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湖自驾游(第一天)

小河

在人间最美四月天,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环太湖自驾游。2025年4月14日至2025年4月17日,我们一行四人,驾驶一辆JEEP车,行程约800公里,悠哉游哉,历时四天,环湖一周。下图是我们的自驾游路线图。 太湖位于江苏省南部,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div>太湖北临无锡,南濒浙江湖州,西依常州、宜兴,东近苏州,由江苏省对太湖全境进行行政管辖。<br>太湖湖面面积257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2338平方公里,湖岸线全长393.2公里。其西和西南侧为丘陵山地,东侧以平原及水网为主。<br>太湖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属季风气候。太湖河港纵横,河口众多,有主要进出河流50余条。<br>太湖水系呈由西向东泄泻之势,平均年出湖径流量为75亿立方米,蓄水量为44亿立方米。</div><div>太湖岛屿众多,有50多个,其中18个岛屿有人居住。 </div> 第一天:金陵启程,逐梦湖光(2025 年 4 月 14 日)<br> 破晓:从金陵到陶都的晨光之旅<br><br> 昨日大风,心忧今日能否成行,早晨醒来,推窗望去,艳阳高照,蓝天如洗,当车载时钟指向七点半,我们准时从南京出发,沿宁杭高速向东南飞驰,计划从我的老家宜兴进入环太湖大道。 两小时后,在即将转入宜兴新庄环太湖大道时,却发现道口已封闭。我向值守人说明我的老家就在新庄,几十年未回来了,这次特意从南京过来,就想看看家乡的风貌和太湖的水。值守人听我这么一说,十分理解,立即收起电动隔离桩,放我们进入环太湖大道。 青灰色的官渎港桥横跨河港,桥面的石栏上刻着斑驳的水纹图案 —— 这是故乡的印记,也是我们环太湖之旅的起点。 这条大道其实是环湖大堤,也是一条观光道。 可通车, 可行人, 我们的环太湖之旅就此开始。 初遇:“大有秋”畔的湖居秘境<br> 驶入环太湖大堤,整片太湖宛如巨幅蓝绸铺展在眼前。 车行半小时,前方忽现一片粉墙黛瓦的低密建筑群,一打听,这里是一个名叫"大有秋" 湖畔楼盘。 停好车,踩着鹅卵石小径走进园区,首先听见的是潺潺流水声回响在假山叠翠间, 人工瀑布跌落入池,锦鲤甩尾时溅起的水珠沾在垂落的紫藤花上。 湖边有一小山名叫竺山, 一座楼阁翼然立于其上。 此阁名为“心留阁”, 意出蒋捷词《梅花引.荆溪阻雪》:“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站在心留阁前,脚下是波光粼粼的太湖水面,远处马山半岛的轮廓在蓝天的陪映下清晰可见, 望着眼前的亭台楼阁、湖光山色, 一时间竟分不清是楼盘示范区, 还是江南私家园林。 午后:拈花湾里的禅意时光 沿太湖继续前行,来到马山半岛紧靠太湖边的拈花湾,一个充满禅意的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人造小镇, 沿着湖岸北行,午后的阳光变得愈发明艳, 人工水雾让小镇呈现一种朦胧之美。 小镇没有什么游客, 只有我们几人,在充满唐风的建筑间穿行。 看鱼翔湖底, 品香茗沁心, 当身着汉服的姑娘撑着油纸伞从身边走过,衣袂拂过路边的花丛。 我有点恍惚,时光仿佛在倒流,好像穿越回汉唐,如果真是那样,不知是喜还是忧。 怀古:龙头渚上的千年涛声 离开拈花湾,很快抵达龙头渚。 风很大, 我们沿着湖边栈道一路前行, 不一会儿就抵达半岛尽头。 这座伸入湖中的半岛状如游龙昂首,所以命名龙头渚。 登上龙头顶,湖风变得更强劲,吹得衣摆猎猎作响, 浪涛拍打着礁石,往事越千年,依稀听到吴越争霸战鼓的回响。 这块礁石仿佛一只青蛙,任凭世事变迁,默默地伴随神龙已千年。 朝圣:灵山胜境的暮鼓晨钟 离开龙头渚,前往灵山大佛。灵山大佛与南方香港天坛大佛、西方四川乐山大佛、北方山西云冈大佛、中原河南洛阳龙门大佛共称为“中国五方五佛”。 灵山大佛是灵山胜境项目一期工程,也是灵山胜境景区的标志性景观。其与九龙灌浴、梵宫、五印坛城构成灵山胜境的四组主题景观。 灵山大佛矗立在祥符禅寺后的半山腰上(此图网上下载)。 灵山大佛是一座通高88米的释迦牟尼佛青铜立像,其中佛体79米,莲花瓣9米,其总共耗用铜725吨,由南京晨光机器厂承建,1997年落成。 进入灵山胜境,首先看到一个巨大的雕塑——九龙灌浴。 “九龙灌浴”景观是目前国内首创的大型动态音乐群雕,生动再现了佛教经典中释迦牟尼诞生时神圣而宏大的场景。 绝妙的创意、震撼的场面令观赏者无不为之流连忘返。 接着看见灵山“阿育王柱”,通高16.9米,直径1.8米,重达200多吨,是国内罕见的由整根花岗岩手工雕刻而成的石柱。 “阿育王柱”源于古印度,相传于秦始皇同时期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一生征战杀伐,晚年自感罪孽深重,受僧人点化后皈依佛门,以佛法来教化百姓,为了弘扬佛法,他在各地竖立石柱,上刻有经文供老百姓学习,并派遣使臣出使各国,把佛教传向周边各个国家。