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地方基层历代区划(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代的剑川地方层设置。大体沿明旧制。近城设四厢,即东、南、西、北四厢。外地(又称山外)置五乡,即羊岑、兰州、弥沙、沙溪、乔后。厢、乡设乡约一员或二员、专管民刑,没有其他经济政治职能。其下又称里、甲,为村邑设置制。顾炎武《日知录》称:清初州县的地方制是“以县统乡”、“以乡统县”。又清康照初,剑川划分为十八个“图”,康熙末裁为九图,每图设“册书”一员,管田赋册籍,如象图。村邑设“里”、“甲”。里长管粮赋,甲长管民事。《日知录》说:“图即里也。不曰里而日图者,以每里册籍首列一图。故名曰图是也。”以上乡村一级的建制,基本上是宋代王安石变法时保甲制的沿续。</p> <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清剑川州,改称为县,又废去清,代地方基层厢、乡、甲制。县下设量五个区:第一区(包括今金华、东岭。巩北。西湖)。第二区(包括今甸南、羊岑)。第三区(今马登、弥沙)。第四区(今沙溪)、第五区(今乔后)。区置团正、付(或称团首)各一。村邑、若干村称一甲。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82年),全县划分为十区,村邑各设村长。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3年),改为区及乡。前面的十区用地名,除城区外称东、南、西、北四区外,外地称羊岑、沙溪,兰州、弥沙、乔后。区下设乡、镇,又下设闾。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6年),把前区、乡、镇、闾改为乡、镇,下设保、甲。全县共四乡、六镇:即东岭、西溯、巩北、羊岑四乡,金华、甸南、兰州、弥沙、沙溪、乔后六镇。乡、镇下设的保、甲。全县有六十九个保,七百四十三个甲。保、甲分布与数目,时增时减。它的名称,有时以村邑名,有时以数字顺序名,建制其实又回到了王安石变法推行的保甲制。</p> <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旦的“四·二”暴动剑川解放后,即废除乡、镇、保、甲制度。全县分为十个区,区下设行政村,皆以数字顺序称。行政村下称自然村。一九五一年。将金华、东岭、巩北合并为第一区,甸南、西湖、羊岑为第二区。兰州、弥沙为集三区,沙溪为第四区,乔后为第五区,区下仍称行政村。一九五二年土地改革民主建政,改行政村为乡。一九五六年,金华设镇。余外分为九区。同年,兰坪县的上兰划入剑川。增了一区,全县共一镇十区,下仍置乡。兰州区改称马登区。一九五八年冬、区改为公社。这年下半年,剑川、洱源,邓川三县合件为一个县,原剑川县除乔后公社外,其它合併为一个区,称金华区。区下设公社,分别为金华(包括金华镇、东岭、甸南、西湖、巩北)沙溪、羊岑、弥沙、马登、上兰等六个公社,下设管理区,又下没大队。再下为生产队。一九六一年,原来的剑川县又恢复,乔后区被划入洱源。但原来的县下地方基层设置未变。一九六二年调基体制,改公社称区(镇)、设金华镇、东岭(包括现北)、甸南(包括西湖)、沙溪、弥沙、马登、上兰、羊岑等七区,取消了管理区。原来的大队改称公社,下设生产队。一九七二年又改区为公社,原公社称大队,大队下设生产队。此后未变动。一九八二年统计,全县有八个公社,九十四个大队,七百三十七个生产队。</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剑川和全国、全省、全州同步,改公社为乡镇,改大队为行政村,改行政村为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下设各村民小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改为包产到户。目前,全县公有金华、甸南、沙溪、马登、老君山五个镇和羊岑、弥沙、象图三个乡,88个村民委员会,5个社区,391个自然村。境内有白、汉、彝、回、纳西等世居民族。2024年初剑川县的户籍人口为18.4935万人,常住人口为16.18万人。</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 (以上图片为弥沙、象图的PP,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