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沟里的航天梦,(有声读物)

浮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沟沟里的航天梦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金文武的"七一八"工程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2025年一个安静的冬日,当我在整理旧物时,偶然发现了金文武同志于1980年2月手写的《我的十年工作回顾》。纸张已经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这份尘封近半个世纪的回忆录,像一扇突然打开的窗户,让我终于看清了那个与我们远隔千里、在山沟沟里默默奉献的丈夫和父亲,当年究竟为国家做了些什么。特别是他不幸英年早逝多年后,这份手稿更显得弥足珍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文武同志在回顾中详细记述了1970至1980年这十年间的工作。那是一个物质匮乏但精神富足的年代,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代号457厂那片"地无三尺平"的山沟里,完成了国家交付的重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5年9月至1979年底,他承担了国家"七一八"工程中模数转换装置的设计和研制任务。这项任务技术难度大、精度要求高,是航天测控系统中的关键设备。面对挑战,他以"刻苦学习、忘我工作"的精神投入其中,展现出一名科技工作者"工作责任心极强、一丝不苟,对业务精益求精"的崇高品质。经过艰苦攻关,他于1976年9月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模数转换装置产品。到1978年底,共生产了五台这样的机器。这些凝聚着心血与智慧的设备,被安装在我国重要的航天测量船上:向阳红十号安装了一台,"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各安装了两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浩瀚的大洋上,这些设备运转正常,精度和接口性能全部达到设计指标,为我国的航天测控事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他用他的专业能力和奉献精神,圆满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试图用目前常规操作提取这份手稿的文字时,发现由于时间久远,普通的文字识别技术已经难以准确识别。这让我更加珍视这份原始记录。虽然我不懂他专业的术语和代号,可能在某些细节上会有出入,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份记录的历史价值和情感分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透过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山沟厂房里挑灯夜战的身影,看到了他为解决技术难题而眉头紧锁的表情,也看到了他完成任务后欣慰的笑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他的内人,在读到这些回顾时,我的心情复杂而激动。那十年,我们分居两地相隔数千里。我和子女在后方经历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生活的重担、长辈的照顾、子女的教育、家庭的琐事,所有的困难都需要独自面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厂是国营企业,一年享受12天不扣工资的探亲假。请事假工资按请假天数全扣,病假不扣。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位原本在杭州市医院工作的同事,得知后,出于同情和关心,主动在杭州某医院开具了半个月的病假条。他说“我在厂里身体都好好的,怎么回来就会生病,这样的事不可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于工作需要,出差机会多,每天几毛钱的出差补贴,真是补贴不了在外的开销。稍有积余时还5元10元的寄给古稀之年的母亲。有一次在北京出差,买了他非常需要的山沟沟里见不着买不到的参考书,已身无分文了。无奈之下向我求助。他生活非常简朴,那时他的月收入是42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这边更是艰难,父亲从1971年患病到1983年病故;两个弟弟年幼(大弟小我12岁,小弟小我18岁),作为长女,父亲治病、家里的日常开销、 弟弟上学等的责任理所应当得由我承担。母亲除了照顾父亲外,家里家外辛勤劳作,但那个年代除了一年卖出一头猪,并无其它经济收入。生产队凭工分分粮,我家是没人挣工分的“倒挂户”,还得想方设法买粮食,让一家人填饱肚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十年代当地第一个大学生的我,1970年代的43.5元月薪,在技术员群体中本算优渥。可当父亲的医药费、倒挂户的粮款、弟弟的学费同时压上秤盘,这份工资便轻如鸿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婚后的家书里,他总将钢笔字写得力透纸背:"此次结婚,我未曾给你做 一件衣服……既不安又好笑"。那些洇开的字迹,至今仍能嗅到经济困难时期特有的苦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5、1979年儿子女儿分别到来,成了四口之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始终坚守着夫妻间最珍贵的情分,相互理解、包容、体贴、鼓励,过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4年孙子出生,小生命顺利平安到来的那天,一家子都十分高兴。他附在我耳边轻轻的笑着说:“我还没有见到过这么小的孩子”。他这一句听起来轻轻松松简简单单的话,不由自主地让我回想起了儿子女儿出生时的情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儿子提前预产期28天,腊月二十八(公历次年2月8日)出生了。我的闺蜜小姐妹拍了电报又写信告知他详情,可是因为春节工厂放假,一直在节后上班才收到电报和信件。才让他一直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二个月后的来信中说:能不能到镇上拍张照片寄来看看,接连几个晚上梦里看到儿子了。那时我所在的乡村小镇上还没有照相馆,需到五十几里路外的镇上。因为产后身体不好,我无法满足他这样一个小小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新春后他到南京出差数月,6月上旬顺便回家一趟。离开预产期半个月左右,以为这次他会在我产后回厂了。没想到他说:“厂里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我必须马上回厂,对不起了”。女儿提前预产期一周出生了,他还在返程轮船上。等他11月份回来探亲时,女儿已懂事会笑会与他咿呀“说话聊天”了。两次分娩成为时代的最佳注脚:儿子在电报延误中成为"迟到的喜讯",女儿出生时他正在长江轮船上与数据演算稿搏斗。当他想看看儿子模样时,五十里山路外的照相馆成了不可逾越的银河。这些遗憾在2004年孙辈降临时突然释怀——他那句"没见过这么小的孩子",让三十年时光折叠成了我温热的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当我终于了解他在那段岁月里为国家航天国防事业所做的具体贡献时,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我们的小家困难,换来的是国家航天事业的进步;我们的分离,换来的是国防科技的发展。这种牺牲与奉献,正是那个年代无数科技工作者家庭的共同写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他离开我们许多年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永远不会消逝。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和他的同事们靠着爱国热情和使命担当,在简陋的条件下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今天,当我们看到"远望"系列测量船依然在为国家航天任务保驾护航时,不能不想到那些像金文武同志一样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份《我的十年工作回顾》,不仅是一位科技工作者的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记录了特殊年代里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家属,我们为能支持这样的工作而感到自豪;作为后人,我们更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种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整理和反复阅读这份手稿的过程中,我时常泪眼模糊。那些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认真与执着,那种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正是金文武同志一生的写照。尽管专业术语可能不够准确,但这份记录的真挚情感和历史价值无可替代。它不仅是给我们子女孙辈的宝贵遗产,也是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一份珍贵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沟沟里的航天梦,靠的正是像金文武同志这样千千万万普通科技工作者的双手托举。他们的名字可能不为人知,但他们的贡献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航天丰碑上。这份《我的十年工作回顾》,就是最好的证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浮云 2025年4月19日完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