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573篇文章</b></p> <p class="ql-block">“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出自经典蒙学读物《三字经》,深刻阐述了教育体系中家庭与学校的关键责任。“子不教,父之过”强调家庭教育的首要地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若未能给予正确的道德引导、行为规范和知识传授,致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性或误入歧途,家长难辞其咎;“教不严,师之惰”则明确师者职责,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若不能秉持严谨态度,以高标准要求学生,对学生的错误姑息纵容,便是失职与懈怠。这两句话相辅相成,构建起“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雏形,提醒家长与教师应各尽其责,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p> <p class="ql-block">今日周六中午,有一个妈妈带着十岁的儿子来到我家。与一众学生家长围坐畅谈教育心得时,令人忧心的一幕发生了。儿子屡屡以“妈妈要听我的”提出无理要求,甚至试图控制母亲。面对孩子的胡搅蛮缠,这个妈妈满脸无奈,却一味纵容,母子间的相处模式已然本末倒置。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联想到《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对长安君的溺爱,最终差点让长安君陷入绝境。过度的宠溺,从来不是爱,而是温柔的陷阱,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p> <p class="ql-block">“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早已点明爱的真谛。我深知,此时必须及时引导。于是,我严肃地指出:亲子相处,长幼有序,这般溺爱不仅模糊了权责界限,更会成为孩子不良习性滋生的温床。正如孟子所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教育孩子,需要规矩与引导并行。随后,我恩威并施,既耐心开导,又严肃劝诫,引导母子二人正视问题。</p> <p class="ql-block">或许是我的话语触动了他们,这个儿子主动拿起清洁工具,认真打扫房间、拖地,用实际行动弥补过错。这位妈妈红着眼眶,语气恳切又满是懊悔:“老师,我们知道错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相处早该纠正,以后一定改正。也恳请您多批评指导,帮我们母子俩把教育和习惯都扳回正轨!”这个儿子也羞愧地低下头,眼眶泛红:“老师,我以后会听话,您多管管我。”</p> <p class="ql-block">这场家庭教育的小插曲,让我不禁思考教育中“罚”与“导”的智慧。古人云:“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当一个人遭受处罚却不明缘由,恰似迷雾中迷失方向的航船,不知何处触礁。这就像教育孩子时,若只简单斥责“你错了”,却不指明错误根源与改进方向,极易让受罚者陷入困惑与无助。商鞅变法时,徙木立信,不仅明确赏罚,更将背后的道理公之于众,让百姓信服,从而顺利推行新法。教育亦当如此,唯有以清晰的引导、耐心的剖析,将错误的症结与改正的路径一一阐明,才能让处罚真正成为成长的明镜、前行的路标,避免教育陷入无效甚至危险的循环。</p> <p class="ql-block">这场发生在寻常周末的家庭教育交流,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千年警言在当代的鲜活注脚。从母子俩的相处困境到诚恳悔改,不仅展现了溺爱对亲子关系的扭曲,更印证了及时干预与正确引导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即教育”,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理论灌输,而是在日常点滴中践行原则。历史上,仲永之父因贪图小利、疏于教导,使神童泯然众人;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却以智慧与坚持成就孩子的非凡人生。这些典故时刻提醒我们,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关乎孩子的成长轨迹。而教育者以恩威并施之法剖析问题、指明方向,既是对“教不严,师之惰”的反向诠释,更是对“因材施教”理念的躬身实践。唯有家长坚守教育底线,教育者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之责,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才能让孩子在明辨是非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在规则与爱并行的环境里,成长为德才兼备、懂得责任与担当的社会栋梁,让教育真正成为点亮人生、传承文明的薪火。</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4月19日(星期六)</p> <p class="ql-block">作品创作地点:中国南宁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