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头渚距无锡市区18公里,是无锡境内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有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 鼋头渚是我喜欢的江南景点之一,每到无锡,几乎都会去逛一圈。在我的记忆中,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先后不下七、八次。 鼋头渚景区始建于1916年,原是杨翰西的私家园林,也曾一度成为蒋介石的私家园林,堪称“太湖第一名胜”。郭沫若先生曾有“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赞。 鼋头渚素来以樱花而闻名。 <p>樱花是日本的国花,80年代日本青年友好访问团在这里种下樱花树,筑有“中日友谊亭”。</p> 这里还辟有中日樱花友谊林。 鼋头渚的樱花有3万多株,共有近100个不同的品种,是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樱花种植基地,有“中华第一赏樱胜地”之美誉。 <br>其中最能产生视觉冲击,漫山遍野、灿烂妩媚的当属染井吉野樱,一般于每年3月底进入盛花期。<br> 鼋头渚“赏樱楼”位于樱花谷的南部,与其西北面的无锡人杰馆隔水池互为对景。 赏樱楼是樱花谷的地标建筑,也是鼋头渚风景区内的标志性建筑景观和园内最高的日式建筑。 游人登阁凭栏,樱谷美景尽收眼底,登临赏樱楼可以俯瞰到漫山遍野的樱花花海,能看到樱谷全景,是鼋头渚风景区内的最佳赏樱胜境之一。 在赏樱楼上俯瞰樱花谷,青山环抱,绿水穿境,樱花胜雪,粉绿相间,可谓层林尽染。 凭楼远眺,整个樱花谷如梦似幻,一望无际的粉色浪漫与典雅精致、古朴纯净的江南园林景致相映相衬,令人陶醉。 65万平方米的樱花如漫天云霞飘落,点缀在太湖的山水间,惊艳万分。 樱花有早、中、晚之分,从早樱到晚樱,轮番出场,灿若云霞。 樱堤上的这座石拱桥名为“长春桥”,建于1936年,呈拱形,是仿颐和园中的玉带桥而建,桥洞映日成浑圆形。 桥的前后有湖堤与太湖分隔,湖堤上种植着日本樱花,花开时节,淡红粉白相间,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景色十分迷人,被称为“长春花漪” 整个长堤都种植着日本樱花“染井吉野”,枝干粗大,是3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鼋头渚的主人杨翰西早年曾留学日本,他对樱花情有独钟,长春桥两旁堤岸上最早的樱花就是他亲手种植的。 花开时节,缤纷绚丽,整条堤岸尤如一条盘旋的花龙,非常壮观。 长春桥下的荷花池畔建有“净香水榭”。 净香水榭建于1931年,为长方形建筑,架于莲池之上,中间有敞廊连接东西两楹,占地130平米。 净香水榭东楹悬《钟灵毓秀》匾额;入口处悬《净香水榭》匾额。中间敞廊北侧抱柱联“仙踪浮黄鹤 人事生白莲”是沙无垢先生于1975年所撰、王季鹤所书。 水榭前崖下辟有牡丹坞。其所在区域建筑疏密有致,浓淡相宜。 前有方亭位于荷花丛中,亭上悬《藕花深处》匾额,取自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的词意。 亭北是清芬屿,四面环水,它是1923年园主在充山伸入太湖的鼋头渚山崖北侧筑堤拦水围出的荷池中的小岛。 岛上有宫殿式祠宇五间,原为杨家祠堂。杨家祠堂堂额“清芬”,为李苦禅重书。两旁有安徽赖少其所书的“湖阔鱼龙跃,山阴草木香”楹联。 堂悬张正宇的“湖山春深”匾额,两旁还有武中奇书孙保圻的联句:“鸥侣无猜,四面云水谁作主;鸱夷安在,五湖烟雨独忘机”。 祠后临水处贴墙建“诵芬”半亭。 周边有大片湖水、蜿蜒小溪、曲桥清流,湖石点缀。游人在观察浩渺雄浑的太湖后,来到此处能觅得幽静的古典园林之趣,顿觉怡然自得。 现在的净香水榭为敞开式廊榭结构,具有粉墙黛瓦、红柱靠栏的特点,体现出江南古典园林建筑的典型风格,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和谐统一。 每年樱花盛开时,缤纷绚丽,故名“长春花海”。 “太湖佳绝处”牌坊原为“横云山庄”门楼,也曾为鼋头渚公园的老大门,始建于1931年,结构古典,北式风格,斗拱连接,琉璃顶、飞檐翘角。《太湖佳绝处》匾额是郭沫若先生于1981年所题。 牌楼右边门洞两面分别题有“问津”、“利涉”,表明这里原来是游船停靠的码头。1934年以前鼋头渚不通陆路。游人进入鼋头渚,只能走水路,渡船停泊于此,名“利涉”;而游人上岸,却不知道“桃花源”在何处,所以要“问津”。 中华游圣徐霞客铜像高3.6米,用铜4吨多,由吴为山设计,山西宇达集团浇铸,是为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和出游太湖400周年而塑造。徐霞客是无锡江阴人,他用双脚丈量人生,书写了一部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走过樱堤,映入眼帘的是“具区胜境”牌坊,斗拱飞檐,“具区胜境”四字为何绍基手书。“具区”是太湖的古称,牌坊前的太湖石为“古云石”,系杨斡西家旧物。 牌坊另一面书“横云山庄”。 横云山庄是鼋头渚景区最早的园林建筑。 七桅帆船是吴地船文化的一个缩影,距今已有200年历史。传说它本是岳飞的水师战船,岳飞屈死风波亭后,就把战船改良成鱼船,战士们靠打渔为生。 七桅帆船的航行速度相当快,顺风时每小时可以达到20公里。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未完待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