铺战斗,参与指挥漳南战役,参加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扶郿战役、兰州战役、秦岭战役、成都战役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副政委、济南军区代理司令员兼第二政委、军事科学院副政委、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政委等职。1975年8月,王新亭任军事科学院顾问。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2年,王新亭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12月11日,王新亭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李天佑上将</p> <p class="ql-block">李天佑(1914年1月8日—1970年9月27日)汉族,广西临桂人,1914年1月8日出生在临桂六塘镇一个贫农家庭。1928年,李天佑到桂系名将李明瑞部下当兵。1929年10月,李天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李天佑参加百色起义,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排长、连长。1932年5月,任红一方面军第7军58团副团长,不久到瑞金中央红军学校上级干部队学习。1933年起任58团团长、红3军团第5师13团团长。1934年1月,李天佑升任红5师师长。1935年初任红3军团作战科科长,后调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参谋长。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10团团长、第2师副师长。1936年5月任第4师师长。 [1]全国抗战爆发后,李天佑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团长。后任第343旅副旅长、代理旅长。解放战争时期,李天佑历任北满军区参谋长、松江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38军军长、第四野战军13兵团第一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天佑历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曾参与领导广西剿灭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的战斗,援越抗美斗争和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9月27日,李天佑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6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阎红彦上将</p> <p class="ql-block">阎红彦(1909年9月13日—1967年1月8日)原名阎候雁,曾用名周济、陈一川,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瓦窑堡人。建国后,历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委副书记、书记、副省长兼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云南省委第一书记、昆明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四人帮”残酷迫害,于1967年1月8日在昆明饮恨自杀。1978年1月,中共中央对其冤案予以平反昭雪,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陶峙岳上将</p> <p class="ql-block">陶峙岳(1892年9月18日—1988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湖南省宁乡市仙凤乡人。在军旅生涯中,历任湖南省督军公署参谋处上尉参谋,谭延闿部“护字营”营参谋长、营长,湘军营长、团长,国民革命军团长、副师长、师长、军长、副总司令、总司令等职。1949年9月25日,率驻新疆的10万国民党军官兵通电起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和平解放新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司令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领导部队屯垦戈壁、建造城市,使新疆逐渐走出贫困,成为闻名的农业示范区。陶峙岳是第一、二、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一、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12月26日,陶峙岳因病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7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乌兰夫上将</p> <p class="ql-block">乌兰夫(1906年12月23日—1988年12月8日)曾用名云泽、云时雨,化名陈云章。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村人,蒙古族。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上将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中央民族学院  院长。曾任中共中央蒙绥分局书记、绥远人民政府主席。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等职。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并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第四、第五和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乌兰夫还曾被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12月8日,乌兰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周桓上将</p> <p class="ql-block">周桓(1909年2月22日-1993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辽宁省安东县(今东港市)大孤山人。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5军政治部秘书、红3军团政治部秘书处处长、红8军团政治部破坏部部长、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第1游击纵队政治委员、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东北军政学校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副主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先后参加了第一、二次攻打长沙的作战,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太行反“扫荡”战斗,百团大战,辽沈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务委员、沈阳军区政治委员、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辽宁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国家文化部顾问等职。积极开展部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及国防建设,为东北地区的党政建设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建设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贡献。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93年10月27日,周桓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杨勇上将</p> <p class="ql-block">杨勇(1913年10月28日—1983年1月6日)原名杨世峻,湖南浏阳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杨勇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在鲁西南战役中创造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单独攻坚和全歼国民党军1个师又2个旅的先例。抗美援朝期间,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回国后,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1952年毕业后,任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1953年5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组织所部参加夏季反击作战并指挥金城战役。此次战争对美韩联军起到了威慑作用,为日后停战做出了巨大贡献。1954年春起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闻名的“三杨”之一。1983年1月6日,杨勇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骨灰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赵尔陆上将</p> <p class="ql-block">赵尔陆(1905年6月4日—1967年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解村乡北三泉村人。在军旅生涯中,历任红军连党代表、团辎重队队长、教导队党代表、支队党代表、支队长、团长、军需处处长、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2分区司令员、冀晋军区司令员,冀晋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华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暨华中军区第二参谋长、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军区参谋长等职。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长征、晋察冀军区反“八路围攻”作战、雁北战役,参与指挥解放华北的多次战役,参与平津战役的策划和指挥,参与指挥广西战役,参与指挥湘、桂、粤的剿匪作战,参与组织指挥海南岛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二、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等职。参与组织领导武器装备的试制和生产,建立和健全科学研究机构,发展现代化国防工业。参加负责原子能事业的专门委员会,为原子弹的研制和生产做出了贡献。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2月2日,赵尔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骨灰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叶飞上将</p> <p class="ql-block">叶飞(1914年5月7日—1999年4月18日)原名叶启亨,曾用名叶琛,军事家、政治家。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生于菲律宾奎松省。叶飞幼年回国求学,求学期间开始参加秘密革命工作,1932年3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6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叶飞当选为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8月,叶飞任福州军区首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75年1月,恢复工作并出任国家交通部部长,全面整顿生产秩序,努力振兴国家交通事业。1979年,调任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政治委员。1980年1月至1982年8月,任海军司令员。1983年10月至1988年8月,兼任华侨大学校长。1988年8月至1999年4月,任华侨大学名誉校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任第六届、 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华侨委员会主任。1999年4月18日,叶飞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骨灰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王宏坤上将</p> <p class="ql-block">王宏坤(1909年1月22日—1993年8月20日)原名王宏春,湖北麻城乘马岗石槽冲人,为王树声之堂弟,创建人民海军的领导人之一。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九、第十届中共中央委员。1988年7月,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8月20日,王宏坤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王震上将</p> <p class="ql-block">王震(1908年4月11日-1993年3月12日)湖南浏阳人,1924年参加工作,1927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1958年7月,创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首任校长由王震担任。1958年10月,创建塔里木农垦大学,他生前一直任名誉校长。王震同志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三、十四大代表,第一至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3月12日,王震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王建安上将</p> <p class="ql-block">王建安(1908年10月12日—1980年7月25日)原名王见安,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0月22日提出有关淮海战役使用兵力的建议,被中央军委所采纳。