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沙溪三十六堰是金华市婺城区境内跨越近2000年的古代梯级堰坝群,自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由辅国大将军卢文台率部始建,历时百余年建成36座堰坝,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达168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存19座古堰仍在发挥灌溉作用,惠及农田27.8万亩。2020年12月,白沙溪三十六堰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生态价值,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金华市首个也是浙江省一张闪亮的世界级“金名片”。</span></p><p class="ql-block">2024年冬季,我和先生先后三次游览这个水利工程。第一次是沿着白沙溪从白龙桥开始溯溪而上,第二次是从琅琊开始顺溪而下,第三次是堰坝“查漏补缺”,沿着白沙溪一路向南到达沙畈水库。千百年来,白沙溪的“迁移”,沙畈水库金兰水库等现代水利设施的建设,三十六堰亦已变迁废弃了不少,有些堰都已淹没在了水库中。除了古堰遗存,白沙溪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先来看看白沙溪的美!</p> <p class="ql-block">那日,一路游览到白沙溪的入江口(婺江)已是傍晚。看见溪流中一排亭亭玉立的柳树,似乎在欣赏着水中自己的倩影,冬日懒懒的斜阳,成就了眼前的一片金色,加上蓝天倒映水中,很是靓眼。(上图)</p> <p class="ql-block">白沙溪在这里融入了婺江(上图)。白沙溪,又名白龙溪,是婺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它全长68.3公里,流域面积有320平方公里。白沙溪从沙畈溪口门陈入境,最终在白龙桥镇临江村汇入金华江。</p> <p class="ql-block">12月的一天,特意到琅琊镇去看第二堰、风炉堰,白沙溪上的琅琊阁(上图)修得蛮漂亮的。但让人想不明白的是,这明明是座廊桥,为啥要称之为阁呢?想着想着无意中一回头,被蓝天白云下的一弯白沙溪惊到了!(下图)</p> <p class="ql-block">溪水清清,倒影楚楚!</p> <p class="ql-block">有山有水的地方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充满生气的白沙溪。平日里家庭主妇们,农夫们都喜欢在白沙溪里洗洗刷刷的。</p> <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白沙溪三十六堰授牌仪式在白沙溪畔举行。三十六堰是梯级引水系统,利用天然深潭“以潭筑堰”,既增强蓄水能力,又降低水流冲击,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的治水智慧。经考证,古堰的修建采用“一字形篾笼堰”技术(竹笼装沙石结合松木桩),就地取材,结构简单且防洪耐用。现存19座古堰持续灌溉农田27.8万亩,并与现代水利工程(如沙畈水库、金兰水库)协同运行。现如今,白沙溪水质长年保持 II 类水标准,动植物类型丰富,生态系统健康,四季色彩变化万端,是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风景长廊。</p> <p class="ql-block">白龙桥镇新昌桥村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三十六堰’中的‘洞山堰’‘旱龙堰’‘马潭堰’三座古堰都位于此地。</p> <p class="ql-block">旱龙堰(上图和下图),又称岸龙堰。1963年,旱龙堰改建成大河卵石水泥堰,干砌块石水泥砂浆勾缝堰,从此代替了屡筑屡修屡毁的篾笼筑堰。堰长140米,高1.4米,自瓦灶头进水,分一支至东里、大圩,一支至让长乡,灌田3000亩,下游与第五堰同灌区,为当时金华县内最长的水泥块石堰。后又用混凝土加宽加高,现在是一座能通汽车的堰坝。</p> <p class="ql-block">旱龙堰截水成湖,现今沿湖修起了栈道长廊,人们可以沿着栈道欣赏白沙溪的美。</p> <p class="ql-block">马坛堰距离旱龙堰只有几十米,这是个小堰,窄窄的一条小道般的横在溪流上。历史上马坛堰又名万潭堰,灌溉东里、大淤、让长、叶店村。