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锻造厂是国家为了准备打仗,1966年在青海三线建设的拖拉机系统六个厂之一。青海锻造厂建在乐都县引胜沟,由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包建,并派遣了270名干部和600名技术工人携家属支援建设,投入资金达2300万元。平时生产履带式拖拉机,战时生产坦克。1967年底,我们260多名北京海淀区各学校66届高初中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了青锻厂的建设和生产,在这里献出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虽然70年代中以后,一直到八、九十年代,随着国家恢复高考、工作调动、向外发展等,大部分北京学生陆续离开了青海,但青锻人的情节仍在,疫情前有十几年每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一次春节聚会,参加者保持在80-120人左右。2007年我们还组织了有60多人的“青海锻造厂回眸游”。如今,我们进厂58年过去了,北京学生中,原初中生已经75岁,高中生78岁,已近耄耋之年,有20来人已经故去。趁着身体还行,我和王聪、朱星一起,相约再回去看看青锻厂。<div>1999年青海锻造厂与东风公司资产重组并更名为青海东风模锻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新疆康泰投资集团收购青海东风模锻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青海康泰铸锻机械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11月又被沈阳中钛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出资6.4亿元承债式并购,更名为青海中钛青锻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公司现拥有680MN/260MN多功能模锻/挤压机组等先进设备,产品主要有大口径挤压管材、大尺寸模锻件、大尺寸型材、棒材等,涉及国防兵器、航空航天、能源化工、海洋工程等领域,并取得了多项国际认证,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是青海三线企业中仅存的企业之一。</div> 离开北京和来到青锻厂的老照片 我们于1967年入厂参加三线建设,来到青海锻造厂,从基建、设备安装,到正式投产,在这里我们奉献了美好的青春。<div>1974年刚投产时的厂区(在福利区门口拍摄)<br></div> 2007年在山上运动场拍摄的厂区和福利区<br> 2007年,在我们来到青锻厂参加三线建设40年之际,组织了一次有60多人参加的“青海回眸游”,怀念我们青春的奋斗,也看望了还在厂的老人们。<br> 2007年青海回眸游<br> 2007年时的模锻车间 2007年的模具车间还在加工锻模 我们原来刨工组的三位:曹珏、陈延恭、宋天民和那时的当班师傅合影。 2018年7月朱星回厂看望。和门卫说了好久,告诉他们是五十多年前的工人回厂怀旧,最终才勉强允许进厂,在厂门口、模锻车间及车队留下宝贵照片。<br> 如今的中钛青锻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通过产业、技术、装备升级,在努力打造锻造、挤压领域国家“专精特新”领军企业 为了能进企业参观,我们事前通过尹振稼联系到现在企业工作的原北京101中同学李继贫的儿子李晓峰,请他与公司领导联系。得到的答复是:同意进厂参观,但厂内不能拍照。这已经满足了我们来厂的要求。李晓峰和他爸爸真是太像了,只可惜他爸爸已故去。 我们到厂时,总经理助理张春出来欢迎,宣传专员熊显福陪同我们在老厂房参观(新厂房没让我们去)。 在这个基本已搬空的厂房里,生产副总经理杜红强正与一些技术人员在一台设备前研究问题,我们得知老厂房正在被利用起来,感到十分欣慰。 祝愿中钛青锻事业发达,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br> 公司的检测中心<br> 这是我和王聪曾经工作的模具车间,设备已经搬空。这个厂房屋顶中央是沿厂房长度的两排并列的2m×1m的钢化玻璃,是我见过的采光最好的厂房。 2007年时的模具车间 模具车间外面立着已被淘汰的3吨模锻锤,它曾是青锻厂的主力设备之一,青锻厂曾以拥有2台10吨模锻锤傲居中国锻压企业前列,而今已被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取代。 身后把角的厂房曾是王聪所在的样板组工作间<br> 50多年过去了,模具车间外面的小树已长成大树,又一批新树在茁壮成长<br> 由原来锻造厂房改建的机加工车间设备不多,高精尖的设备大概放在新厂房<br> 这台济南二机床生产的3米龙门刨大概是张存义开的;我开的是贵州都匀东方机床厂生产的。 模具车间北边厂区外的这排车库,曾是朱星担任司机时,青锻厂车队的车库,这里有他的7号车位。 