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6日周三,我上午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p><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位于西安市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兰池三路东段,总占地面积约300亩,是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旅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博物馆,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第一个分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秦汉馆以“秦汉文明”为主题,展览叙述结构采用“大历史+小专题”形式。内部共分五大展厅,展陈面积约1.13万㎡,包括主展厅“秦汉文明”、遗址展厅“城与陵”、艺术展厅“技与美”、临展厅和公众考古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①长信宫灯</p><p class="ql-block"> 基本信息:河北博物院藏,出土于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因灯身刻有“长信尚浴”铭文得名,是汉代人形铜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p><p class="ql-block"> 造型设计:灯高48厘米、通体鎏金,整体造型是一位双手执灯跪坐的汉代宫女。宫女左手执灯,右臂高高举起,宽大的袖管自然下垂,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灯体可分为头部、身体、袖管、弧形屏板、灯盘、灯座等六个部分,每部分都可拆卸重装,挪动宫灯、清理灯灰都非常方便。</p><p class="ql-block"> 功能特点:灯罩部分由两个弧形屏板组成,合拢后为圆形,其中一块屏板可以左右开合,用来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和亮度。此外,它还具有独特的环保功能,宫女的袖管与身体连接形成排烟通道——导烟管,烛火点燃后产生的烟气烟灰在热力推动作用下,沿着袖管进入并存储在灯体内直到落入宫女的身体底部,在宫灯的底座部分还放置了水盘用以净化废气,实现收纳污浊烟尘、清洁空气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②敦煌悬泉汉简</p><p class="ql-block"> 基本信息: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该遗址在汉魏时期为一驿置机构,全名为“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遗址共出土有字汉简2.3万余枚,其中纪年简2086枚,占全部简文的11.6%。</p><p class="ql-block"> 内容价值:这批汉简最早的纪年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最晚者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邮驿、交通等各方面内容,尤以邮驿、西域史料和民族关系方面的材料为特色。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敦煌悬泉置遗址和遗址出土的“里程简”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根据。</p> <p class="ql-block">③“丝路一号”汉代古船</p><p class="ql-block"> 基本信息:出土于汉长安城北渭桥遗址,是秦汉馆的“镇馆之宝”,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木板船。</p><p class="ql-block"> 结构特点:船身长9.71米,宽1.98米,由16块船板拼起组成,承载量在3到5吨。大量使用木榫板、木钉并联船板的技术,这种技术在古罗马时期很流行,于地中海地区的木船上广泛使用,但在我国乃至东亚尚属首次发现,见证了我国秦汉时期和世界逐渐展开的大规模交流互动。</p> <p class="ql-block">④杜虎符</p><p class="ql-block"> 基本信息:杜虎符是战国时期至秦朝的文物,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p><p class="ql-block"> 外形特征:虎符呈卧虎状,昂首,尾端卷曲。符身有错金铭文,铭文共40字,可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符存于朝廷,左半符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将领,两半合在一起才能调兵遣将,体现了当时严格的军事管理制度。</p> <p class="ql-block">⑤“高奴禾石”铜权</p><p class="ql-block"> 基本信息:这是秦朝时期的标准衡器,出土于陕西延安。</p><p class="ql-block"> 铭文内容: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和“高奴石”三字,后来又加刻了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诏书,证明了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在地方的推行,对于研究秦朝的经济制度和度量衡体系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⑥鎏金铜蚕</p><p class="ql-block"> 基本信息:1984年出土于陕西省石泉县前池河,是汉代养蚕业和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重要物证。</p><p class="ql-block"> 造型工艺:铜蚕呈鎏金状,长5.6厘米,头部昂起,身体弯曲,共有九个腹节,体态逼真,制作精美,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金属铸造工艺。</p> <p class="ql-block">⑦皇后之玺</p><p class="ql-block"> 基本信息: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村,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研究汉代帝后玺印制度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外形特征:玉玺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质纯净温润,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字体规整,刀法流畅。</p> <p class="ql-block">⑧雁鱼铜灯</p><p class="ql-block"> 基本信息:出土于西汉墓,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件具有环保功能的汉代灯具。</p><p class="ql-block"> 造型设计:灯由衔鱼的雁首、雁身、两片灯罩及灯盘四部分组成,可拆卸。雁身为两范合铸,两腿分铸后焊接。通体彩绘红、白二色。灯罩为两片弧形板,可左右转动开合,能调节灯光照射方向和亮度。 环保原理:与长信宫灯类似,燃烧的油烟可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腹,雁腹内盛水,可起到净化油烟的作用,减少室内空气污染,体现了汉代工匠的智慧和环保意识。</p> <p class="ql-block">⑨鎏金银竹节熏炉</p><p class="ql-block"> 基本信息: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县茂陵东侧从葬坑,是西汉时期的一件精美工艺品。</p><p class="ql-block"> 造型工艺:熏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由炉体、长柄、底座三部分组成。炉体呈半球形,炉盖透雕多层山峦,云雾缭绕,炉身下部浮雕两条蟠龙,龙首回顾,龙身蜿蜒。长柄竹节形,柄上端有三条蟠龙,龙头托住炉体。底座为透雕蟠龙,龙身盘曲,龙首上扬。通体鎏金,局部鎏银,纹饰精美,工艺精湛,体现了西汉时期高度发达的金属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 以上便是我印象最深的几件文物,从这次参观并学习之后,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秦汉时期方面的知识,这些拓宽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使我更加喜欢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