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精神,扎实推进整本书阅读实践,革新课堂样态,深入研讨"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在阅读中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4月17日,管城区小学语文学科基地开展了整本书阅读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在高年级组的分享中,赵彦老师展示了《西游记》推进课说课稿,赵老师从学习目标开始,指出目标旨在让学生交流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方法并激发持续阅读兴趣。接着,赵老师分享了教学过程的三大任务:回顾前期阅读,包括交流计划的执行情况、检测阶段性阅读成果、分享阅读方法;品读悟空成长,包括通过人物分类、梳理名号、聚焦言行和对比阅读等方式,深入剖析悟空形象。教学活动的最后,教师鼓励学生用所学方法继续探究故事中其他人物的成长。赵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清晰明了,让老师们对推进课的教学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接着,同学段的王亚菲老师进行了阅读推进课的策略分享。经过两次研讨,老师们认为阅读推进课可以分为三个大任务:深入文本、解决阅读障碍、激发继续阅读兴趣。比如在《西游记》推进课课堂中可以带领学生尝试结合影视作品进行对照阅读,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又能降低学生读古典名著的畏难情绪。</p> <p class="ql-block"> 在低年级组的分享中,张景老师围绕《神笔马良》阅读分享课可实施策略展开论述,根据“情境激趣—分层建构—价值内化—创意表达”的框架,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想法,比如情境化道具导入激活阅读记忆;“情节绳”分层任务强化语言建构;游戏化探究理解人物品质;AI赋能创意表达培养审美创造;跨媒介延伸拓展构建立体阅读网络。还针对上次汇报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优化方案,提升了策略实施的可行性与教学实效,并提出低年级组后续将完善评价量表,助力学生走进经典、发展素养。</p> <p class="ql-block"> 吕梦文老师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设计意图四个方面,针对《神笔马良》修改后的交流分享课例来展开说明。基于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主导,专注力有限的特点,以“发现人物的闪光品质之旅”为主线,构建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品格培育,审美创造四维目标;通过情节绳和故事支架培养复述能力,借助结局思辨发展逻辑思维,运用“品质树状图”具象化中华美德认知,结合AI绘画实现创意表达。教学过程设计“闯关寻钥”情境式活动,导入环节以“故事百宝箱”探秘道具激发兴趣;核心活动通过贴情节卡,辨场景,猜人物层层递进,设置"我的神笔日"实践,将"助人为乐"品质延伸至班级文化墙的美化。设计意图突出“分层任务”理念,通过情节绳、树状图等工具将抽象策略具象化,以“基础-挑战-进阶”三级任务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最终实现语文素养与品格成长的双线融合。</p> <p class="ql-block"> 中年级学段组由张金金老师做代表进行汇报,张老师在《中国神话故事》说课中,巧妙结合河南地域特色,通过展示黄帝故里、女娲城遗址等神话遗迹,将神话与学生家乡紧密联结,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神话文化的现实根基,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为了激发阅读期待,张老师创设了“神话人物秀”展厅布展情境。学生们通过观察书籍封面、梳理目录、圈画神话人物名字,初步了解了人物的独特之处。通过女娲、嫦娥等经典插图与陆吾、刑天的文字图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并绘制相柳形象,充分感受神话人物奇特的外貌。通过观察炎帝的插图,引导学生预测其本领,并通过阅读验证神奇的本领;探讨《燧人氏钻木取火》为何成为封面插画时,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奇幻性表现出浓厚兴趣。本节课以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和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成功点燃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学生们不仅感受到神话的奇幻魅力,更在活动中提升了阅读能力和文化自信。这一创新教学模式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学生打开了通往神话世界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同组的刘若楠老师分享了大家在《中国神话传说》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策略探索中的最新成果,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汇报中,刘老师提出阅读尽可能结合地域特色,比如在刚才张老师分享的课例中,通过挖掘河南的神话遗迹,如黄帝故里、女娲城遗址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神话文化的现实根基,也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这种将神话与学生家乡紧密联结的方式,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理解神话,拉近了神话与现实的距离。在教学策略上,教师们通过“初阅读”引导学生掌握预测、提问、批注等自主阅读的技巧,助力学生后续阅读活动的开展。</p> <p class="ql-block">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现场还设置了扫码提问、分享的环节,老师们在活动中及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反馈自己的问题,各学段负责老师在点评环节现场给予了解答。</p> <p class="ql-block"> 一年级负责人虎鹏老师重点针对整本书阅读的学段目标进行了梳理,他指出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学段目标的设计需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低年级侧重兴趣激发,通过图文并茂的绘本和简短故事,培养每日阅读习惯,用图画或短句表达阅读感受;中年级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概括内容、圈画批注等技巧,鼓励自主阅读,开展班级读书分享;高年级强调深度理解与思辨能力,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和科普读物,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梳理情节脉络,撰写读后感,为终身阅读奠定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四年级负责人康莹老师在点评中提出支架式阅读策略的运用需精准契合学情,对低年级学生,可借助图文并茂的故事地图、角色扮演道具等具象化支架,帮助其梳理故事脉络,如用贴画标记主人公的冒险足迹;中高年级则可提供情节预测表、人物关系图、主题探究问卷等思维工具,引导深度思考。无论采用何种支架,阅读过程中的核心目标始终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其掌握自主阅读方法,从“学会阅读”进阶为“乐于思考”,最终形成独立解读文本、建构意义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三年级负责人韩靓老师指出,在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导读课、推进课与分享课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阅读生态。导读课通过悬念导入、情境扮演、趣味短视频等方式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猜想故事发展,初识预测策略;推进课秉持“由法向道”,依托思维导图、角色日记等工具深化阅读方法的运用,组织小组探究活动,挖掘书中生命与友情的真谛;分享课践行“由道向评”,通过辩论会、创意剧表演、读书小报展评等实践形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三种课型以素养为导向,既各具特色又层层递进,在文化性、趣味性、实践性的融合中,铺就学生深度阅读的成长之路。</p> <p class="ql-block"> 此次整本书阅读教研活动,为教师再次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同时,也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未来,管城区小学语文学科基地将继续深化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不断探索创新,让阅读成为学生成长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文字材料:</p><p class="ql-block"> 赵彦(商都小学)</p><p class="ql-block">王亚菲(第二实验小学 )<br></p><p class="ql-block">张景(回民一小) <br></p><p class="ql-block">吕梦文(创新街小学) <br></p><p class="ql-block">刘若楠(漓江路小学) <br></p><p class="ql-block">张金金(实验小学 )<br></p><p class="ql-block">组稿:</p><p class="ql-block">毋鑫鑫(第二实验小学 )<br></p><p class="ql-block">摄影:</p><p class="ql-block">聂芬芬(南曹小学) <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