办公楼二层的这间屋子,曾是朱星从兰州大学毕业回厂后他的办公室。<br> 中钛青锻的主要装备和产品<br><div>由清华大学设计、自主可控的世界首台(套)680MN/260MN挤压/模锻双功能机组是公司的关键设备,兼具挤压和模锻双功能,挤压能力居世界第一。</div> 公司的大型加工设备 大型检测设备<br> 公司的主要产品 厂门口前面大桥旁,是后建的乐都区第二人民医院。<br> 青锻小区大门还在,但这里已属于乐都区寿乐镇,青锻人已搬迁到乐都县的青铸锻安置小区;家属楼里主要是“退耕还林”时为方便孩子上学买房的住户 小区大门外,是寿乐镇党和政府办公大楼<br> 小区内,我们曾经住过的小楼早拆了,后来建起社区服务站,现在随着职工搬迁到乐都,服务站也关门了。 这个大宿舍楼在2007年时就已荒废,如今破烂不堪。但我们对它仍有许多美好的记忆。当年,砍掉了供暖设计,我们只能违规烧电炉过冬,至今记忆犹新。 二层从西边数第二个窗户,就是我和陈延恭、李世兴的宿舍,李世兴已经走了<br> 朱星曾经住的房间<br> 这间是王聪的旧居<br> 一张50多年前在宿舍楼顶拍摄的朱星拉琴,我唱歌的照片,成了这次回厂要拍纪念照的愿望,可惜需要爬出窗外到楼顶,打消了我们的念头,只在窗口留个影。 回京后,朱星PS了一张“纪念照” 在宿舍楼上拍的中钛青锻新厂房<br> 登上家属区东边山坡上曾经的运动场,在青锻厂兴旺时,这里曾热闹非凡。<br> 厂里举行运动会时的盛况 运动场边是拍摄全景的好地方<br> 今天的青海中钛青锻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厂房和青锻小区 家属楼和学校<br> 再见,中钛青锻!在此,送上我们曾经的青锻人的美好祝愿<br> 基于亲历青锻厂的三线建设历史,我们来到西宁城北区的“青海三线建设党群教育基地” 参观,该基地于2024年4月开馆,占地1248平方米。 馆内通过“图文资料叙史+多媒体互动+场景还原”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沉浸式展现1964年至1980年期间“三线建设”在青海时期的历史。 党中央在当时紧张的国际形势下做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br> 青海三线建设的重要部署、发展阶段和具体内容 介绍我们青海锻造厂的展板<br> 青锻厂是洛拖包建的,大部分北京学生也是在洛拖培训和实习。这是洛拖模具车间磨工组欢送王林实习完成,回青海乐都的送别照。。 展板展出的内容太少,再补充一些六七十年代的老照片,以作纪念。<div>刚建厂时,职工们住的熊家湾(最早时住在老乡家),七十年代初盖起单身宿舍和少量家属楼</div> 参加架设铁路桥和铁路专线建设<br> 七十年代中的领导班子 <br> 北京学生和师傅们合影 七十年代的生产场景<br> 介绍同为拖拉机系统的青锻厂邻居:青海铸造厂的展板 介绍青锻厂在乐都的另一个邻居:青海柴油机厂的展板。上世纪八十年代,铸造厂和柴油机厂都没有存活下来。 青海三线建设的成就 青海三线建设的意义:巩固了国家安全和青藏稳定<br> 加快了青海社会建设与民生改善的步伐 优化了青海省人口结构,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展厅中有一面“墙”,列着25个青海三线建设比较有名的企业名称。但实际上是一个个可以抽拉出来的展板,展板上列着该企业99名员工的花名册。 经在锻造和铸造厂一些从一开始就投身建设的老员工辨认,这里的员工名单中没有第一代员工,估计只是在筹展时还在厂的后来人。这是观展的一大遗憾。希望将来整改时把各企业做出贡献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中的突出人物增加进去。 三线建设者们在艰苦奋斗中锻造出了三线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柴达木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和新青海精神等精神财富,值得后人学习和发扬。 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通过展览,希望观者能够把三线建设的这种精神财富薪火传递,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推动新青海建设的强大精神优势、强大精神动力。 青海西宁市的城市新貌<br> 青锻厂的多数北京学生为青锻厂奉献了青春,也有少数留在了青海,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和儿女的童年与青春;更多的洛阳老师傅们,他们到青海更早,奉献时间更长,甚至老年因富氧病回不去洛阳,为青海奉献了终身和子孙。 展览让我这名亲身经历者难以忘怀,但也生出一个疑问:国家的巨大投入,千万人的忘我付出,除了青藏铁路、221厂完成历史使命外,绝大多数企业在后来的改革开放中没能存活,难道是必然吗?从中应得到哪些经验教训? 多媒体演示最后的字幕:“祖国不会忘记,青海永远铭记”是建设这个教育基地的目的,也给当代人提出了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