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东方鲁尔”——沈阳

阿婆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4日,结束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之行后,乘火车由海拉尔碾转来到了被称为盛京、奉天、沈州‌的东北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沈阳。</p><p class="ql-block"> 沈阳曾经来过多次,大学毕业后由单位选派到沈阳学习一个多月,那是第一次到沈阳,后来又因工作原因先后又来过几次,自退休以后还是第一次。</p><p class="ql-block"> 沈阳,辽宁省省会、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沈 阳 火 车 北 站</b></p> <p class="ql-block"> 沈阳北站‌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沈阳北站始建于1913年,原名奉天新站;1930年迁址重建并更名为辽宁总站;1931年至1945年9月,车站先后更名为奉天总站;北奉天驿站、沈阳北站;1988年6月,迁址重建新沈阳北站;1990年12月22日,新沈阳北站竣工并投入使用‌。</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夜 幕 下 的 火 车 北 站</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怀 远 门</b></p> <p class="ql-block">  到了沈阳首选打卡的地方就是沈阳故宫。很久以前来过两次,时间太久已经没了印象,这次到故宫时间也比较紧张,离开海拉尔坐了一夜火车,第二天(2024年10月5日)上午到达沈阳北站,入住酒店放下行李后,匆忙到街道上吃了点东西,就赶地铁换乘地铁,等到达故宫时,已经到了只出不进,经与园区工作人员沟通,也看在我满头银丝没有太多阻拦,就让我顺利通过,并提醒我要在5:30分钟离开。我也只能再次走马观花的看了几个景点。因为又是十一黄金周,到哪里都是人山人海,还需要排长队,说实话时间不允许细看,也没机会细看(人多)匆忙中拍了以下照片,以此作为纪念。我是从怀远门进入的故宫那就简单介绍一下怀远门吧😄😄😄</p><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怀远门是沈阳老城垣的重要标志之一,位于方城内沈阳路西端,俗称“大西门”。‌怀远门始建于1631年,是清代沈阳城九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夜 幕 下 的 怀 远 门</b></p> <p class="ql-block">  怀远门城楼上有三层建筑,显得非常巍峨雄伟。城楼下方正中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着“怀远门”三个大字。城门南边的两侧是高大的砖石结构城墙,周围设有垛口,早期每个垛口都有士兵把守‌‌。怀远门不仅是内城的门户,也是清朝官员们进出的必经之地,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沈 阳 故 宫 博 物 院</b></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中国保存完好的两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沈阳故宫博物院是在沈阳故宫基础上建立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926年,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十万余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鲜明的自身特色。2004年荣登《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比北京故宫早了近半个世纪。最初是努尔哈赤为迁都沈阳而建,后由皇太极继续扩建。</p> <p class="ql-block">  2004年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沈阳故宫博物院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的影壁和壁画不仅是建筑装饰的一部分,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们的设计和装饰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审美趋势。例如,影壁上的雕刻和图案常常象征着吉祥、避邪和权力‌。</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凤凰楼, 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坐落在沈阳市沈河区,是沈阳故宫中路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之上,展现出独特的三滴水歇山式围廊设计,屋顶铺着黄色的琉璃瓦,边缘镶嵌着绿色的剪边,显得庄重而美丽。</p><p class="ql-block"> 凤凰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共五层,高17米,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为砖木结构,上层为木架结构,底层是砖石结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凤凰楼不仅是盛京的最高建筑,更是《盛京八景》之一,有着“凤楼晓日”和“凤楼观塔”等美誉。