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诗哥闲聊敦煌之104</p><p class="ql-block"> 《阿弥陀佛说法图》是一幅创作于公元八世纪初的唐代绢画,被认为是描述极乐世界最早的画作之一。绢本彩色,高59.6 厘米,宽54.5 厘米。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现被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 《阿弥陀佛说法图》描绘了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中正在说法的场景,周围环绕着诸大菩萨。画面上的设色和谐,服饰华美精致,人形象端庄秀美,神态慈悲安详。尽管画面因年代久远而受损严重,但仍能从中感受到盛唐时代富丽堂皇的绘画特点。整个画面线条流畅飘逸,设色典雅和谐,衣冠服饰华美精致,人物面部端庄秀美,神态慈悲安详。堪称杰作。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唐代的艺术水平,也体现了当时对佛教文化的深厚信仰和热爱。</p><p class="ql-block"> 在佛教中,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略称弥陀。梵语意译无量。另有梵名意译无量寿、无量光。在藏密中,阿弥陀佛被视为无量光、无量寿二佛,若祈求智慧,则皈依无量光佛;若祈求延寿福乐,则皈依无量寿佛。农历十一月十七,是阿弥陀佛圣诞日。</p><p class="ql-block"> 在阿弥陀佛的形象塑造上,往往表现为手持莲花,面容慈祥,眼眸含笑,表现出其悲悯众生、接引度化的伟大情怀。莲花象征清净无染,寓意凡夫俗子虽生于污浊尘世,却能在阿弥陀佛的慈悲摄受下,超脱生死,化生于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及其两大肋侍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中国民间素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说。</p><p class="ql-block"> 现存大乘经论中,记载弥陀及其极乐净土之事者约有二百余部,可见有关弥陀信仰及净土教义之深入人心。据《般舟三昧经卷》上载,阿弥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另据《观无量寿经》记载,无量寿佛之身如百千亿夜摩天阎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之白毫右旋宛转,毫相之大小犹如五倍须弥山之高广;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犹如四倍大海水之纵广。其身有八万四千相,一 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 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摄取念佛之众生。</p><p class="ql-block"> 西方极乐世界,又称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净土。据经典记载,那里的大地由七宝组成,黄金铺地,宝树成行,微风拂过,树叶发出悦耳的声响,如同奏响天籁之音。七宝池中,八功德水清澈见底,散发着芬芳。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痛苦、烦恼和生死轮回。众生皆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容貌端庄,身心自在。那里的天乐常鸣,花雨漫天,人们生活在无尽的喜悦与幸福之中。</p><p class="ql-block"> 关于阿弥陀佛的来历,佛经记载是由释迦牟尼佛向弟子主动开示的。佛说在很久以前,有位名叫自在王的佛,来到世间。他在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二劫,为众生讲经说法。</p><p class="ql-block"> 佛教中的“劫”不是劫难的意思,“劫”是一个时间单位,源自梵语,意为“劫波”或“劫簸”。劫分为小劫、中劫和大劫。小劫时间长度为1680万年,计算方式是从人类平均寿命84000岁开始,每过一百年减少一岁,直至降至10岁,然后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直至增至84000岁。中劫时间长度约3.36亿年,由20个小劫组成。大劫时间长度约13.44亿年,由四个中劫组成,代表成、住、坏、空四个阶段。这些劫的概念用于描述宇宙或世界的生命周期,以及其中众生的命运和变化。</p><p class="ql-block"> 佛说,当时,有一位名叫世饶的大国王,听自在王佛讲法,欢喜信乐,想要寻找解脱之道。然后他就放弃了大国的王位,出家做了比丘。法名叫法藏比丘。</p><p class="ql-block"> 这位法藏比丘很想建立一方净土,在这片净土里没有痛苦,只有快乐。</p><p class="ql-block"> 法藏比丘就把自己的愿望和世自在王如来讲了。世自在王如来虽然他知道这个愿望很难实现,但他并没有打击自己的学生,而是对法藏比丘的誓愿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说了这样一段话:“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志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p><p class="ql-block"> 得到了肯定和鼓励的法藏比丘,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于是向世自在王如来请法。 </p><p class="ql-block"> 世自在王如来为法藏比丘解说和展示了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的情况,并传授了法藏比丘修行的方法。法藏比丘对这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广集优点,摒弃缺点。然后他在佛前发了惊天动地的四十八愿,开始了自己无量劫的修行。</p><p class="ql-block"> 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阿弥陀佛三尊像通常以观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为其胁侍,而与此二尊并称为西方三圣。</p><p class="ql-block"> 阿弥陀佛是佛教净土信仰的核心,他以其无比宏大的愿力和无尽的慈悲,为众生提供了一条通往解脱之道的捷径。通过对阿弥陀佛的信仰与礼拜,不仅寄托了对美好彼岸世界的向往,更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精神依托和道德指引,体现出佛教深刻的人文关怀与伦理价值。