由于阿育王的大力弘扬,佛教才能够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阿育王柱后面是降魔浮雕,记载着佛祖降魔成道的故事。整壁浮雕由紫铜锻造而成,宽26米,高8米。相传释迦牟尼在长达六年苦行后,在菩提树下打禅静思,并发誓“若不能洞悉宇宙万物的道理,永远不离开此座”。 雕塑中间佛祖端坐,一手触地,为“降魔印”,佛祖两面分别展示了魔王分别用权欲、财宝、美色来引诱佛祖,用诽谤诬蔑佛祖,用魔兵魔将恐吓佛祖的场景,佛祖威然不为所动,将魔王的攻击一一击溃,经过七天七夜,终于克服了金钱、权力、女色、恐惧、诽谤等等障碍,终大彻大悟,成为真正的大觉者,天地都为之震动。佛祖的前下方,土地神跪在佛祖面前,向当地猎户诉说释迦牟尼成佛的事迹。 绕过降魔浮雕,走进祥符禅寺 唐朝,祥符禅寺的前身小灵山寺建立。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宋真宗赵恒下诏将小灵山寺改名为祥符禅院。宋徽宗赵佶政和四年(1111年),祥符禅院升为祥符禅寺。 祥符禅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毁于战火。改革开放后,这一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刹才得以重建。 现由高僧住持,香火日益兴旺。 天下第一掌为灵山大佛右手的复制件,它与灵山大佛右手形状、大小完全一样,以1:1的比例复制而成。手掌高达11.7米,相当于三层楼的高度,宽5.5米,手指直径就达1米,总重量达13吨。 佛掌的印相为“施无畏印”,寓意驱除众生痛苦,令众生无畏无惧。 “百子戏弥勒”是一尊大型青铜艺术珍品,展现了弥勒佛的形象。弥勒佛斜倚而卧,神情和蔼,笑容满面。其硕大的身体上,塑有整整一百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小顽童,正在嬉戏耍闹。这些小顽童各自进行着不同的活动,如叠罗汉、拔河、拿小树枝捅弥勒的肚脐等,甚至有的在弥勒身上撒尿,以此考验弥勒的肚量。然而,弥勒佛始终不为所动,依旧笑容满面,展现了其“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的特质。 通往灵山大佛脚下的阶梯称为“登云道”,共216级,分七个平台,寓意“救一生灵,胜造七级浮屠”。登云道中间有七幅巨型石刻,记录灵山历史。 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和愿望,登完216级台阶寓意烦恼尽消、心愿圆满。 拾级而上的 216 级台阶仿佛在丈量心灵的距离。当手掌贴上佛脚莲花瓣的刹那,晚风带来远处的梵唱,心中的杂念竟如潮水般退去。 毗邻的梵宫更是震撼。 灵山梵宫是集旅游、会议、展览和文化体验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建筑,整个建筑依山而建,糅合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及传统佛教建筑元素,建筑面宽150米,进深180米,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分为南区和北区两部分,其外部的5座塔顶按敦煌壁画中的“华塔”为原型设计装饰: 内部有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梁柱、 高耸的穹顶、 超大面积的厅堂, 各空间独立且互相贯通,由门厅、廊厅、塔厅、圣坛、三传会议厅(汉传会议厅、藏传会议厅、南传会议厅)、千人宴会厅等组成。 穹顶的星空灯光与地面的马赛克拼图交相辉映, 琉璃壁画上的飞天衣袂飘飘,连廊柱上的浮雕都精细到能看见菩萨睫毛的纹路。 灵山的梵宫,其奢华程度与南京牛首山佛顶宫可以比肩。 梵宫的对面是“五印坛城”。五印坛城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高31.55米,共计六层坛城内供奉五方五佛,即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东方阿閦佛、中央的毗卢遮那佛。其外观庄严而辉煌,耀目的金顶、巨大的鎏金宝瓶、醒目的经幢和经幡交相辉映,突显出藏族古建筑的迷人风采;其内饰圣洁而绚丽,完全融合了彩绘、壁画、木雕、唐卡、壁饰、镀金等藏族装饰技艺,展示了独特的坛城艺术。游客可在其中参加点燃酥油灯、推转玛尼经筒等互动民俗活动。 由于时间关系,未能进去参观(此图网上下载)。 晚上入住无锡太湖边的花园大酒店。 <div>回顾今日行程:从故乡的古桥进入环湖大道,在大有秋遇见湖居美学,于拈花湾感受禅意,在龙头渚触摸历史,最后在大佛脚下获得心灵的宁静。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四月的太湖,果然是藏在时光里的温柔乡。</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