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谷雨前后的农村,那是春耕最为忙碌的时候。我怀着一种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探寻之心,走访了村后屯、黎明屯、三湾和山河村。这一路的走访,像是一场穿越时光的旅行,每一处传统的牛马犁种地的情形,就像一幅幅生动的春耕水墨画,徐徐地在我眼前展开,让我惊喜不已。在现代机械逐渐普及的今天,传统的中马犁春耕已经成为罕见的景象,可在这些村庄里,我却有幸目睹,这仿佛是历史与现代交错的奇妙瞬间。</p><p class="ql-block">我看到,大部分农户的耕地在山坡上,那山坡有着不同的坡度,大中小机械在这里操作起来极为不便,甚至会有翻车的危险。所以,古老的犁杖依然是这里主要的种地工具。从春忙到秋,这片土地上的耕种者们没有一刻消闲。而当我更深入地去观察,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传统农耕方式的延续,更是一种令人心酸的农村现状——农村老龄化的农民现状。</p><p class="ql-block">种地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的儿女如同候鸟一般,飞往城市打工。那一个个年轻的身影,带着对城市繁华的向往,远离了家乡。他们把自己的孩子留给老人照顾和抚养,而老人们却丢不下那陪伴自己一辈子的田园,于是只能强撑着,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熬下去。</p><p class="ql-block">我看到一位70多岁的犁把式,他在地头休息的时候,那一系列动作如同岁月镌刻的画面。他从小黑布兜儿里拿出旱烟袋,转两下,点上火,然后使劲儿地抽着,吐出的烟雾形成烟圈儿,徐徐飘向空中。他喘着粗气,脸上却带着笑,那笑里有多少岁月的沉淀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他把烟袋锅在梨杖上磕了几下,那响声像是啄木鸟啄树,又似敲击木鱼的伴奏声。咳嗽几声后,他把磕掉烟灰的烟袋别在屁股后面的腰带里,又继续扶着犁,一垄一垄地犁着。我走在他刚刚翻过的新土里,脚下的泥土松软而有温度,可我的心里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p><p class="ql-block">还有那位中年妇女,肩上扛着像点葫芦状的化肥袋子,顺着垄沟路来回走。她的脚步或许有些沉重,但每一步都坚定地把一缕缕白色的化肥撒向垄沟里。另一位60多岁的老人,推着化肥车子,也在垄沟里来回走着,做着相同的撒化肥的工作。他们一天要走很多路,累了就歇一会儿,却没有人能够替换他们。老人那句“土地是他的命根子,儿女三四个都搬到城里享清福去了,孙子孙女一大帮一个也指不上,命苦啊”,像一把沉重的锤子,敲打着我的心。</p><p class="ql-block">这些种地的爹,种地的娘,他们是乡村大地上真正的坚守者。他们没有城市里的那种优越和安逸,一辈子都在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家庭。为了家庭和孩子,他们辛苦劳作,默默耕耘,再苦再累也时刻牵挂着子女的饥饱冷暖。他们的爱是如此纯粹,为了子女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从无怨言,只盼望孩子们的生活能更加美好,日子能更加兴旺。</p><p class="ql-block">他们就像那首歌里唱的一样,两鬓写满了雪雨风霜,推着那个犁呀扛起那把锄,种下一棵棵苗呀扶起一蔸蔸秧。滴溜溜的汗珠凝成粮,堆满了仓。他们只巴望,只巴望,儿女们明天的日子,像田里的庄稼越长越旺。养活了一张张嘴,添起一件件衣裳,一辈子田间地头忙,摘下一砣砣棉呀送上一袋袋粮,眼泪往下流呀儿女冷暖挂在心上。他们的心滚烫滚烫的,只盼望年年风调雨顺,岁岁平安吉祥,好日子越过越兴旺。</p><p class="ql-block">我们常常在城市的喧嚣中忙碌,追逐着自己所谓的梦想,却忽略了在乡村那片土地上默默奉献的爹娘。他们是最伟大的人,他们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在时代的浪潮下,农村老龄化的问题日益严重,这不仅仅是农村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我们如何能在发展的同时,不让这些为土地奉献一生的老人被遗忘,如何能让他们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深思的。</p><p class="ql-block">这些种田的爹,种地的娘,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乡村的故事,他们是乡村的灵魂,是我们永远的根。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感恩他们,并且努力去改善他们的现状,让他们的晚年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一年之季在于春。还有句俗话,春天捅一棍,秋天吃一顿。不论是农谚和是俗话,春天都最佳播种季节。 每到这个季节,广袤的土地上,耕牛遍地,农民忙碌,紧张有序的播种。</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地”。让广袤而荒芜的土地,变成良田;让贫瘠的土地,变成沃野;让有限的耕地,养活芸芸众生,真不知累死了多少头老牛,也不知耕坏了多少张老犁?更不知操碎了多少老百姓的心,这就是我见过小山村里农民,犁和牛。</p> <p class="ql-block">人都说,人勤春来早,百事农为先!一日春耕十日粮,十日春耕谷满仓。这句家乡谚语不知说了多少年。只有他们懂得,没有春耕的辛劳,就没有秋收的甜蜜。</p> <p class="ql-block">唐:张籍,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p> <p class="ql-block">一犁绉碧雨初晴,绿野风光画不成,几日西畴闻布彀,陇头牵犊教春耕。</p> <p class="ql-block">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归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周围绣壤簇如茵,翠色平铺处处新。 南陌风和睛欲遍,西畴日暖绿初匀。 老农挟杖依田畔,稚子携锄立水滨。 但愿长官勤抚字,丰年屡抿乐吾民。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