楼上还悬挂着乾隆帝亲笔题写的“紫气东来”匾额,彰显出其非凡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凤凰楼一共有24个台阶,象征着中国一年中的24个节气。每走一步,都仿佛在感受着大自然的韵律,寓意着风调雨顺、顺风顺水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人们为了信奉这美好的寓意,非常虔诚的排几个小时的队伍,也要登顶凤凰楼一睹芳容。看照片大家就知道,想登凤凰楼的顶需要时间和耐心。加之国庆黄金周, 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我也只能望而兴叹,遗憾离开,未能如愿。</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沈阳故宫的政殿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崇政殿,它们在建筑风格、历史背景和用途上各有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171号沈阳故宫博物院内的景点。</p><p class="ql-block"> 大政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沈阳故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景点级别为AAAA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政殿位于沈阳故宫的东路,是沈阳故宫中最先完成的建筑之一。大政殿的造型像是一座双层屋顶的八角亭子,高21米,采用八角重檐攒尖顶结构,殿顶覆盖五彩琉璃瓦,中间黄色、边缘绿色,具有鲜明的满族文化特点。大政殿内设有八根彩绘金龙大柱,穹顶中央是木雕金漆降龙藻井,周围天花彩画,装饰富丽堂皇。大政殿不仅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如即位、颁布诏书、出征等仪式,还是满族八旗制度的体现,其布局与满族皇帝和八旗旗主出征狩猎时扎设营帐的方式一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沈阳故宫的东路建筑,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建,其主体建筑大政殿与两侧呈八字形排列的十王亭(包括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和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构成一组视野开阔的庭院,其帐幄式建筑造型及其布局,是满族人从狩猎组织发展而来的清朝立国之本——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生动而具体的再现,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所仅见。</p><p class="ql-block"> 为了拍摄这张倒影照片,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伍,因排队人比较多,只能匆匆而过,不过自我感觉这张照片拍的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  走进沈阳故宫,仿佛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朱墙金瓦,岁月流转,每一步都踏在时光的记忆里。这里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一场华丽的穿越之旅。威严的宫殿,精美的装饰,无不展现着皇家的气派。那古老的钟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一定要来体验这难忘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的“正大光明”匾是乾隆皇帝仿照顺治帝的笔迹所书。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他亲笔书写了“正大光明”四字,并将其悬挂于北京故宫的乾清宫。乾隆皇帝在东巡盛京祭祖期间,为了纪念祖宗发祥之地,便在沈阳故宫复制增设了这块匾额。</p> <p class="ql-block">  崇政殿俗称“金銮殿”,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崇德元年(1636)定为今名,该建筑是清太宗皇太极日常处理政务接见外国使臣的重要场所。清迁都北京后,皇帝东巡盛京祭陵礼成,亦在此举行隆重庆典。</p><p class="ql-block">  崇政殿殿内陈列的文物按乾隆东巡时摆设,陈列有金漆云龙屏风、透雕金龙宝座、鎏金铜甪端炉等珍贵文物,同时在崇政殿南墙、北墙保留了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匾,这些文物均是清帝东巡时带到盛京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崇政殿位于沈阳故宫的中路,是沈阳故宫的核心建筑之一。崇政殿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是皇帝处理朝政的主要场所。崇政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采用减柱法建造,以扩大室内空间。殿内设有皇帝宝座,四周有暖阁和配房。崇政殿的建筑风格庄重而华丽,体现了清代早期的宫廷建筑特色。