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父母恩·一世姐弟情

凤台县陈庙爱心志愿者协会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半生父母恩·一世姐弟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母亲的葬礼结束后,二弟张罗着组织了一场全家聚餐。饭桌上,几个弟弟的举动,让我瞬间红了眼眶,那些尘封的往事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出生于40年代,是家中五个孩子里唯一的女孩。父亲是抗战老兵,深知文化的重要,即便在重男轻女的年代,也坚持供我读完初中。后来,父亲将我许配给了他老战友的儿子。我虽出身农村,但家乡离城近,而丈夫家却偏远又贫困。婚后,我们守着六亩薄田,丈夫农闲时外出做泥水匠,农忙时归家耕种,日子虽清贫,倒也温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儿女相继出生,生活的担子愈发沉重,丈夫不得不频繁外出打工。儿子六岁、女儿两岁那年,他突然患上黄疸肝炎。为了给他治病,我陪着他辗转县、市、省多家医院。无奈之下,只能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父母照料——那时公婆早已离世。丈夫的病情反复,这场与病魔的抗争,整整持续了四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段艰难岁月里,母亲在田间辛勤劳作,父亲每日上山拉煤,四个弟弟更是倾尽全力帮衬我们。丈夫的医药费、孩子在家的开销,都是弟弟们这个出一点、那个拿一些。大弟在家务农,踏实本分;二弟高中毕业便投身军旅,后来留在部队发展;三弟同样扎根土地,承包了百十亩地搞农业;四弟最为出息,大学毕业后在省医院当了医生。他们心疼我日子过得艰难,二弟和四弟常寄钱给我,大弟和三弟则时不时送来孩子们爱吃的零食、新衣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弟弟们和父母的帮助下,随着丈夫身体逐渐康复,我们家的生活也慢慢有了起色。两个孩子读书时,也得到了舅舅们和父母诸多照拂。如今,大儿子考上大学,去了深圳发展,娶了广东的独生女为妻;女儿读了师范,在镇上做了老师,女婿家中一儿一女,亲家也都有体面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母年纪渐长,虽已八十多岁,却依旧硬朗,执意住在老房子里,打理着小菜园,每日赶集卖菜。四个弟弟各有各的忙碌,我和丈夫便常骑着三轮车,带上父母爱吃的东西去探望,帮他们洗衣、料理家务,一有头疼脑热,也及时带他们就医。二弟、四弟多次想接父母去城里生活,都被二老婉拒。后来,93岁的父亲在睡梦中安然离世,只剩下母亲一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做过白内障手术,视力模糊。关于母亲日后的赡养问题,一家人聚在一起商量。二弟满怀愧疚地说:“父母供我读书,送我参军,我在外几十年,一天孝道没尽,老母亲我想接走尽尽孝。”四弟也红着眼眶道:“我读的书最多,却是尽孝最少的,二哥是军人,身不由己,可我工作忙也没尽孝,我也想把老母亲接身边。”大弟憨厚地说:“淑珍去给孩子带孩子了,我白天干泥水匠,到饭口就回来了,给母亲做做饭,洗洗衣服的时间还是有的。母亲跟着我。”三弟也连忙说:“我包地多,照顾母亲有时间,我家里两层楼有的是房间。”可母亲却谁也不愿跟,只是笑着说:“我不去老二、老四那,也不去老大、老三那。”这时,我丈夫开口了:“儿子那都不去,住我那,闺女是娘的小棉袄。俺俩在家没事,不带孙子也不带外甥的。”就这样,母亲来到了我们身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后的日子里,我和丈夫下地干活就把母亲带到地里,赶集赶会也带着她,生怕留她一人在家不放心。二弟、四弟依旧时不时寄钱给我,大弟、三弟常带着礼物来看母亲,临走时还会塞些钱给我,说是母亲的生活费。这些钱,我一笔都没动。母亲89岁来到我家,101岁离世,96岁那年摔了一跤后便瘫痪在床。整整五年,我和丈夫悉心照料,端屎端尿,洗澡洗头洗脚,从未有过一丝怨言。这期间,二弟、四弟年休时会来住几天帮忙照顾,三弟因种地太忙,每次来坐一会儿就得走,大弟则忙着给两个儿子带孩子,只有过年时,弟弟们才能聚在一起,他们总说我俩照顾母亲太辛苦了,我却觉得,照顾自己的娘,哪有什么辛苦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离世后,二弟招呼着全家人聚在了一起。饭桌上,大弟拿出一张银行卡递给我:“大姐,父亲走的时候留的钱,还有母亲那一亩地修路的补偿款都在里面,另外,父亲、母亲走的时候收的礼金也在,一共16万,我们兄弟四个添了些,凑了30万,你拿着吧,当你们俩的养老钱。”我连忙推辞:“我不要,母亲生我养我,我照顾她是应该的,再说这么多年,你们几个帮扶我们太多了,要不是你们,俩孩子都读不了书,你们的情义我俩都记在心里,钱我不能收。”二弟握住我的手说:“大姐,咱几个中间,你尽孝最多,虽说现在生活好了,可你俩没有退休金啊,你就拿着吧。”三弟、四弟也在一旁劝说,几个弟媳也纷纷附和。看着他们真诚的面容,尤其是弟媳们如此通情达理,我再也控制不住,泪水夺眶而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年照顾母亲,虽有辛劳,但弟弟们给予我们的帮助更多。我常在心里感激他们对我们一家的帮扶,也时常叮嘱两个孩子,永远不要忘记四个舅舅的恩情,有时间多去看望他们。即便舅舅们生活富足,“外甥看舅舅,礼轻人意重”,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这份血脉亲情,永远温暖着我们这个大家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