</p><p class="ql-block"> 记载阿弥陀佛故事的经典,早在东汉即有翻译。六朝时强调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弥陀佛信仰上。并逐渐形成后来的净土宗。随着净土宗在中国的普及,阿弥陀佛成为最流行的佛陀。净土宗作为佛教的一个主要流派,自晋代慧远大师倡导以来,已在中国扎根发展。慧远大师启建白莲社,使得念佛法门广泛传播,对后世的佛教信仰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净土宗的普及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还促进了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在净土经典中讲到现实的苦难 ,《无量寿经》云:“贫穷之人,底极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经文的记载与实现生活完全吻合,增加了佛经的可信性。经文同时认为,穷人只有一心向善、一心念佛,死后便可往生净土。这种针对现实的说教,极易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宗教中寻求净土世界以解脱现实的苦难。</p><p class="ql-block"> 净土经典以惟妙惟肖的形象笔法,在现实苦难生活面前虚构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天国净土世界,以吸引世间更多的善男信女。按照净土经典,尤其是《无量寿经》的说法,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地是由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七种宝物组成;这里没有山海河谷,没有四时交替,不冷不热,温度适宜;到处是由七宝组成的树木 ,“行行相植,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这里不愁吃,不愁穿,衣服饮食、华香王婴珞都应念而至;没有斗争,皆相敬相爱;这里无痛痒,无恶臭之处;无勤苦,亦无忧愁。总之一切都是如意的。只要转生净土,再没有尘世间的苦恼和忧愁。</p><p class="ql-block"> 净土宗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修行方式,即通过念诵“阿弥陀佛”来修行,这种方法适合所有社会阶层的人,无论是男女老少、贫富贵贱。这种广泛的包容性使得净土宗成为在中国信众最广的佛教法门之一。小乘佛教称一般人不能成佛,即使是修成“阿罗汉”,也不是一生一世所能达到的。一个人积德行善,身上有了“善根”,最快还须经过“三生”才能解脱。大乘佛教虽讲人人有佛性,但不少宗派主张要经过累世修行,才能成佛。因此,净土宗的创始人昙鸾、道绰把别的佛教宗派包括真言、禅、天台、华严、三论、法朝等宗称为“难行道”,它们那种烦琐艰难的修行方式,会让佛教徒无疑会产生畏惧情绪,而净土教则把自己称为是“易行道”,只要修功德,做善事,一心观佛、念佛即可往生净土。净土宗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不重视哲学的理论论证,而强调主观信仰;二是不强调现身觉悟,而宣传死后往生净土。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云:“ 若善男子、善女子,闻说阿弥陀经,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这种简易的修行方式,对于一般佛教徒来说,确实具有很强的吸引力。</p><p class="ql-block"> 往生净土是净土信仰的根本目的。据弥陀经典称,向往西方净土的人们临终之际,阿弥陀佛会现前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池中化生。信奉者在祈愿的表现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愿阿弥陀佛现前来迎接,二是愿莲花化生。这是两个连续的内容,把它们反映到绘画上,应是“来迎接” 和“莲花化生”同时出现。</p><p class="ql-block"> 阿弥陀佛信仰不仅仅是追求死后往生的理想愿景,更是引导现世生活的一种精神力量。它教导人们要心存善念,口诵佛号,以此熏陶心灵,净化生活,进而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做到孝亲敬长,慈悲待人,诚信立身。阿弥陀佛的广大誓愿,激励着修行人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佛教的精神,实现自我的净化与提升。强调通过念佛来达到内心的净化和对社会的贡献。这种信仰鼓励信众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善行和道德修养,从而推动了社会的道德建设。此外,净土信仰还对信众的身心健康和临终关怀产生了积极影响,帮助信众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死。净土宗也是与其他宗派一样,教导人们要安于现状,积善行德,宣传富贵者之所以富贵,是因他前世修善积德之故,“世间帝王,人中独尊,皆由宿世积德所致。慈惠博施,仁爱兼济,履信修善,无所违众,是以寿终福业,得升善道,上升天上,享兹福乐。积善余庆,今得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贵。”(见《无量寿经》)而贫穷者之所以贫穷是因其前世“贪求无厌、不信修善、犯恶如山。”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阿弥陀佛”是佛教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也成为慈悲的代名词。“南无阿弥陀佛”常见于寺院门口的墙壁上,也最为频繁地成为佛教徒之间的问候和祝福的方式,就是尘俗众生也喜欢用口称“阿弥陀佛”来表达对佛教的虔诚。,是梵文音译而来,“南无”一词的发音要注意,读“nā mó”,表示皈命、皈依之意,也常用于表达对佛菩萨恭敬顶礼之意。“阿弥陀”,代表的是无量寿、无量光。佛,即觉者。“南无阿弥陀佛”合起来意思就是说,皈命无量寿觉,也就是皈命阿弥陀佛的意思。“阿弥陀佛”的“阿”字,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有些念“阿(ā)”,有些念“喔(wō)”,有些念“婀(ē)”,那么哪种念法准确,哪些念法不妥,可有什么讲究?曾有佛教大师解惑指出,不管念四字佛号,还是念六字洪名,包括“阿”字究竟发“a”、“e”还是“o”,对念佛都没有影响。修学念佛法门,不必执著于发音是否标准,放下疑惑,信心坚定,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p><p class="ql-block">(图片为法藏《阿弥陀佛说法图》,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