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半日 ‍与时光对话的三代人

周文彬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周文彬</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1296527</p> <p class="ql-block">《金沙半日,与时光对话的三代人》</p><p class="ql-block"> 周末,暮春的阳光如同融化的蜂蜜,在四月的枝头流淌。当室外温度攀升至37℃时,我握着孙女格桑花汗津津的小手,站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南门下。这个扎丸子头八岁二年级女孩,此刻正踮着脚张望门内的金面具雕塑,发梢上的蝴蝶结随着呼吸轻轻颤动——她不知道,自己即将触摸到三千年光阴的褶皱,“古蜀王都,天府根源。”</p> <p class="ql-block">一、晨光里的惊叹号</p><p class="ql-block"> 穿过安检门时,三个头戴遮阳帽的小女孩突然惊呼起来。她们指向广场中央的金面具雕塑,青铜的光泽在阳光下泛着古铜色的涟漪,那微微上扬的嘴角仿佛藏着千年未语的秘密。格桑花仰起脸,眼睛亮得像发现新玩具:“妈妈、阿爷阿婆,快看这个超大面具!”她的声音裹着兴奋,在空旷的广场上溅起细碎的回声。</p> <p class="ql-block">  遗迹馆的玻璃幕墙折射着天光,当我们戴着耳麦踏入时,迎面而来的是一片被时光切割的土地。讲解员的声音如同一缕穿越时空的风,拂过60余处祭祀坑:“这里曾是古蜀人与神灵对话的地方。”孩子们蹲在围栏前,鼻尖几乎贴在玻璃上,盯着土坑中若隐若现的象牙残段。格桑花突然指着一块泛白的碎骨:“那是不是恐龙的骨头?”惹得旁边的家长轻声笑出了皱纹。我望着那些深浅不一的坑洼,想象着三千年前的巫师如何在晨雾中撒下米粒,让象牙与玉器在跳动的篝火中映出粼粼波光。</p> <p class="ql-block">二、光影中的密码本</p><p class="ql-block"> 陈列馆的灯光像被揉碎的月光,温柔地铺在展品上。格桑花的两个同学予恬和星怡突然指着一幅生态复原图:“快看!这里有大象!这里还有……”画面中,剑齿象漫步在竹林边,水鹿在浅滩饮水,而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啃食着竹叶——原来,这些远古生灵早就是古蜀人的邻居。</p> <p class="ql-block">  在太阳神鸟金饰前,三个孩子的身影被玻璃映得模糊。格桑花的提问带着童真的诗意:“太阳这么热,小鸟的翅膀会不会被烤焦呀?”讲解员蹲下来,用手比划出十二道光芒:“这十二道光芒就像十二个月,四只鸟代表四季,它们永远在追赶光明。”我看见格桑花的眼睛里倒映着金箔的纹路,那薄如蝉翼的黄金上,千年前的工匠一定凝聚了无数个星夜的月光,才能让这只飞鸟至今仍在时光中轻轻震颤。</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驻足的是铜立人。他身着三层华服,腰间的短杖刻着神秘的纹路,双臂环成的圆圈里仿佛还萦绕着古老的咒语。格桑花仰头看他,突然说:“他好像在抱一个看不见的宝宝。”这个比喻让我心头一颤——或许,他环抱着的正是一个文明的襁褓,是对天地万物最初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  馆内大量的金面具、玉璋、玉璧、玉琮、玉戈、兽面纹玉钺、石跪坐人像、十节玉琮等等,让人大开眼界。</p> <p class="ql-block">三、走出时光的三重门</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孩子们在纪念品商店里挑选青铜面具形状的冰箱贴。格桑花举着一个迷你太阳神鸟,突然问:“阿爷,古蜀人会知道我们现在用冰箱吗?”这个问题让我愣了一下,看着她鬓角晶亮的汗珠,突然意识到:我们此刻的惊叹,何尝不是未来人眼中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暮春的风掠过博物馆穹顶之上巨大的太阳神鸟图腾,三个孩子手拿金面具造型的冰淇淋,在草坪上奔跑,书包上的挂件叮当作响,像极了三千年前祭祀场上的玉磬声。孩子们的笑声飘向天际,与太阳神鸟的金辉交织在一起——原来文明的传承从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眼中的星光,是小手触摸展柜时的温度,是“为什么”背后永不熄灭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  返程的车上,她妈妈说,格桑花手里一直攥着那块太阳神鸟纪念品。盒子里的太阳神鸟在暮色中微微发亮,像一枚凝固的琥珀,封存着一个下午的惊叹、疑问与感动。车窗外,成都的高楼大厦与千年遗址遥遥相望,突然明白:所谓文明,从来不是躺在玻璃柜里的 遗物,而是流动在血脉里的基因,是每个孩子眼中对过去的追问,对未来的想象,是一个民族对根源的致敬,对明天的期许。而我知道,在她小小的心里,已经种下了一粒时光的种子,终有一日,会长成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参天大树。</p><p class="ql-block">(2025.04.20于蓉城·汇朗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