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剑(耳东教授)<br>美篇号:253932472 在江南烟雨的氤氲中,总有一些古村像遗落的珍珠,静静沉淀在时光的褶皱里。2025年暮春时节,笔者循着青石板路的指引,走进了仙居西部、拥山环水的高迁古村——这座被岁月温柔包裹的明清古村落,在晨雾与暮色中,悄然展开了一幅水墨画卷。 一、初遇古村:时光褶皱里的宁静<br> 游览高迁古村,完全是临时决定。本来计划到皤滩古镇,因该地正在修建,便改道至此。高迁古村位于仙居县白塔镇,距县城约19公里,建于元末明初,至今仍完好保存着明末清初的建筑群。当小车驶过蜿蜒的山路,眼前豁然开朗:黛色屋檐错落有致,马头墙如骏马昂首,池塘倒映着古树与蓝天,仿佛穿越了七百年的时光隧道。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去,村口古台门上的“高迁”二字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青苔斑驳的石阶诉说着沧桑。 二、古宅漫步:雕梁画栋间的匠人匠心<br> 踏入古村,狭窄的老街两旁,青砖黛瓦的宅院鳞次栉比。“思慎堂”的门楼高大威严,门楣上“诗书世泽”的匾额彰显着耕读传家的理念;“省身堂”内的木雕堪称一绝,雀替上的立体透雕小狮子或嬉戏或静卧,须毛发丝清晰可见,连爪子下的绣球都纹理分明,仿佛下一秒就会跃然而出。更令人惊叹的是“慎德堂”的“百寿图”砖雕,一百个不同字体的“寿”字在照壁间舒展,每一笔都透着匠人的巧思。穿梭于天井与厢房之间,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在地面织出细碎的光影,恍惚间仿佛听见旧日里书声琅琅、茶香袅袅。 三、七星塘畔:天人合一的智慧密码<br> 古村的灵魂,非七星塘莫属。七座池塘按北斗七星布局排列,塘水清冽如镜,倒映着白墙灰瓦与垂柳依依。“天枢塘”旁的老槐树已有三百年树龄,虬枝盘曲如龙,树下石凳上常有老人闲坐谈天;“天璇塘”边的浣衣处,仍有妇人用木槌轻敲衣物,清脆的声响惊起塘中锦鲤。当地老人说,七星塘不仅是灌溉系统,更暗合风水之道——塘水“聚气藏风”,滋养着代代高迁人。暮色渐起时,塘面泛起粼粼波光,宛如散落的星辰坠入人间。 四、古戏台前:聆听岁月的回响<br> 村中央的明代古戏台是精神文化的坐标。飞檐翘角的歇山顶下,藻井绘着祥云瑞兽,朱漆梁柱虽斑驳,仍能窥见当年的华彩。戏台两侧厢楼曾是闺阁小姐的观戏雅座,如今改作村史馆,陈列着古村族谱、科举捷报与农耕器具。最动人的是台前石柱上的对联:“台上悲欢皆似假,人间冷暖却为真”,一语道尽人生况味。若逢庙会时节,戏台上锣鼓铿锵,台下老少围坐如潮,那便是古村最鲜活的生命力。 五、烟火人间:舌尖上的古村记忆<br> 在高迁,美食是另一种乡愁。村口老宅改造的“古香斋”里,土鸡汤用陶罐煨制,揭开盖子时,热气裹着山野的清甜扑面而来;农家腌制的咸肉肥而不腻,蒸制时与冬笋、霉干菜同炖,咸香与鲜味在舌尖碰撞。最难忘的是“三糕”:红糖糕甜糯如蜜,绿豆糕清凉解暑,麻糍糕则带着草木灰的独特香气。店主阿婆说,这些手艺传了四代,如今仍在灶火间延续。 六、人文印记:耕读传家的精神血脉<br> 高迁人崇文重教,村中曾走出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吴芾、明代左都御史吴时来等名士。在“吴氏宗祠”,“忠孝廉节”的家训高悬,香案前仍摆着族中孩童启蒙时诵读的《三字经》。漫步巷弄时,偶遇几位老人用仙居方言吟诵古诗,音韵悠长,仿佛穿越千年的书院回响。村中至今保留着“送学灯”习俗:每逢孩童入学,族中长辈会赠送一盏手工灯笼,寓意“照亮前程”。 七、暮色归途:带走一片云,留下半生梦<br> 夕阳西下时,古村的轮廓在霞光中愈发柔和。笔者坐在七星塘边的石阶上,看孩童追逐嬉戏,听老妇纺车吱呀,忽然懂得何为“岁月静好”。离开时,村口老槐树投下斑驳树影,仿佛为这段旅程盖上了时光的印章。高迁古村,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将七百年的风雨化作檐角的青苔、门楣的楹联,在每一个驻足停留的人心里,种下一颗名为“乡愁”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