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摘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福建省国省道公路网规划(2024-2035年)》中,屏南代溪至古田鹤塘S584公路作为连接宁德蕉城、屏南、古田三县交界的关键线路,承载着激活区域交通、经济、文化的多重使命。该路段起于屏南代溪镇福善玉洋村,经古田酒洋、双洋村,终至宁古高速鹤塘出口,以“坡度顺直、线路短、辐射广”的显著优势,成为打通三县交通瓶颈、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振兴的核心纽带。本文从线路规划优势、区域发展需求、经济文化价值等维度,论证其早日开工建设对完善闽东交通网络、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期为项目推进提供理论支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宁古高速古田鹤塘出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至屏南代溪玉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500米高空航拍</p> <p class="ql-block">一、引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闽东地区作为福建省“山海联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关键抓手。屏南代溪至古田鹤塘S584公路所处的三县交界地带,既是叶飞闽东三年游击战争的核心根据地,也是当前区域经济协作的薄弱区域。长期以来,受制于交通滞后,该区域丰富的红色资源、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优势未能充分释放。《福建省国省道公路网规划(2024-2035年)》将S584线明确纳入普通省道展望线,规划其作为屏南东南部代溪至古田鹤塘的重要通道,旨在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升级,激活三县交界的发展潜力。本文聚焦该路段的地理优势、经济价值与文化内涵,系统阐述其早日开工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福建省国省道公路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2035年)布局规划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584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宁古高速古田鹤塘出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至屏南代溪玉洋段</p> <p class="ql-block">二、S584公路屏南代溪至古田鹤塘段的规划要点与技术优势</p> <p class="ql-block">(一)线路走向与关键节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584公路屏南代溪至古田鹤塘段全长约12公里,起于屏南代溪镇福善玉洋村,向东南穿越天湖山革命老区,经古田县鹤塘镇文车岭酒洋自然村、双洋村,最终抵达宁古高速鹤塘出口(西洋际头洋互通枢纽)。线路呈西北-东南走向,串联屏南东南部代溪镇各村,蕉城区虎贝镇多个乡村以及与古田鹤塘8个行政村,直接覆盖人口超5万,其中屏南代溪镇占比达56%(约2.8万人)。该路段通过打通3公里长的古田酒洋屏南天湖山隧道(规划预留),将原本绕行屏南熙岭或古田鹤塘程际的47公里路程缩短至12公里,实现“15分钟上高速”的高效通行目标,成为屏南东南部至宁古高速的最短直连通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工程技术优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地形条件优越,建设成本可控</p><p class="ql-block">线路所经区域以低山丘陵河谷为主,平均坡度仅5%,最大坡度不超过8%,无大规模地质断裂带或复杂水文区域,相较于屏南熙岭方向的“沟壑纵横、地形陡峭”地貌,施工难度降低40%以上。规划采用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12米,设计时速60公里/小时,预计每公里造价约2750万元(包括3公里天湖山隧道),共12公里总投资约3.3亿元左右,性价比显著优于同等里程的山区公路项目。</p> <p class="ql-block">2. 区域辐射效应显著</p><p class="ql-block">作为三县交界的唯一顺直通道,S584线直接串联屏南代溪、古田鹤塘、宁德蕉城虎贝三镇,覆盖30余个自然村。与古田程际方向线路相比,更靠近宁古高速互通枢纽,可有效承接高速路网的辐射红利,成为三县交界的“交通核心轴”。</p> <p class="ql-block">(三)与规划路网的协同效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根据《规划》,S584线是“宁德西部山区纵向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北可衔接屏南城区至古田的G235国道,向南通过宁古高速连接福州、宁德市区,向东辐射蕉城三都澳旅游区,向西融入古田食用菌产业带。其建成后将与S306、G237等区域干线形成“两横一纵”路网格局,填补三县交界的省道空白,提升区域公路网密度至0.8公里/平方公里(较现状提升30%)。</p> <p class="ql-block">三、S584公路对区域发展的多维价值</p> <p class="ql-block">(一)交通瓶颈突破:从“末梢地带”到“枢纽节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出行效率的革命性提升</p><p class="ql-block">现状下,从屏南代溪前往宁古高速,主要存在两种绕行方案。其一,需绕行古田吉巷;其二,选择绕行古田程际。这两种路线的单程耗时在1小时-1.5小时 ,不仅耗费时间,也给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且冬季常因山区道路结冰导致通行中断。S584线建成后,通行时间缩短至15分钟,彻底解决三县交界区域“出行难、运输慢”问题,尤其对屏南东南部22个行政村的农产品外运(如代溪红酒、玉洋香菇食用菌、福善高山蔬菜)提供全天候高效通道,运输成本预计降低60%。</p> <p class="ql-block">2. 应急救援网络的完善</p><p class="ql-block">当前区域医疗救护平均响应时间达90分钟,远超黄金救援时间。S584线贯通后,可将急救时间压缩至30分钟以内,覆盖范围内5万居民的生命健康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同时,作为“一主一备”路网中的重要备份通道,该线路在极端天气或突发事件下可承担高速分流任务,增强区域交通韧性。</p> <p class="ql-block">(二)经济协同发展:激活三县交界的“增长极”</p> <p class="ql-block">1. 特色农业的链式升级</p><p class="ql-block">屏南代溪的食用菌(年产能2.2万吨)、代溪镇红曲黄酒(年产量3200吨)、代溪镇反季节蔬菜、高山云雾茶等可通过S584线实现“产地直连市场”。以食用菌为例,运输时间缩短后,鲜菇损耗率从15%降至5%以下,附加值提升30%,预计带动沿线农户年增收2800万元以上。