据雍正十年《万坛堰帖》记载:“万潭一堰,创自先朝各出已资买田雇工,开渎筑堰承水灌 注 田 禾, 照田 出 资 分 水。 ”1963年引用旱龙堰水灌溉,堰消失。</p> <p class="ql-block">古方洞山塔(下图)在古方一村东约1.5里的洞山上,塔因山而名 。塔六面体形,共7层,高20多米,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是原金华县内仅存的古塔。</p> <p class="ql-block">洞山堰(上图和下图)就在古方洞山脚下。洞山堰堰长25米、高1米,为混凝土结构。灌溉古方、新昌桥农田800余亩。看得出来古老的堰体已坍塌,亮眼的是这一大堆的巨石,可以感受当年的堰坝的体量。</p> <p class="ql-block">玉山堰(上图和下图)位于白龙桥上游玉山脚下。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曾重修一次。解放后,于1954年改建成混凝土堰。1965年12月重修,堰长92米、高2米。灌溉白龙桥、叶店、东俞等村农田三千亩。现收藏在东俞村祠堂有一块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玉山堰碑”,高两米余,宽约一米,刻字四百余个,记载了当时为争水的“伤毙事案”。</p> <p class="ql-block">玉山堰的鱼梯是L型的,(老式的堰坝都修有鱼梯,这是非常科学环保的)</p> <p class="ql-block">玉山堰截白沙溪之水形成了一个湖,碧水蓝天,湖光山色,如今成了美丽的公园。</p> <p class="ql-block">第二堰(上图和下图)在琅琊镇琅峰山下,水东注泉口、长山等畈,并引水入清塘水库,灌田3万余亩。第二堰曾是白沙堰中最坚固最有特色的古堰,此堰除主堰坝外,还筑有堰尾坝头、堰南马颈、堰口长堤等附属设施,与第二堰堰坝主体共同构成一个综合的治水系统,相辅相成,展现古人筑堰智慧。民国十九年(1930年)修筑的情况,长山人徐堦曾撰文写道:“本堰修筑工程,於堰脚掘深丈余,概用巨松横卧其下,间一巨松,则打一竖椿以夹之,其上概用百余斤之稜石,交互叠砌,砌一层则用丈余之条石以牵制之,堰腹则实以沙土和石灰,堰面封以石板,堰瀆涂以水门汀,毫无罅隙,堰之侧面,形如龟圻。堰之长度,势如长蛇。”此堰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又再次修缮,修成混凝土堰坝。1996年12月28日批准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7日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第五堰(上图和下图)位于古方村东。自智显寺(寺废)进水,经天姆山至让长,灌溉田1000多亩。下游与第二堰和旱龙堰同灌区,堰长70米,高一米,为沙石临时堰。2015年改建为混泥土堰。</p> <p class="ql-block">白沙古堰——风炉堰(上图和下图),古称常熟堰,又名风流堰,在琅琊乡东铺村南。受益古方、临江二乡。1956年,为郭力垄水库进水堰。原堰系大河卵石临时性建筑,屡毁屡修。1978年至1979年,建成水泥块石堰。堰长115米、高1.3米,顶宽1.3米,底宽2.3米。双孔进水闸一座,并采用干砌块水泥砂浆勾缝,护砌渠塍5公里。设计可通流量每秒4立方米,受益田2万余亩。</p> <p class="ql-block">陈思堰,又称陈思坞潭堰(上图和下图),亦称大堰。位于沙畈乡山脚村西,陈思坞潭下。堰高1米,长90米,水西注中央滩、皂里畈、泥山坞、辽头、山脚、皂里等村田130亩。2014年改建成混凝土堰,也作交通之用。</p> <p class="ql-block">山脚堰(上图和下图),位于沙畈乡山脚村下溪沿。1964年建公路山脚桥,山脚堰:位于下溪沿。灌溉村边少许良田,1964年后修山脚公路桥,堰曾废弃,现是混凝土堰,主要蓄水,山脚村在此安装取水井。</p> <p class="ql-block">青草堰(下图),始建于汉代,位青草潭下。水东注青草畈田67亩。新中国成立后新造田22亩,共灌田89亩。</p> <p class="ql-block">停久堰(上图和下图):俗称“新路下堰”,在停久村南,麓渚潭下筑堰引水入渠。注溪西,灌田500余亩,原有水碓,今废。停久村是东汉初大将卢文台的隐居之所,他在此垦田筑堰,灌田以利民,并开创“白沙溪三十六堰”,促进这一带粮食生产和人口繁衍,后来此地百姓尊称他为“白沙老爷”,并立庙祭祀。停久村北三台山下因保存有卢墓和祖庙等古迹,被称为“白沙香火策源之地”。