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 文徵明《谷雨品茶图》</i></p> <p class="ql-block">“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谷雨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寒冷天气基本结束,气温渐渐回暖,雨水也随之增多。 先民把这个节气称作谷雨。谷雨之名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谷雨节气将"谷"和"雨"联系起来,表明暮春已至,也意味着播种的时节到了。古文字中,“谷”与“浴”,最初的读音与意义都没有区别。作为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一场透雨的真正浇濯对象,其实并不是任何一种庄稼,而是人们自己本身。</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 唐寅《漫兴一律》</i></p> <p class="ql-block">“谷雨”之名很美。其实二十四节气中每个名字都很美,各见韵味。“谷雨”成为节气名,有很多传说。其中之一与仓颉有关。中国文化中有“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之说。据《淮南子》记载,仓颉因受雀迹启发,创造出了象形文字,感动了上苍,为了表彰仓颉的丰功伟绩,玉帝将谷子像雨一样地降了下来。于是,这一天,被后世的老百姓们定为谷雨。也有说,造字完成的那一天,万方动容,以至“天雨谷,鬼夜哭”,故名“谷雨”。仓颉造字,没有放在别的节气,偏要放在谷雨这个节气,说明在这个节气里面,天人要合一。</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 仇英《垂柳对弈图》</i></p> <p class="ql-block">“谷雨”本写作“榖雨”。因为汉字简化,合二为一,回溯来看,“山谷”和“谷”姓都用“谷”,而作为粮食的“谷”和“榖”,绝对不是简单地简化和被简化的关系,汉字博大精深,让人时刻有一种敬畏感。“谷”是农人的命根子,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自不待言。“雨”不仅是自然现象,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意象。雨催谷生,也令人们对春天有更多一层感悟和体验。</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东晋 王羲之《雨快帖》</i></p> <p class="ql-block">雨生百谷,节处季春之令,露沐千野,时临孟夏之头。谷雨之美,恰如春天,留给我们最后的惊鸿一瞥。再过15日便到夏日,已然是暮春残时。花繁似锦恰恰,柳青如烟袅袅。烟雨润了江南,听得杜鹃夜啼,看得牡丹吐蕊,闻得春茶茂盛。丰子恺说:“一年好景,莫过于此时。”春天走到了尾声,但人们不会把它当作结束,而是继续埋首,忙碌地播下种子。</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元 程棨摹宋楼璹作《蚕织图·下蚕》</i></p> <p class="ql-block">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唯一将物候、时令与稼穑农事紧密对应的一个节气。清明时节是杨花飘絮的时候,谷雨时节则是布谷鸟急切催耕的时候。李白有诗,“杨花落尽子规啼”。古人说,这时候“鸣鸠拂其羽”。鸟儿在忙着整理羽毛,人类更是没有闲着。在广袤的农村,农事开端,农人开始忙碌。</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元 高克恭《春山晴雨图》</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道是“谷雨三朝赏牡丹” 。</span>芳华四季的轮回,悄然惊醒了牡丹的沉睡,令满城人为她的国色天香沉醉。谷雨到来,是观赏牡丹最好的时候,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谷雨后来花更浓,前时已见玉玲珑。”“落尽残红始吐芽,佳名唤作百花王。”古诗中对牡丹花的描述,足见其花开时的繁盛之景。古时习俗,凡有花之处,皆有士女游观,也有在夜间垂幕悬灯,宴饮赏花的,号曰“花会”。清顾禄《清嘉录》曰:“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华嵒《春谷杜鹃图》</i></p> <p class="ql-block">谷雨时节,家家有檐家家雨。雨落窗檐,雨打石面,雨后黄昏,雨兀自绵绵不绝。从南到北,大半个中国都在风雨中。青砖黛瓦间,听一曲春歌,看一帘天工,自此春别,夏在雨后初生。谷雨时节最适合享受生活。对于无需下田劳作的人们来说,谷雨也并不是一个遥远的名字。这个时候,暮春携来的种种享受,正在一件一件登场。若是春雨霏霏,只想家中闲坐,沏一壶茶,这可能是最好的消遣。不分南北的茶客,都从谷雨茶中,品味出了真正的春味道。在茶气氤氲的那一刻,所有的钟表停止转动,时间戛然而止。</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石涛《烟树涨村图》</i></p> <p class="ql-block">谷雨三候。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任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汉宫春晓图》 </i></p> <p class="ql-block">一候萍始生。萍在古人眼里是一种水草,长在水平面上,与水相平,所以叫萍。萍又名漂或浮漂,因漂流随风,故名。浮萍不能经霜,农谚云:“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到了谷雨一候,霜凌已断,所以萍就长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董诰《二十四番花信风图》一侯牡丹</i></p> <p class="ql-block">二候鸣鸠拂其羽。</p><p class="ql-block">鸣鸠即布谷鸟。《荆楚岁时记》里称“获谷鸟”。到了谷雨二候这几天,布谷鸟开始拍打和梳理自己的羽毛,反反复复地鸣叫:布谷!布谷!布谷……它在求偶。但在农人耳里,这更像是一种催促——该种苞谷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董诰《二十四番花信风图》二侯荼蘼</i></p> <p class="ql-block">三候戴胜降于桑。</p><p class="ql-block">戴胜鸟羽冠高耸,鸣叫时羽冠起伏,就像是戴着春胜一般,故人们将其称为“戴胜”鸟。所谓戴胜降于桑,是说戴胜鸟在桑树上筑巢孵育雏鸟。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谷雨时节桑树生长旺盛,各种鸟类的活跃度也加大,世间万物也逐步繁荣起来。</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董诰《二十四番花信风图》三侯楝花</i></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立春是序幕 , 那么雨水就是故事的开始,惊蛰是发展,春分和清明是高潮部分,谷雨是春天的尾声。雨雾不见山,空谷里只听得见是鸣鸠拂羽,流水落花;远处有人家,纷纷细雨里瞧的是青砖黛瓦,田里鸡鸭。城里的人等雨停,山里的人听雨声,这谷里的春光不假,山川黛青,沐雨入画。人们在一场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礼赞大地,也耕种希望。潺潺流淌的溪水,翩翩起舞的小鸟,日夜拔节长高的庄稼,自然万物陆续登台,开始了他们的精彩表演,也开始了对岁月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张若霭 《墨妙珠林(卯)·谷雨》</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