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采风】跟随王福成大师探寻方寸间的东方美学

其叶蓁蓁

<p class="ql-block">  四月的晨风裹挟着泥土与青砖的芬芳,云梦湖畔的祥云湾在熹微晨光中苏醒。4月17日,我随光大摄影俱乐部的王福成大师踏入这片古韵绵延的天地,开启了一场以镜头对话千年文明的摄影之旅。青瓦飞檐、雕花门廊、斑驳石阶……在这里,每一处建筑褶皱里都藏着时光的诗行,而王老师则以他独到的美学视角,为我们揭开古建筑摄影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  午后,祥云湾的太阳西斜,王福成老师已架起三脚架,示意我们观察晨光与建筑的互动。“古建筑的灵魂藏在光影里。”他指向远处一座歇山顶门楼,“逆光能勾勒出飞檐的轮廓,侧逆光则让砖雕的纹路纤毫毕现。”随着他按下快门的轻响,原本沉寂的灰墙黛瓦仿佛被晨曦注入生命——飞檐如展翅之鸟,檐角悬铃的剪影与天际线交织成一幅水墨长卷。这堂课的第一课,是学会让光成为故事的叙述者。</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将我们引至一座临水戏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但人的存在能让它重新流淌。”他邀请一位身着素色旗袍的学员斜倚阑干,让微风撩起她衣袂的瞬间与戏台翘角的弧度形成呼应。“三分构图法里,人是‘活’的点睛之笔。”快门声此起彼伏间,斑驳的戏台不再只是木石的堆砌,而成了承载着前世今生悲欢离合的舞台。这一刻,摄影不仅是记录,更是对文化基因的唤醒。</p> <p class="ql-block">  在重檐歇山顶下,老师架起三脚架等待夕阳和灯光。阳光穿透格栅窗的瞬间,70多岁的王老师突然单膝跪地,将相机贴紧青砖地面。原来殿内藻井的莲花纹样,只有在0.8米高度的视角才能与窗棂投影完美叠合。这个姿势他保持了23分钟,直到浮云将光线调至理想参数。</p> <p class="ql-block">  日暮时分,王老师掏出ND滤镜,带我们走进一座明代石拱桥。“用慢门把溪水拉成绸缎,石桥就成了横跨时空的纽带。”30秒的长曝光里,湍急的溪流化作乳白色云雾,与桥身粗粝的肌理形成刚柔碰撞。他提醒我们注意桥墩上风雨侵蚀的凹痕:“这些痕迹是时光的指纹,用暗角处理能强化历史的纵深感。”当夕阳最后一缕金晖掠过桥头瑞兽时,我忽然想起王老师的话:“好的建筑摄影,要让观者听见石头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  “古建筑的宏大叙事背后,是匠人用一生打磨的微观宇宙。”王老师带领我们贴近一扇万字纹花窗,示意用微距镜头捕捉窗棂上被岁月侵蚀的裂纹与残存的彩漆。“对焦在裂纹与漆面的交界处,虚化背景的灰墙,历史沧桑与现代凝视的对话就出来了。”当取景框里浮现出虫噬般的木纹与若隐若现的朱砂色时,我忽然明白:那些曾被游人匆匆略过的细节,才是古建筑最私密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  归途中翻看相机里的数百张照片,祥云湾的古建筑早已不再是冰冷的客体。王福成老师传授的不仅是光圈快门的技巧,更是一种与历史对话的谦卑姿态——用光影为古建筑赋形,用构图替岁月发声。那些飞檐上的雀替、门楣下的抱鼓石、瓦当间的苔痕,都在镜头中重新获得了呼吸。或许正如王老师所说:“摄影师的使命,是把被遗忘的文明碎片,变成今人可触摸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这场云梦祥云湾的拍摄之旅,不仅让我们收获了满屏佳作,更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外,寻得一方让心灵与古老文明共振的净土。而光大摄影俱乐部的这场“镜观古今”课程,已然成为每一位参与者心中永不褪色的光影诗篇。</p> <p class="ql-block">下面链接王老师教学课程作品</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j0o6ok?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451280" target="_blank">网页链接</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i2lcwy?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451280" target="_blank">网页链接</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h8z7aw?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451280" target="_blank">网页链接</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