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由广东省出版发行的《秋光》杂志,始创于1986年,于今年4月第二期刊发了张炳钰先生的文章《晚年要有“空杯心态”》。对此观点,我深以为然,倍感共鸣。</p><p class="ql-block"> 空杯心态,是指老年人以一种以谦逊开放的态度主动"归零",通过舍弃过去成就或挫折来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心理学与管理学概念。其核心在于暂时清空固有认知与经验,为接纳新事物腾出空间。</p> <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侃指出,对于老年人而言,过往的经历不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自我认同的维系。然而,经验的积累也可能成为一种束缚,使人变得固执,而这恰恰可能引发诸多问题。</p><p class="ql-block"> 张侃认为,那些总是沉浸于过往的老年人,往往难以自拔于昔日的辉煌或遗憾之中,从而忽略了当下的美好与未来的可能性。这种心态容易滋生“今不如昔”的失落感与挫败感。长此以往,不仅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如加剧慢性病症状、降低免疫力等。</p><p class="ql-block"> 固执的老年人在与人交流时,往往表现出强烈的“长辈味”,教育与批评的话语占据主导,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想法与观念强加于他人,从而导致与家人之间、与他人之间的摩擦不断。与此同时,由于互动机会减少,尤其是与年轻一代的沟通不多,这种社交隔离不仅限制了老年人获取新信息、新观点的渠道,还可能加剧孤独感与被边缘化的感觉,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张侃强调,大量研究表明,人体几乎所有器官都遵循“用进废退”的规律,大脑亦是如此。进入老年阶段,若精力与视力允许,就应尽可能多地阅读,甚至可以学习新的课程,让大脑保持活力。张侃分享道,他的一个老年朋友甚至重新拾起了大学时代的微积分习题,且乐此不疲,这不仅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小乐趣,也使大脑得到了充分的锻炼。</p><p class="ql-block"> 多与老伴、家人、朋友聚会聊天,分享生活中的烦恼与快乐,为朋友遇到的问题支招解难,倾听晚辈遭遇的难题与趣事……这些交流不仅能激活大脑,减少认知与情绪问题,还能从他人身上学习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新增有效经验,提升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从工作岗位退休后,老年人忽然拥有了大把的闲散时间,这正是发展兴趣爱好的最佳时机。无论是书画艺术、养花养鸟、棋牌手工,还是阅读写作、音乐健身、旅游观光等,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做起来、动起来,甚至深入研究。这不仅能开发脑力,有些项目还能帮助拓展社交,减轻孤独感,为老年生活增添色彩。</p> <p class="ql-block"> 社会在不断变化,如果老年人选择故步自封,就可能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日常生活、医疗、购物等方面,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在社会生活中就有这样一些例子,一些老年人图简单,不主动学习新知识,不主动接受新事物,以致于连微信都用的不顺畅。对此,张侃建议,晚年应保持“空杯心态”,不急于否定,不介意让新观念、新事物“颠覆”自己的认知,以保证“源头活水来”。</p><p class="ql-block">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子女、伴侣、朋友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与解决办法时,老年人应试着听他们把话说完,对自己不理解、不认可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交流;面对自己一时未能完全掌握的新的生活知识时,应主动学习,不耻下问。如此一来,不仅能从中获得许多新见解与知识,还能增进彼此的理解与沟通,也为自己的日常生活提供极大方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对外交往中,老年人应宽阔胸怀,超然物外,不计较得失。在外出办事、游玩途中搭乘公共交通时,不与年轻人抢座位,入门进点不争先恐后;遇有奇谈怪论时不跟风起哄,不参与议论;遇到好奇(意外)事件时,不探究、不围观,并尽快远离。</p><p class="ql-block"> 保持快乐之心,多些容人之态,常有助人之举,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合个人的认知,对原文进行了整理和增删。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