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岁月与传承

永远童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记忆的深处,总有一些画面如陈酿的美酒,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香醇。于我而言,舅舅家那张挂在墙上玻璃镜框里的照片,便是这般珍贵的存在。照片上,“毛主席和中央领导接见延安专区农具参观代表团”的字样,如同开启时光隧道的密码,每每凝视,都能将我带回到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舅舅左德江,槐柏西北定村人。小时候,我常往舅舅家跑。舅舅家的窑洞,弥漫着质朴与温暖的气息。而挂在窑洞墙上的那张照片,像是一颗璀璨的星辰,吸引着我稚嫩的目光。照片里,人群密集,虽然因岁月的侵蚀有些模糊,但那庄重而又振奋的氛围,即便隔着时空,也能真切地感受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舅舅是个不善言辞却又无比和蔼的人。闲暇时,我总爱缠着他,听他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那是1958年,新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积极探索的时期。延安专区组织了农具参观代表团前往北京,旨在交流和推广农具改革的经验。代表团成员的选拔十分严格,需从每个县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农具改革骨干中挑选。舅舅当时是石泉清池村的驻队干部,负责当地农具改革的推广工作,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表现,有幸成为了代表团中的一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舅舅回忆说,接到通知的那一刻,他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能有机会前往首都北京,亲眼见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忐忑的是深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代表着延安老区人民的期望。代表团的领队是黄龙县的县长,一行人怀着无比崇敬与憧憬的心情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了北京,他们被安排住在王府井。那是舅舅第一次走出延安,来到这繁华的大都市。除了到展览馆参加全国农具展览会,舅舅和团员们还去了天安门、前门大街、阜外大街等地。每一处地方,都让他们这些来自老区的干部们惊叹不已。北京的繁华与现代,与延安的质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无论走到哪里,人们对他们都特别热情。大家知道他们是从延安来的,那片承载着革命记忆的土地,在人们心中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而,代表团考虑到大家肩负的使命以及不能过多打扰首都人民的工作,便限制团员尽量少外出上街。尽管如此,那段在北京的日子,每一分每一秒都让舅舅他们倍感珍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终于,到了照相那天,1958年6月11日。那是在中南海,一个对舅舅来说神圣无比的地方。舅舅说,当得知要在中南海与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合影时,大家激动得几乎难以入眠。那天,他们早早地起床,仔细地整理着自己的着装,那身洗得有些发白但却无比整洁的衣服,承载着他们对这一时刻的敬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进中南海,舅舅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眼前的一切既庄严肃穆又充满着生机。当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全场瞬间安静下来,紧接着便是雷鸣般的掌声。舅舅说,那一刻,他感觉时间都仿佛凝固了,只能看到毛主席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听到自己砰砰的心跳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合影的时候,大家都努力地挺直腰板,想要把最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闪光灯亮起的那一刻,舅舅觉得自己的灵魂都被照亮了。那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他一生的荣耀,是他与伟大领袖、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北京的这段经历,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舅舅的心里,影响着他的一生。回到延安后,舅舅依旧在基层默默奉献。他时刻牢记着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教诲,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他说,虽然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但只要能为人民群众做一点实事,就是最幸福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舅舅对子女的教育极为严格,对我们这些外甥也是如此。他常说,做人要正直、善良,要懂得感恩,要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们都养成了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品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改革开放初期,槐柏公社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发展乡镇企业。舅舅凭借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对农具改革的深入了解,负责起了最早的一批乡镇企业。木器农具部、铁匠农具部、缝纫部、皮匠部等相继成立。舅舅每天奔波在各个部门之间,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销售,从人员的管理到技术的创新,他都亲力亲为。在他的带领下,这些乡镇企业逐渐发展壮大,不仅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那张照片,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被舅舅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又在过后重新挂出,但岁月还是在它身上留下了痕迹。窑洞的潮湿,让照片有些发霉。看着逐渐模糊的照片,我的心里满是惋惜。于是,我四处打听,借到了别人同样的照片,给舅舅扩印了一张。当我把崭新的照片交到舅舅手中时,他的眼中闪烁着泪花,那是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也是对这份珍贵记忆得以延续的欣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2年,我陪妈妈去北京。踏上这片土地,我的心中便涌起一股特殊的情感。我和妈妈专门去了舅舅当年去过的地方,天安门、前门大街、阜外大街……每一处都仿佛能看到舅舅当年的身影。站在天安门广场前,望着那雄伟的城楼,我仿佛听到了舅舅当年激动的心跳声;走在前门大街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仿佛看到了舅舅好奇又兴奋的目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之后,我们去看望舅舅。此时的舅舅,已到了暮年,但精神矍铄。看到妈妈和我,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哥哥和妹妹们围坐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舅舅虽然话不多,但那慈祥的目光始终在我们身上流转,仿佛要把这些年的思念都通过眼神传递给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而,岁月无情。前几年,舅舅还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舅舅的离去,让整个家族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但他的为人处事,他对我们的教导,他那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如同种子一般,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每当遇到困难,每当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茫时,我都会想起舅舅,想起他讲述的那些在北京的经历,想起他那坚定的眼神和温暖的笑容。舅舅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将永远鼓励着我们前行,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最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勇敢地驶向充满希望的彼岸。</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