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挖掘机制造厂史话(1904——1994)(102)

斯阳

<p class="ql-block">  党委书记的榜样郑披星(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以生产为中心,搞好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郑披星同志把提高产质量问题放在首位。为该厂生产出优质产品下很大苦功。他深入铸钢车间蹲点,和老工人交朋友。经常组织召开座淡会了解产品质量情况。从而趟出路子,悟出道眼来。</p><p class="ql-block"> 1961年3、4月份,铸钢车间铸件废品率居然上升到30%左右,活件有掉砂、包砂和气泡的现象,对全厂完成生产任务有很大威协。郑披星针对这一问题,和厂办公室同志一起在铸钢车间开诸葛亮会,请老工人敝开思想,分折问题产生的原因,要求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攻克这个老大难问题。参加座谈会老工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症结,他们编成顺口溜说:“解放思想通了线,光破不立只图快,多年经验毁一旦”。同时,他们也毫不掩饰的承认,我们把多年的手艺耍丢了。砂型工人丢掉了修型的压勺、拔掉了气孔里的稻草。经过老工人这么一说,使与会者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特别是郑披星同志感到,“手艺人把手艺耍丢了”是个有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全厂开展一个“技术还家”活动,把那些丢掉了,但又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再重新恢复起来。为此,郑披星还把砂型老技师付振庭请到家里,他爱人张续凤亲自炒了两盘菜,并拿出一瓶珍藏的好酒,他们边喝边唠。付振庭说,造型质量不好,不是技术水平不高,而是手艺人不耍手艺了。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后,郑披星同志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向与会者报告了调查的情况,阐明了多年经验毁于一旦的严重后果,做出了开展“技术还家”活动的决议,动员工人们把丢掉的手艺检回来。通过反复细致的思想教育,砂型工人们又重新拿起压勺,仔仔细细的修型,一个砂型上的气孔里又插上稻草引气,因而提高了造型质量,减少了掉砂、包砂、气孔的现象,使铸件合格率实现了厂下达的计划指标。工人们高兴的把压勺的作用编成对口词,以文艺形式进行宣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为铸钢车间八级砂型工吕庆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