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的美篇

经纬

家乡的古戏台 <p class="ql-block">  弘扬传统文化,重建戏曲舞台。清明节这天,净化村委会在南庙背后广场举行了重建古戏台的启动仪式。</p><p class="ql-block"> 广大村民以及在外地的工作人员,踊跃参与慷慨解囊,献爱心做贡献。我作为一名在外游子也责无旁贷,来到捐款现场尽微薄之力略表心意,不过,比起数额较大的捐款者来说还真是羞于启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说到净化村的古戏台我还是记忆犹新,它坐南朝北屹立在学校院内。我的小学、初中就是在那里度过的,所以那些年上学每天与戏台照面并不陌生。那时候还和同学们偶尔爬到戏台上去玩耍也是常事。</p><p class="ql-block"> 这座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古戏台,我推算应该是始建于清宣宗道光年间,大概在(1820一1850年)的区域间。至于戏台的样式是我们北方农村典型的古戏台建筑。砖木结构,台基有一米多高,周边用条石砂浆砌筑。主骨架是梁柱组合,大圆木做梁,柱子底下垫有石屯。为了增加扩音效果底下还埋有大瓮。</p><p class="ql-block"> 通俗点说,它是一个重檐歇山顶建筑物,由南北两坡的悬山顶向四周围披檐而构成。从侧面看,山墙耸立,呈现出一幅三角形型状的美丽画卷。</p><p class="ql-block"> 再说的详细点,整个房顶给人一种曲线感觉。顶部是一条正脊椎四条垂脊,为了不让聚水坡度很陡也很严谨。板瓦铺底,筒瓦覆盖,琉璃点辍,四角挑檐,甚是壮观。</p><p class="ql-block"> 总止从直观上看,净化古戏台沧桑宁静,看似平凡简单却又辉煌大气。青砖黛瓦,古扑典雅,玲珑剔透,飞檐凌空。</p><p class="ql-block"> 每一砖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往事如烟,一砖一缝无不展示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毋庸讳言,古戏台也风光过。晋剧艺术家宋转转巜珍珠塔》千里迢迢…,一举成功走红,或者是老艺术家丁果仙、程玉英、张呜琴登台献艺。除此之外,我还记得在戏台内墙上,不知道是谁写的范翠萍在此唱戏的字样痕迹,听大人们说范翠萍也是个名角,记不清是那家剧团的,大概是59年前后在此唱过。</p><p class="ql-block"> 这些名角为净化古村落乡土艺术的生命力,承载了文化记忆和民间艺术的壮大延续值得铭记。</p><p class="ql-block"> 古戏台朝着南庙,按照迷信讲唱戏的本义是敬神。后来古戏台除唱戏外也另作其它用场,我记得60年枪毙徐天京就是在古戏台上开的审判大会。</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要说的是,中二班群里提到净化村里原来的六座庙宇分别镶嵌在东、南、西、北的各个村口,护估着家乡的平安。</p><p class="ql-block"> 观音堂、魁星楼更是村里的文化符号,除让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外还引导孩子们求学上进金榜题名。</p><p class="ql-block"> 一条老街贯穿村内,东街笔直,西街弯曲。按迷信说是龙身龙尾,李家祠堂、张家祠堂、还有吴家祠堂分别占据了街道两旁的重要位置,试想,这里的曾经是多么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古村落的历史建筑和自然景观,让我们沉醉其中。</p><p class="ql-block"> 净化古戏台这个承载着文化底蕴传承着独特建筑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以上这段我在上篇《家乡的味道》中略有叙述,现在权当是部续篇。</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看着古戏台坍塌前的照片确实心中复杂。它独守清欢、悄无声息,雕琢着沧桑,镌刻着荒凉,不由得让我产生了几分惆怅和怜悯。</p><p class="ql-block"> 房顶上长满了枯萎的野草,年复一年绿了又黄黄了又枯,断垣残壁早已斑驳不堪。历经几百年风雨的冲刷,顶部龙脊也塌陷留下了缺口。</p><p class="ql-block"> 前檐口裸露出的木桩早已腐朽霉烂,雨水顺着墙壁直流而下,撞击着台角留下了痕迹。台基处层层叠叠的绿色苔藓从砖缝隙疯长。</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那位好心人,在台基上贴出了“危险”的警示牌,古戏台有随时随地倾覆的可能。而它仍旧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摇摇欲坠,依然孤独的挺着,它还能坚持多久……。</p><p class="ql-block"> 岁月的风雨把它写成了一段历史,成为了我的乡愁和无法忘却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这座古戏台不仅是净化人的精神依托,更是村民们繁衍生息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想到了家乡的古戏台,我突然间又产生了一种创写冲动,想写一篇巜家乡的古戏台》美篇,因为家乡的美是任何风景名胜比不上的,更是想让人们记住家乡的这座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传承华夏文明,怀揣家国情怀。文章写到这里也该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也出于对家乡的偏爱,先后写出了《家乡的红枣树》和《家乡的味道》还有正写着的《家乡的古戏台》。无论内容如何,题目我是满意的。</p><p class="ql-block"> 蕰含着耐心严谨、勤劳和智慧的先辈们。曾经是农耕文明的根基,是社会的缩影充满了历史的韵味。而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村里的年轻人出外打工谋生剩下的逐渐减少。</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净化毕竟是个大村大社是在外人们的根魂,逢年过节街上还是人流窜动熙熙攘攘。</p><p class="ql-block"> 据筹委会透露,截止我写此文的前两天捐款数额已经突破50万元大关可喜可贺!</p><p class="ql-block"> 净化这片沃土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无轮形势如何变化,它总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着,就像一块被时光痕迹打磨的璞玉,依然固执、倔强、抗辩地伫立着。</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也借用美篇之机感谢净化藉在外的国企精英、党政干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古戏台的重建无私奉献鼎力相助。</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古戏台完成了它的神圣使命后,舍与不舍退出了历史舞台。引起我们思考的是面对多方因素的冲击,究竟是该如何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古戏台消失了,一个新型的、修旧如旧的新戏台将在不久的将来耸立在古戏台的原址,我们在期待!</p><p class="ql-block">吴培林2025年4月9日写于介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