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老照片:1959年的中国人,|原东德摄影师Wolfgang纪实作品欣赏

向天一戈

▲重庆朝天门码头,高高的台阶至今仍没有变化。那个年代的重庆市民,穿的衣服似乎已经很时尚了。<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1959年,如今的很多人应该都没啥印象了。</p><p class="ql-block"> 1959年,东德的一个访问团来到中国,其中的成员Wolfgang 游览并拍摄了北京、兰州、重庆、成都等地,用相机记录下了当时的所见所闻。</p><p class="ql-block"> 德国是相机大国,一直到80年代,中国的彩色照片都十分罕见。但这个Wolfgang早在1959年就拍下了许多的彩色照片,记录了那个淳朴年代的老百姓。</p><p class="ql-block"> 他的镜头下,有城市工厂的工人、街头的孩童、景区的游人、地间的农民……形形色色的中国人,都被他拍摄了下来。镜头的那一幕幕,记录着我们曾经的生活,这里很多的场景已经成为过去,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很多和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1959年,对很多人来说挺难的。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的影响还在,历史书上常说那年很苦,粮食少,东西缺。但是在Wolfgang照片里的人穿得挺时尚,跟我们印象中那个年代的朴素形象不太一样。人们的衣着都很整洁,甚至还常常看到镜头里的人物,有精致的旗袍,有时髦的中山装,甚至还有西式服装,这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照片色彩也不都是灰暗的,你能看到孩子天真的笑容,大人们轻松聊天,还有热闹的集体活动。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1959年鲜活的一面,不只有苦难,还有当时的时尚活力。</p><p class="ql-block"> 六十六年前的中国!那个年代,物资仍不够丰富,生活更不算富裕,但纯真的微笑、清澈的眼神,却令人印象深刻!这些照片不只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对那个时代细致的刻画。</p><p class="ql-block"><br></p> ▲北京街头一个戴草帽的年轻人,或许是第一次见到外国人,而且在给他拍照,他的眼光有些警惕。<div><br></div> ▲北京天坛门口,坐着几位大爷大娘,聚在一起唠嗑。<div><br></div>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居然只有2名游客。<div><br></div> ▲成都一座道教宫观里的神仙塑像。在50年代末还没有把古迹当作封建“四旧”。<div><br></div> ▲街头的一位大爷,看上去满面红光的。新中国经过十年的发展,跟旧社会到处都是面黄肌瘦者不同了。<div><br></div> ▲武汉钢铁厂,与“鞍钢”和后来的“宝钢”,是中国三大钢铁厂。新中国的重工业发展,离不开钢铁。<div><br></div> ▲一对年轻的少数民族夫妻,身上穿着民族服饰,脸上挂着纯真的笑容。<div><br></div> ▲一位兰州大爷,拿着折扇,很有文化的样子。他身后的兰州城,一片低矮的平房,一座高楼大厦都没有。<div><br></div> ▲一位头戴草帽的大爷,很像武侠电影中的渔民。他穿的衣服,没有塑料扣子,还是古代人穿的旧款衣服。<div><br></div> ▲颐和园内的游客并不多,毕竟那个年代有条件旅游的家庭,还十分罕见。<div><br></div> ▲北京颐和园内,两位负责运冰块的大爷。不知道冰块要运到哪里去?<div><br></div> ▲重庆附近的长江,注意这不是游船,而是负责运货的货船。高高的桅杆,说明当时仍在使用帆船,靠风力行走无污染。<div><br></div> ▲的重庆朝天门码头,当时长江里的船,样子还比较简陋。码头上,很多卖绿色农副产品的农民。<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