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司令员,4月率部参加渡江战役。占领杭州后,兼任浙江军区司令员。1952年9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总结推广小部队活动的经验,集小胜多胜为大胜,以消灭敌之有生力量。1954年春因病回国。1956年12月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61年10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曾参与组织军区部队进行群众性大练兵活动。1969年8月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经常深入部队、工厂和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向中央、军委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调查报告。曾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是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1956年1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许世友上将</p> <p class="ql-block">许世友(1906年2月2日-1985年10月22日)原名许仕友,字汉禹,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许家洼(今河南省新县许洼,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1955年,许世友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1985年10月22日于南京病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李聚奎上将</p> <p class="ql-block">李聚奎(1904年12月31日—1995年6月25日)原名李新喜,男,湖南安化县兰田(今属涟源)西坪村人。李聚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后勤工作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后勤学院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一九五八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原顾问。195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6月25日,李聚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再道上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再道(1909年1月24日—1993年4月6日)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新村程家冲人。1926年4月起先后参加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1927年9月在大别山南麓参加秋收起义后,同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随农民自卫军编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起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排长、连长,第4军11师32团3营营长,红11师第31团团长、师长,红4军副军长、军长,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员,冀南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兼冀南军区司令员,河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河南军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兼武汉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铁道兵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4月6日,陈再道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骨灰安葬于湖北麻城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明仁上将</p> <p class="ql-block">陈明仁(1903年4月7日-1974年5月21日)汉族,湖南省醴陵市洪源乡洪源村(今南桥镇洪源村)陈家岭人。1924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国民革命军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官、湖南省政府代主席等职。1949年8月4日率部在长沙起义,后任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员、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第五十五军军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21兵团司令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74年5月21日,陈明仁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周士第上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周士第(1900年9月9日—1979年6月30日)广东乐会(今海南琼海)人,192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第1营营长、团参谋长、代理团长、团长,第25师师长,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晋西北军区参谋长,晋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1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司令员等职。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百团大战,指挥晋北战役,协助徐向前指挥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参与指挥扶郿战役和秦岭战役,连续解放汉中、广元、剑阁、江油、绵阳等40多座县城,参与指挥抗美援朝战争防空作战。1955年9月,周士第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79年6月30日,周士第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贺炳炎上将</p> <p class="ql-block">贺炳炎(1913年2月5日-1960年7月1日)湖北省松滋市第九区刘家场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连长、大队长、团长、师长,八路军120师716团团长、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司令员、358旅副旅长,江汉军区司令员,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第1军军长。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过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11次负伤,身上留下16处伤疤,失去右臂,被称为“独臂将军”。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军长兼青海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1955年9月,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0年7月1日,贺炳炎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47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黄永胜上将</p> <p class="ql-block">黄永胜(1910年11月17日—1983年4月26日)原名黄叙全,湖北咸宁人,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军总参谋长,参与了林彪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73年被开除党籍。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黄永胜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1983年4月26日,黄永胜于青岛保外就医时因病去世,终年73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谢富治上将</p> <p class="ql-block">谢富治(1909年9月26日—1972年3月26日)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城关镇丰岗谢家垱村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共川陕省委组织部部长、红九军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政治委员兼太行军区第六军分区政治委员、太岳军区副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八纵队司令员、陈谢集团政治委员兼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三兵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长征、百团大战、上党战役、豫西战役、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西南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富治历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兼云南军区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昆明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参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2年3月26日,谢富治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3岁。1980年10月,被开除党籍。1981年1月,被确认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骨灰被清除出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钟期光上将</p> <p class="ql-block">钟期光(1909年1月2日-1991年5月22日)曾用名钟昱明,男,汉族,湖南省平江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2-1985年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区农民协会委员长、中共平江县委组织部长、红五军秘书长、湘鄂赣省委秘书长、红十六师政治部主任、新四军一师政治部主任、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政委等职。参加组织了平江农民扑城暴动,参加了长沙战役,参加了主力红军长征后的三年游击战争,参与指挥了韦岗战斗、车桥战斗、黄桥战役以及浙西三次反顽战役,参与创建了苏南、苏中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了高邮、苏中、宿北、鲁南、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与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先后任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后调任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5月22日,钟期光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吕正操上将</p> <p class="ql-block">吕正操(1904年1月4日-2009年10月13日)原名吕正超,字必之。奉天省海城县(今辽宁省海城市)人。8岁时在本村小学读书,1918年到缫丝厂当学徒,1922年参加东北军,1923年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东北军第五十三军连长、营长、少校副官队长,第一一六师参谋处长,六四七团、六九一团团长。1933年参加热河抗战。1936年组织“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任总队长,参加“西安事变”。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冀中军区司令员兼冀中行政公署主任,冀中区总指挥部副总指挥。1943年任晋绥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副部长、代部长,中央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4年任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工地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1965年任铁道部部长。1983年6月至1988年3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09年10月13日,吕正操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6岁。他是最后一位逝世的开国上将。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