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附:乔后、上兰归属剑川时的历史概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乔后。自唐起就是剑川的地域,在唐人刘肃《大唐新语》、樊绰《蛮书》、五代纂修《唐书》、北宋纂修的《新唐书》等文献中皆有资料可查。明《景泰云南志》剑川州条载:“乔后井,去州西南一百四十里。亦有滷水,煮以为盐,附於弥沙井课之。”又载当时剑川方界称:“南至大理府上江嘴(今炼铁上江嘴)巡检司二百里”。</p>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與纪要》剑川州条载:“弥沙井,在剑川州西南百五十里弥沙乡,有盐课大使。辖产盐井二,曰大井,曰小井。”这里所指的“小井”即乔后井。顾炎武《日知录》载:“剑川州之南百里许,土人曰箭杆场”,至今沙溪人还仍称乔后街子为“箭杆街”。清《康熙剑川州志·乡井》详载乔后村落。又《街市》条载: “观音登,在乔后南。”《盐井》条载:“乔后井,在州南山凹一百六十里,旧名盐井坡。永乐二十五年掘出盐井,周围五丈,深一丈、居人取滷水煮盐,课附弥沙井课内。”《康熙剑川州志》称:“乔后图”。</p> <p class="ql-block"> 又:据《光绪剑川志稿》记载:乔后书馆有:新设乔川书院,在城南一百三十里乔后井,光绪三年设;新设敷文馆,在乔后大村,同治十二年,地方公建;新设乔后义学三馆,皆在乔后井,光绪三年设。该《志稿》对乔后盐井的情况则称:“乔后井,原名北坡井,前明洪武四年,土人有陈姓者,牧牛于村之北坡山腰,有泉一洼,牛至此则饮之留连不去,牧者异之以告人,一掘而滷水混混,今庙中像供骑牛者,此物此志也。旧为弥沙子井,咸丰六年□□,有川客名张白衫者据其地,於山麓新开盐矿一区,以旧井为上井,矿井为下井,相去二里许,后为贼据。同治九年,地方肃清。封闭上井,以白盐井大使移驻,抽收课款额课银四万余两,盐厘银壹万余两,而乔井於是拨归白井子井矣。”据记载,乔后井产的盐担负着供应滇西大理、保山、德宏、怒江、丽江、迪庆、临沧7个专州63个县市800万人口的食盐任务。乔后井古代盐道运销分东、西、北三路:东路,从洱源、大理至云龙、滇中;西路,从保山至盈江、双江、通土司境,在这条驿道上,经常有两三千匹骡马的马帮往返;北路,从沙溪、剑川至华坪、宁蒗至金沙江流域,大小凉山脚下到四川省的乡城、德荣两县,迪庆、中甸、维西、德钦至藏地接壤,兰坪、怒江、福贡抵高黎贡山,与缅甸毗连。在这条驿道上,每年有12000至15000匹驮马。原在古代,大理国时期,大理与四川及缅甸等地的商道上,马帮、商人往来于途,络绎不绝。事实上,车辆交通未通前,除了马驮,人背情况更甚,是老百姓生活开消来源的重要途径。在剑川,没有一个穷苦家庭农闲时不背过盐贩往鹤庆、丽江、维西、中甸等异地,以换取生活和必要开消的。乔后既是纵贯滇西的古代盐道驿站,又是“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段上主要西行通道上的重要驿站,繁盛辉煌。乔后盐新中国成立前有地方军队(盐警)驻守,可以说是当时剑川的一块肥肉。什么时候肥肉没了,就真正革了剑川数千年来的命数与元气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乔后虽然不是传统剑川的政治文化中心,却是剑川工业文明的曙光和剑川历史上的气门、气场和根子所在。好在公路开通后,乔后作为经济重镇的实际功能相对弱化了。</p> <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年至民国二十七年,乔后为剑川县第五区,后称乔后镇。解放后称乔后区,后改为第五区。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一年,称剑川县乔后公社。一九六⼀年剑川“大县”又把“大县”前的三个县分设为洱源、剑川两个县,把原邓川县并入洱源县,并把历史上原属剑川县的乔后公社也划归洱源县。</p> <p class="ql-block"> ——上兰。原为兰坪县上兰区,清至朝及其前,上兰是古兰州的治所所在地(今马登白石江)。上兰的历史沿革,按一些文献所见,概述如下:自汉至唐是昆明蛮活动的地域。初唐至中唐,在吐蔷势力之下。樊绰《蛮书·六睑第五》称为“罗眉川”。元朝《大元一统志•丽江路》载:“西至兰州冰琅山外卢蛮界”。明朝《大明一统志》载:“唐时卢(前有犭旁)蛮所居,名罗眉川。”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兰州》载:“唐,地属南诏。为卢(前有犭旁)蛮所居,名罗蛮川”。又称:“宋,段氏大理始置澜沧郡……元,内附。至元间置兰州,属丽江路。皇明,仍为兰州,属丽江府。”</p> <p class="ql-block"> 《元史·地理志》兰州条载:“唐为卢鹿蛮部,至段氏时,始置兰州郡,隶大理。元宪宗四年,内附,隶茶罕章(蒙语“丽江”)管民官。至元十二年,改兰州。”《 寰宇通志》与《大明一统志》里,“兰溪”作“兰沧”。《土官底簿·兰州务州》称:“罗克,本州民,洪武十六年拜见总兵官(傅有德),拟任本州知州,十七年实授。”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兰州知州罗克,本州人,亦仕元为万户,至本明洪武中率众来归,以军功授土知州。”</p> <p class="ql-block"> 《明史·地理志》丽江府条载:“兰州,元属丽江路,洪武十五年属丽江府、寻属鹤庆府。后仍来属。”《大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载:“故兰州、元属丽江路。”《丽江府志》载:“顺治十六年省,后入丽江县。”《雍正云南通志》载:“改丽江土府,裁所屬四州,兰州并入丽江县。”师范《滇系》载:明末清初“罗旵(前有火旁)以土舍听职”。《道光云南通志·土司》据清初册籍:“丽江县兰州土舍:顺治十六年,明兰州土知州罗牙孙乾投诚,缴印裁州停袭。康康熙三十三年……仍设土官,授乾孙维馨土舍,传至罗玉绅,病告休、侄罗印祚,道光二年袭。”《光绪云南通志·土司》载:罗印祚“咸丰元年助巢怒夷,瘴故,长子定桂袭。定桂死,次子定国于同治十二年袭。”</p> <p class="ql-block"> 又据本人掌握的档案资料,上兰清末称“丽江府丽江县世袭兰州抚夷司”,一称“丽江府世守兰州”,印鉴只称”关防”。民国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裁兰州世袭土职,迁去兔(上有山旁)峨,设为兰坪县。上兰为兰坪的一区。一九五六年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时,上兰划入剑川,后即是剑川县上兰公社、上兰乡和剑川县老君山镇。</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网络,特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