崇政殿不仅是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也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楹联“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子孙是守长怀绍庭永祚卜世卜年” 为乾隆帝二十二年(1757)御笔。悬于大政殿两翼楹柱上。木底铜字,上钤乾隆御玺,边雕龙纹。联中乾隆帝抒发了对先祖胸怀大略,子孙相继开疆拓土,建立大清之艰辛的无限敬仰之情,同时也表示了他为守业子孙,将不忘祖训,大展宏图,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 北京故宫的“正大光明”匾经历了多次摹拓和火灾重建,最终由嘉庆皇帝重新摩拓悬挂。而沈阳故宫的匾额则是乾隆皇帝在东巡期间增设的,主要用于装饰和纪念,并未像北京故宫那样用于“秘密建储制度”。</p><p class="ql-block"> 与北京故宫不同,沈阳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并未存放过秘密立储匣或圣旨,它仅仅是乾隆皇帝为了装饰祖宗发祥地而增设的一块匾额。</p><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的“正大光明”匾是乾隆皇帝仿照顺治帝笔迹所书,主要用于纪念和装饰,体现了清朝皇帝对祖宗发祥之地的重视。它与北京故宫的匾额虽有渊源,但在功能和意义上又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 “正大光明”四字源自《周易·大壮卦》,寓意皇位稳固需效法天地、顺应人情,表明清朝的统治是上合天道、下顺民意的。同时,它也警醒后世皇帝要阳刚守正,践行德治天下的光明形象。</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崇政殿旁边的日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计时仪器,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 日晷是我国古人发明的重要计时仪器,不仅在记录时间方面具有科学性,同时也是掌握时间的重要象征。早在隋朝时期,著名天文学家袁充就发明了日晷,成为当时封建王朝用于度量时间的专属仪器‌。在沈阳故宫崇政殿前,日晷被放置在月台的东南角,与西侧的嘉量相对,共同象征着公平和正义‌。</p><p class="ql-block"> 日晷的设计独特,体现了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它不仅是一个计时工具,更是古代建筑艺术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日晷的摆放位置和设计风格都与周围的建筑和环境相协调,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的石经幢‌,俗称“大十面”,正式名称为“辽代石经幢”,是辽天祚帝时期(1101—1115年)的佛教文物。该石经幢由天盖、幢身、座三部分组成,通高约2.1米,幢身八面刻有佛教经文,包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等‌。</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路城隍庙碑‌,制作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高186厘米,宽68厘米,碑首有四龙交盘,碑座为伏龟。碑阳额题刻“城隍庙碑”,碑身刻“城隍庙碑记”,碑阴额题刻“沈阳路城隍碑”‌。</p><p class="ql-block"> 该碑是元代重修沈阳城隍庙的记录,详细记载了重修的缘起、时间、具体方位以及功德官员的姓名和职事等。碑文共计千余字,为研究元代沈阳城的建置、城址方位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豫王俯影碧‌,即豫亲王府的影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豫亲王府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多尔衮的弟弟多铎的府邸。豫亲王府的遗址位于沈阳,具体位置在汗王宫南侧不远处,现已发现其影壁等遗迹‌。</p><p class="ql-block"> 豫亲王府的影壁上有“封侯挂印”、“位高禄重”等图案,这些图案象征着王府主人的高贵地位和显赫功绩。影壁保存至今,仍保存在沈阳故宫大政殿东侧‌2。此外,考古人员在王府遗址中还发现了清亲王级别才可使用的绿釉瓦当等大量文物,进一步证实了其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石塔‌主要包括东塔永光寺、西塔延寿寺、南塔广慈寺和北塔法轮寺,这四座塔分别位于沈阳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每座塔都配有一座寺庙。</p><p class="ql-block"> 沈阳四塔的建造始于1643年(崇德八年),并于1645年(顺治二年)竣工。这些塔象征四大金刚,威镇四方,护国安民,保护“国无祲灾”、“五福齐来”‌。</p> <p class="ql-block">  安达礼墓碑‌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171号沈阳故宫内,碑通高3.81米,宽1.1米,厚0.21米,由粉红色大理石制成。碑首雕有二龙戏珠和五眼透龙图案,碑额题有“敕建”篆字,碑座为龟趺形状。碑阳刻有满、汉两种文字,四周饰以海水云纹。该墓碑立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十三日,是大清顺治皇帝为旌表安达礼的忠心而立‌。