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寻幽探秘之星】崇武古城探秘

慢慢玉见你

<p class="ql-block">昵称:慢慢玉见你</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8038682</p> <p class="ql-block">2025年春寒料峭的初春,我和家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探秘崇武古城。该古城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它是中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好的明代石头城,也是中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因崇尚武备而得名,600多年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朝为抵御倭寇侵掠,在万里海疆修筑起来的60多座卫所城堡之一,是目前</span>唯一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墙,<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墙全长2567米,城墙上还架着古炮,大炮旁边插着写有代表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的“戚”字的黄色旗帜。</span></p> <p class="ql-block">导航“海潮庵”即可来到水关门的小城门直接进入古城,这里也是古城里居民出入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踩着石阶登上城墙,沿着六百余年的跑马道漫步,抚摸着中国明初的石城墙,感受历史沧桑。古城墙上有箭窗、炮台、眺望台,旁边还插有抗倭英雄戚家军的旗帜。</p> <p class="ql-block">这是水关附近的城墙内侧跑马道。城墙上共有1304个垛子,据说恰好与当年的驻军人数相等。沿着城墙内侧的南段跑马道缓缓而行,城外是当代的崭新建筑,城内是密密麻麻的民居,遥想当年的战乱和防御,真是十分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崇武古城是城墙里,古城内大部分住的是当年抗倭将士的后裔,0.5平方公里的小城,竟有98个姓氏,俗称“崇武百家姓”。在这里,我第一次了解到了闽南乃至中国的姓氏文化。</p> <p class="ql-block">先向大家介绍闽南人的家族门户代称。“衍派”是姓氏的发源、渊源或支脉,是中原传统在闽南的延伸。“传芳”是姓氏中某个典型人物的德操、风范或其足以垂范于后世的行为准则及赫赫声望。比如李姓,称为“陇西衍派、梧桐衍派”及“沙堤传芳、龙凤传芳”。</p> <p class="ql-block">这是目前收集到的中国50个姓氏门户的代称。您找到自己姓氏的代称了吗?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同一个姓氏,就算在同一个村庄,也会有不同的衍派。举个例子,闽南地区的蔡氏,就有济阳衍派、莆阳衍派和青阳衍派,其中济阳衍派为总属,而莆阳衍派和青阳衍派是分支。据《蔡氏族谱》记载,蔡姓原居中原的河南济阳府固始县。其后人散居福建,后又入台湾、广东以及南洋各地,其中宋仁宗时的状元,曾经为泉州城建造洛阳桥的蔡襄,是入闽始祖蔡用元的六世裔孙,他的子孙,都以“济阳衍派”自称;而蔡用元之弟蔡用明的后裔,则称为“青阳衍派”。</p> <p class="ql-block">“陇西衍派”专指李姓家族,表明其祖源来自古代陇西郡(今甘肃省临洮县)。在闽南地区民居门楣上,“陇西衍派”与“梧桐衍派”“沙堤传芳”等均为李姓常见堂号。</p> <p class="ql-block">“颍川衍派”专指陈姓,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陈国公子陈完的后裔。秦灭齐后,部分田氏(陈完后裔)复姓陈,迁居颍川,形成颍川陈氏的主脉。</p> <p class="ql-block">“江州衍派”也是陈姓人家。这一分支主要集中在浙江一带的“义门陈”,现如今,陈姓在宁波、台州、温州、金华、丽水等,数量都是位居第一位的。</p> <p class="ql-block">“紫云衍派”指的是黄姓,尤其在闽南地区(如泉州)的门楣、宗祠等场所常见此标识,代表该家族属于黄姓的紫云黄氏支系。黄氏始祖黄守恭‌是唐代黄守恭被奉为“紫云派”始祖,其家族因开发泉州开元寺周边(传说寺建时紫云覆地,故得名“紫云黄”)而闻名。中原南迁‌:黄姓源自北方,后南迁至福建,形成“紫云黄”等分支,与“燕山黄”并列为泉州黄氏主要支派。</p> <p class="ql-block">“彭城衍派”指的是刘姓,它代表了刘姓人家对祖先刘邦及其开创的汉朝的敬仰和传承,同时也彰显了刘姓家族的渊源和身份认同。</p> <p class="ql-block">彭城,即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彭城历来都被视为刘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后更成为天下刘姓的统一郡望。</p> <p class="ql-block">西河衍派是林姓的主要郡望堂号之一,其起源与林氏始祖林坚受封西河郡的历史直接相关。西河衍派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林氏家族的精神符号,体现对始祖封地的尊崇。祠堂楹联如“西山瑞满三仁著绩,河水样锤双桂流芳”即强化这一认同。</p> <p class="ql-block">范阳传芳是指卢氏‌。范阳是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范阳流芳即指卢氏。在古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卢氏曾是名门望族,有“范阳名族,涿郡高楣”一说,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很抱歉,我只拍到了以上几张图。其他姓氏的祖居没能拍到,只能烦劳各位自己去闽南地区找了。</p> <p class="ql-block">深入到古城内,巷子弯弯曲曲、岔道很多,仿若置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既有古城存留下来的房子,也有百十年前的平房,还有近几十年自建的小楼。斑驳的石头墙配绿植多是民居,甚至是无人居住的空房子。</p> <p class="ql-block">古城里也有很精致的官邸、庙宇和宗祠建筑。据《明史·兵志》载:“惠安东偏,穷海而止,其镇崇武。