</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下图,在白沙溪的堤坝上有着“三十六堰第一堰”几个大字,关于这个“第一堰”有着不同的说法:使用Deepseek搜了搜(赶时髦了)。根据搜索结果,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遗成功后认定的第一堰为“白沙堰”(亦称“高儒堰”)。申遗资料及历史文献中明确记载,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由卢文台率部修筑的第一堰名为“白沙堰”,因位于沙畈乡高儒村,民间亦俗称“高儒堰”。我想,之所以说停久堰是第一堰,大约是现如今从沙畈水库沿着白沙溪往下走这里是第一个堰坝。</p> <p class="ql-block">高儒堰(下图)又称白沙堰,始建于汉代,照片里是2012年新修的堰坝。要不是有着“显赫”的历史,这堰坝也太平凡了。自古以来白沙堰因堰址左右上下移动变迁,亦曾称“岭脚门前堰”、“小溪里堰”等,现在高儒村前,灌溉高儒村前田约700亩。高儒堰为卢文台于东汉初年首建,原在祖庙前白沙溪古河道上,是灌溉五峰山下之卢畈之堰,但后来因白沙溪逐渐东移,卢畈面积日益缩小,现大部分成了白沙溪河道,而高儒村前形成了大片田畈,白沙堰从东注改为西注高儒畈。2012年新修的白沙堰又下移了数百米。</p> <p class="ql-block">黄坛堰(上图和下图)坝位于婺城区沙畈乡黄坛村,灌溉面积300亩。黄坛坑口堰,原为小堰。1981年赛畈村新开渠道,增灌田200亩。这个堰有一个独特的天然优势,堰口处的白沙溪中有几块凸起的天然礁石,古人就巧妙利用那几块礁石,在此筑堰,经久牢固。</p> <p class="ql-block">黄坛坑口堰这一段白沙溪两岸风光最为秀美。(下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水堰,经改造后可以通行车辆。</p> <p class="ql-block">周村堰(上图和下图)位于沙畈乡周村天宁寺前横山头潭下。水东注,灌溉大麦滩、周村畈田约200亩,堰高1.2米,长80米。1977年新开溪滩田350亩,建成三级电灌机埠,扩大灌溉受益850亩,2012年5月改建成混凝土结构堰。</p> <p class="ql-block">涉济堰(上图和下图)又名岭下堰,即岭下畈的进水堰,灌田100亩。据虞氏宗谱载。有田百余亩,清康熙二十八年至乾隆十五年为虞土惠名下,后筑防洪堤。不久洪水毁田,堰废。后改建成混凝土结构堰。据说1966年,停久、高儒建水电站时,从2米多深处挖出昔时筑堰之方木数块。古时此堰也曾灌溉五峰山下之卢畈。</p> <p class="ql-block">上河堰(下图)位于临江村东南。堰长50米、高0.5米,灌溉临江上畈农田 800亩。当年是泥沙卵石临时堰。现已筑成一橡皮坝,白沙溪在这里形成一个人工湖。</p> <p class="ql-block">白沙溪流进婺江的最后一堰只剩下一块标牌了,表示这里曾经有一个堰坝。(下图)据资料记载,中济堰位于白龙桥镇东俞村,水东注东俞村,灌田20余亩为三十六堰之末。旱时无水。1954年,引用上游玉山堰水灌溉后,中济堰消失,仅留一渎口。</p> <p class="ql-block">白沙溪流域除了古堰,还有不少新修的堰坝。位于琅琊镇附近的文台堰就是新建堰坝(上图和下图),得名于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创始人卢文台。卢文台被尊为“白沙老爷”,历代朝廷七次追封,民间流传大量治水传说。文台堰为固定堰,顶宽2米,堰长144米。堰表面用台阶式浆砌条石结构,堰右侧设置生态鱼道。</p> <p class="ql-block">冰泉堰(下图),看这个堰坝的结构就知道是近些年新修的。冰泉堰是白沙溪上最漂亮的堰坝。冰泉堰堰体段总长100米,堰坝采用固定堰和活动翻板门相结合的方案,其中活动翻板门采用液压升降自控门。堰坝建成后,与上游文台堰遥相呼应,形成独特的水面景观。</p> <p class="ql-block">最后再来看看美丽的白沙溪和沿途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白沙溪上正在建设的跨溪高速公路。</p> <p class="ql-block">近些年,政府部门在白沙溪流域建起了水利风景区。今天仍在浇灌两岸万顷良田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白沙溪三十六堰,</span>是白沙溪水利风景区的标志性景观。风景区滨水景观带秀丽旖旎、堤防工程可赏可游。景区工程传承了“因势利导、人水和谐”的理念,成为浙中地区历史文化与生态发展的重要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