</p><p class="ql-block"> 安达礼墓碑不仅是安达礼忠心的象征,也是清初殉葬制度的历史见证。该碑现存于沈阳故宫大政殿东侧,是研究清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炮台‌是沈阳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防御和展示火炮的历史与文化。沈阳故宫的炮台主要分布在东路区域,特别是大政殿与十王亭之间,现存四门红衣大炮,这些大炮是鸦片战争时期为加强辽东海防而铸造的重要武器‌。</p><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的炮台和红衣大炮仍然保存完好,成为游客了解清朝火器历史的重要窗口。沈阳故宫博物院对这些历史遗存进行了妥善保护和管理,确保它们能够继续向公众展示其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武功坊牌楼位于沈阳故宫大清门外,按照“文东武西”的规矩,矗立在宫门两侧,东侧是文德坊,西侧是武功坊。这两座牌楼都是四柱三楼的琉璃建筑,坊额上以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彰显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武功坊牌楼的落成日期为1637年正月,这是沈阳故宫现存建筑中唯一明确记有落成日期的建筑。牌楼不仅作为皇宫门前的明显标志,也作为进入宫廷区域的门户,具有标志性和纪念性‌。</p><p class="ql-block"> 武功坊牌楼在建筑布局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弥补了沈阳故宫整体布局上的不足,将红墙内外的建筑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提升了盛京皇宫的庄重文雅和气势壮观‌。</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东掖门与其他宫殿的门及门额有所不同,沈阳故宫原来有匾额满文在左、汉文在右的旧制,而东掖门采取了汉文在左、满文在右的方式做匾,这是1986年后增建的,与原有建筑不同‌。</p><p class="ql-block"> 东掖门的建筑特色包括门钉的排列方式。东掖门和西掖门的门钉纵向、横向排列均为9枚,共81枚。相比之下,沈阳故宫正门大清门上的门钉排列是纵9枚、横5枚,共45枚。这种不同的门钉排列进一步表明后增建的两门与清初旧制不同‌。</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的西掖门是通往西路古建筑群的入口‌。西掖门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是乾隆皇帝为在盛京宫阙储藏《四库全书》而专旨建造的。西路建筑群不仅包括藏书楼,还分为嘉荫堂和文溯阁两个建筑群,功能多样,不仅是藏书之地,还具有多种用途‌。</p><p class="ql-block"> 西掖门的设计独特,门上的门钉纵向、横向排列均为9枚,共81枚,与其他宫殿的门及门额不同。这种设计是为了区别于原有建筑,采取了汉文在左、满文在右的方式做匾,反映了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的后宰门‌是沈阳故宫的一部分,位于中路建筑群的北端,紧邻大清门。后宰门是出入皇宫的通道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后宰门的具体位置在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群的北端,紧邻大清门。它是皇宫的北门,作为皇宫的入口之一,具有重要的防御和通行功能‌。</p><p class="ql-block"> 后宰门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作为皇宫的北门,是出入皇宫的重要通道。它不仅是皇宫的防御设施之一,还见证了清朝的历史变迁和皇家活动‌</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的右翎门是沈阳故宫内的一个重要建筑,位于崇政殿旁。‌右翎门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展现了浓厚的沧桑感。走过右翎门,穿过历史气息的小道,可以到达迪光殿。迪光殿是乾隆十一年建造的,用于皇帝东巡期间处理国家军政要务的地方。迪光殿的构造朴实,正中是皇帝入座的地方,两旁放置熏香,大臣们站在门前向皇上禀告各种军政要务‌。</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翔凤阁‌,始建于1625年,初成于1636年,是沈阳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翔凤阁内主要贮存供皇帝东巡期间使用和赏赐的物品,这些物品大多来自乾隆时期从北京宫中调运至此‌。</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一角</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的御花园位于清宁宫后方,是故宫的第五院落,最初被称为“后苑”,主要用于提供御膳的后勤内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演变为一处供皇帝及后宫休闲的园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的御花园不仅是一处园林,更是清朝初期宫廷生活的重要见证。其独特的功能布局和建筑风格,展现了满族文化的特色,同时也为研究清朝宫廷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园内建筑布局紧凑,包括凉亭、假山等景观。