国初以其为岛夷出没之路,设千户所,置官屯戍,以御外护内,虑至远也”。因为抗击倭寇,古城的男士们都习武、打仗,有些立下赫赫之功,建了官邸。有些后人赚到钱重修旧屋,让祖居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这是武功大夫张勇在清乾隆四年(1739)建造的府第。府第座东朝西,庭院大门向北,主要建筑生祠、中厝、祖厝三座并排,各三进、五开张,并有其它附属建筑。有闽南传统的建筑特色,有较高的文物和旅游参观价值。其浮雕系清代石雕工艺,为研究惠安雕艺史提供实物资料。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夫第门楣上有“圣旨”二字,上面还插着新中国国旗。</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大门楼写着“武宦世家”,乃<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品武官张勇的旧宅,也</span>是古城里最大的古厝。</p> <p class="ql-block">“武功大夫第”的门半开半掩,里面供奉的是清代的二品武功大夫张勇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城内“千户侯”宅邸。红色大门,门上挂着金色大字“千户侯”,两侧各有一幅红底金字对联:人兴财旺常富贵心想事成永平安。横批:福星高照。这个0.5平方公里的古城就住着千户人家,所以,“千户侯”应该是这里最大的官了。明代“千户侯”为正五品、从五品和从六品的居所,官阶在十一至十三级。</p> <p class="ql-block">这座是明代崇武双绝之八闽琴师郑佑故居,主人身份特殊,这座建筑因此体现出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钱鼠祖厝。钱姓人家的老屋为何要加一个“鼠”字?有点不明白。难道是因为跟数钱的“数”同音?</p> <p class="ql-block">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侯伯林的祖居。林姓人家在抗倭中立下功勋,后人为纪念祖先重新修建祖屋。下面第一张图里记载了林侯伯祖厝群的来历,第二张图是“侯伯林祖厝重修碑记”。另外三张图就是重新修建后的林氏祖屋。家门口还种植了簕杜鹃,因此大胆猜测有人常住,最起码后人会“常回家看看”。重建的祖屋不再采用石块,取而代之的是红砖,装饰也更加简约精致。</p> <p class="ql-block">传统门楼崇武黄氏宗祠。烫金对联也很有意思:紫云奕代家声远 莲岛斯门祖德馨,横批:万象祥龢。看来崇武古城黄姓人家不仅敬重祖先,也对名声非常重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很珍惜自己的羽毛”。我站在“崇武黄氏宗祠”门口拍了张照,于我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神是道教和民间信仰中守护城池、保护百姓的神祇,城隍庙通常供奉着城隍神和与之相关的其他神祇。崇武古城里各种信仰都有,怪不得有人开玩笑说这里的城隍庙是“众神办事处”。门口其中一幅对联非常有哲理:恶人到此妄求何用 善者登堂不拜亦灵。</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门口挂满了红灯笼。其对联很有意思:欲精道狭小心有陷阱 正义路宽放眼俱坦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重点介绍一下</span>城隍庙的山花。古厝的屋顶山墙上色彩斑斓的装饰带,它被称为“山花”(又称“浮楚”“排头”),是闽南建筑最吸睛的符号。这些装饰以红砖为底色,用泥塑、剪粘、彩绘......甚至彩色瓷片拼贴而成,宛如屋顶的“空中画廊” 。山花不止是装饰,它承载着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是游子乡愁的寄托,更是中原文化与海洋文明碰撞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詹大厝。为清末民初的古建筑,由节孝妈(1686-1773)所建‌。詹大厝群占地约3500平方米,包括前落、中落、后落及西南侧的下埕,整体采用抬梁结构、硬山式屋顶和燕尾脊设计。</p> <p class="ql-block">丁氏回族西门祖厝。令我眼珠子快掉下来的是,古城里还住着穆斯林的后代。“陈埭万人丁”这个民族融合的铁证,在悄然诉说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阿拉伯情缘。</p> <p class="ql-block">古城里展示着许多惠安女制作头饰用的各种小碎花布。惠安女的头饰以“花头巾”和“黄斗笠”为核心。这种头饰将面部大部分遮掩,仅露出眉眼和嘴鼻,体现了惠安女的含蓄与内敛。这种设计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如防风防晒),还隐喻了传统社会对女性形象的约束与保护。现在,惠安女头饰作为惠安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内外,完全是两个很不一样的世界。继续留在古城里住的,大部分是老人,他们不愿意搬到外面住,看过电视剧《春色寄情人》的应该记得方芳饰演的陈奶奶吧?住在古城里头的她就是一个代表。</p> <p class="ql-block">这是带有彩色霓虹灯招牌,“崇武”两个大字非常醒目,周围还有各种装饰元素,最有趣的是,拼音设计用的是闽南方言“Jiong Wu”,整个设计风格活泼而现代感十足。崇武古城保存完整,有太多值得细细品鉴的建筑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近四个小时的游览,我感触良多。概括如下:第一,崇武古城历史的厚重。作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南沿海重要的抗倭军事要塞,让人遥想戚继光、郑成功等历史人物在此留下的印记。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往事。第二,建筑美学令人赞叹。</span>丁字形的街巷布局、蜿蜒的城墙与瓮城设计,既展现了古代军事防御智慧,又融合了闽南建筑的实用美学。第三,崇武古城绝不是一座“打卡式”景点,而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秘境,一本需要慢慢翻阅的历史书。它的魅力在于将军事遗迹、海洋文化、民俗风情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在石头的坚硬与海风的温柔中,触摸到一种跨越古今的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