此外,线路预留产业园区接口,可吸引古田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向屏南代溪转移,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p> <p class="ql-block">2. 红色旅游与生态资源的深度开发</p><p class="ql-block">线路串联天湖山革命老区(原红军宁古屏县委所在地)、古田酒洋、哈竹坑、双洋红色文化遗址、屏南福善、玉洋、北墘、忠洋古村落等核心景点,形成“红色文化+乡村体验”旅游环线。据测算,公路通车后,区域年游客量可从当前1.2万人次增至5万人次以上,带动民宿、农家乐等旅游配套产业营收增长200%。例如,天湖山片区可开发“重走红军路”徒步线路,结合代溪北墘黄酒文化体验,打造闽东红色旅游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3. 投资环境的系统性优化</p><p class="ql-block">交通改善将吸引福州、宁德的工商资本向三县交界集聚。屏南代溪的178平方公里生态腹地可承接宁德新能源配套产业转移,古田鹤塘的闲置工业用地(约500亩)可发展农产品冷链仓储,蕉城虎贝的文旅资源可引入沉浸式红色研学项目。预计未来5年,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40%,创造就业岗位超3000个。</p> <p class="ql-block">(三)红色基因传承:从“历史记忆”到“现实赋能”</p> <p class="ql-block">1. 革命老区的活态保护</p><p class="ql-block">S584线途经的古田酒洋村、哈竹坑村、屏南天湖山村是闽东游击战争时期的重要活动区域,现存红军战壕、地下交通站等遗迹12处。公路建设将同步规划红色文化标识系统,设置天湖山革命纪念馆支线,使交通线路成为红色教育的流动课堂。预计每年可接待研学团队200批次以上,成为福建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p> <p class="ql-block">2. 文化资源的跨区域融合</p><p class="ql-block">三县交界的民俗文化(如屏南红粬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古田陈靖姑信俗、蕉城畲族民歌)将通过便捷交通实现融合发展。规划沿线设置文化驿站,定期举办三县民俗文化节,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市场转化,推动区域文化软实力提升。</p> <p class="ql-block">(四)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p> <p class="ql-block">1. 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p><p class="ql-block">公路开通后,城市资本、技术、人才可更便捷地进入乡村。屏南代溪的“数字农业”项目(如智慧茶园)、古田鹤塘的“电商物流中心”将加速落地,预计带动1.2万农户接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同时,农村劳动力前往宁德市区就业的通勤时间缩短至1小时,实现“就业在城市、生活在乡村”的新型城乡关系。</p><p class="ql-block">2. 公共服务的均衡化配置</p><p class="ql-block">沿线居民前往宁德三甲医院、福州宁德优质学校的时间成本大幅降低,促进教育、医疗资源的共享。《规划》在双洋村设置道路服务区,依托便捷交通实现“基层首诊-高速转诊”的分级诊疗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效率30%以上。</p> <p class="ql-block">四、实施紧迫性与推进建议</p> <p class="ql-block">(一)政策机遇窗口期分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规划红利叠加</p><p class="ql-block">《规划》明确“2028-2035年重点推进普通国省道省际、市际待贯通路段”,S584线作为“乡镇便捷通高速”配套工程,可优先纳入“十四五”中期调整项目库,争取中央车购税资金(占比30%)与省级乡村振兴专项补助(占比40%),缓解地方财政压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 区域协同需求迫切</p><p class="ql-block">宁德市“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闽东红色旅游圈”,S584线是圈内唯一连接屏南、古田、蕉城红色景点的省道通道,其建设进度直接影响区域旅游规划落地。宁古高速2025年底通车,将导致高速出口与地方路网“断头”,错失发展先机。</p> <p class="ql-block">(二)建设挑战与应对</p><p class="ql-block">1. 跨县协调机制</p><p class="ql-block">建立屏南、古田、蕉城三县联合推进小组,协调土地审批(跨县域用地约200亩)、环保评估(避开天湖山生态红线)等难点,借鉴“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经验,实现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 资金筹措方案</p><p class="ql-block">采用“财政资金+专项债+社会资本”模式,其中省级财政承担50%,市县配套30%,引入旅游开发企业通过“路衍经济”投资20%(如沿线旅游资源开发权捆绑),破解资金瓶颈。</p> <p class="ql-block">(三)分期实施建议</p><p class="ql-block">1. 近期(2025年内):完成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用地预审与环评审批,对接宁古高速建设单位,预留鹤塘出口连接线接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 中期(2026-2027年):启动古田酒洋至古田双洋段建设,优先打通天湖山隧道,解决三县交界“最后一公里”问题。</p> <p class="ql-block">3. 远期(2028-2030年):全线贯通并配套红色文化标识、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与高速路网同步运营。</p> <p class="ql-block">五、结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福建省S584公路屏南代溪至古田鹤塘段,不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交通连接线,更是激活闽东三县交界发展的“经济纽带”、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桥梁”。其早日开工建设,既是落实《2024-2035年国省道公路网规划》的具体实践,更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推动乡村振兴与红色旅游融合的关键抓手。在宁古高速即将通车的历史节点,该路段的建设紧迫性已从“区域需求”升级为“战略需要”。建议省级交通部门牵头建立专项推进机制,整合三县资源,突破建设瓶颈,力争2026年启动施工,2028年建成通车,为闽东地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的空间格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