其中,假山石和汉白玉围栏等细节设计颇具特色,廊房上的木质“悬鱼”和“惹草”等装饰也体现了满族建筑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 御花园见证了清朝初期的宫廷生活。乾隆年间,为便于萨满家祭的礼仪服务,清宁宫后墙西侧新开了一处“随墙门”,至今仍保留。此外,园内还发现了一条清太宗时期用于下人出入的“地道”,进一步揭示了宫廷生活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颐和殿:是皇帝宴请宾客的地方,殿内的壁画和窗花都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  文溯阁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名称依乾隆皇帝《文溯阁记》所述有“溯涧求本”之意。该建筑是仿照明代大藏书家范青在宁波所修建的天一阁而建造,外观两层,实为三层,每层六间,取《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是沈阳故宫西路的主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  文溯阁是沈阳故宫的一座清代皇家藏书楼。文溯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次年完工,仿照明代藏书家范钦在宁波的藏书楼“天一阁”而建造‌。</p> <p class="ql-block">  文溯阁,这座仿照明代宁波天一阁而建的宏伟建筑,是沈阳故宫的一部分,建于1782至1783年间。它的设计独具匠心,前有戏台和嘉南堂,后有仰熙斋,斋后是九间房,其中包括芍药圈和梧桐院等精致庭院。文溯阁的主体建筑外观为两层,但实际上为三层,每层六间,这源于“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古老理念。</p> <p class="ql-block">  文溯阁的建筑风格为重檐硬山式,装饰色彩以冷色为主调,屋顶覆盖着黑色琉璃瓦,边缘以绿色剪边装饰,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了绿色,展现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文溯阁是专为贮存《四库全书》而建的皇家藏书楼。乾隆皇帝在《文溯阁记》中提到,文溯阁的名称取自“溯涧求本”之意,体现了对文化根源的追寻。在“北四阁”中,文溯阁是最后建成的一阁,其命名体现了乾隆皇帝对文化源流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这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录了大量的古籍和文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文溯阁内藏书丰富,屋顶用黑琉璃瓦镶绿剪边,整个建筑以黑绿两色为主色调。黑色在五行中主水,寓意水从天降,象征着消灭火灾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文溯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它见证了乾隆皇帝对文化的重视和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文溯阁碑亭‌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年),内置满、汉文合璧石碑。碑阳为清高宗弘历御制《文溯阁记》,记述兴建文溯阁的缘由、北四阁的关系等;碑阴为清高宗御制《宋孝宗论》。其形制效仿北京故宫文渊阁碑亭,屋面采用盔顶形式,满铺黄琉璃瓦,内饰红色夔龙天花‌。</p> <p class="ql-block">  文溯阁碑亭的建造背景和历史意义在于它是文溯阁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建筑风格。文溯阁是清代四大藏书阁之一,与北京的文渊阁、承德文津阁和杭州文澜阁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文化网络,存储了《四库全书》,这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收录了上至先秦,下至清代的重要典籍‌。</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中的清代皇帝礼舆是一种十六人抬的大轿,主要用于皇帝在重要场合的出行。‌礼舆,也被称为大仪轿,是清朝皇帝在参加重要仪式或活动时乘坐的交通工具。其特点是高两米多,正面宽,由楠木制成,由十六个人抬行‌。</p> <p class="ql-block">  礼舆的使用始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主要用于皇帝上朝、祭祀等重要场合。礼舆的叫法也始于这一时期,与轻步舆、步舆合称为“三舆”‌。</p> <p class="ql-block">  礼舆由楠木制成,这种木材质地坚硬,耐腐蚀,适合制作高级家具和装饰品。礼舆的构造复杂,需要精细的木工和雕刻工艺,体现了当时高超的手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后的"武功门"</p> <p class="ql-block"> 沈阳中街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 奉天故里</p> <p class="ql-block"> 谢谢您一起分享沈阳故宫</p><p class="ql-block"> 照片均为手机随拍</p><p class="ql-block">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