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麦积山石窟游记

金鱼

<b>麦积山石窟。</b>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麦积山风景区内。麦积山石窟是西北著名的石窟之一,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一起被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石窟开凿始于十六国后秦时期,经过历代开凿修葺,共有佛像七千余尊,壁画一千多平方米,分布在近两百个洞窟里,并完整保持至今,十分珍贵。2014年石窟与丝绸之路上的其他胜地一起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名扬海外。石窟所在的麦积山是一座岩壁陡峭、绿植环抱的孤山,景色清秀,登上山崖上的悬空栈道,既可以观赏佛教艺术,又能欣赏周围的景色,还能体验到脚下栈道的惊险刺激。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市区东南50公里处。从景区大门到石窟山底的停车场约有3公里,此处可以步行或乘景区区间车。如果对佛教内涵比较感兴趣的话可以在售票处雇请一位导游。到达麦积山底后便可看到眼前的孤山一整面岩壁全部露在外面,除此之外周围随处都是绿意盎然,景色秀丽。而岩壁上则修筑了一层层的悬空栈道,悬空栈道非常险要,至高处有六百多米,在栈道之间开凿了多座大大小小的洞窟和佛像,在山下拍照非常壮观。远观之后便是近距离参观佛窟,麦积山石窟的游览路线十分简单,只要沿着山体间修筑的木制栈道层层而上,沿途一座座石窟参观即可。脚下的木制栈道现在好多已用水泥加固,所以向下观看虽会有些刺激吓人,但还是非常安全的。麦积山石窟保存完好,现在除了少部分特窟不对外开放,大部分都在供游客参观。步行在栈道上时,可以看到在一开始佛窟的规模并不壮观,佛像较小,而且好多使用了铁丝网保护起来。不过越往后走,佛像的规模就越大,也不再进行隔绝,而且很多窟内佛像都有多尊,十分壮观。在参观石窟时,可以着重观赏一下135窟(天堂洞)、142窟、37窟、127窟、44窟等,其中既有反映佛教故事"八王争舍利"中的激烈战争场面的特殊刻画,也有造型精美的飞天造像,都是石窟中的精品,又各具特色。另外麦积山石窟内还有很多精彩石窟作为特窟,不对常规游客开放,参观需要另外付费,对佛像艺术感兴趣的可以选择参观。 2025年3月24日周一9:27分来到天水市麦积区,天水市麦积山游客服务中心。9:40分来到摆渡车乘车区。<div><b>麦积山游客服务中心介绍。</b>距麦积山石窟8公里.作为麦积山大景区游客集散和中转调度中心.主要承担大景区旅游接待服务功能.集游客集散、游客服务、观光休憩、数字麦积山体验、生态体验、商业服务、综合调度、文化演艺等功能于一体。<br></div> <b>麦积山大景区导览图。</b><div><b>麦积山大景区简介。</b>麦积山大景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地处西秦岭北支的东端,秦岭、贺兰山、岷山三大山系交汇处,中国版图中心带;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分水岭穿过景区。规划面积215平方公里,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风景点组成,景区内动植物物种丰富多样,地质地貌,气候典型独特,石窟文化保存完好,1982年被国务院审定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br></div> 景区游客中心的观光摆渡车。9:42分在等待中,司机打电话说是他的车直接可带到麦积山石窟,于是就去坐他的车了。 10:03分来到麦积山石窟景点大门,在石窟景点门口坐观光车到景区内部。 一路景色。 石窟前广场。 10:19分到了麦积山石窟前广场。 到麦积山石窟景点大门,坐观光车,10:15分到了景区里面,花了100元叫了导览,没有仔细看,这个导览只是介绍石窟情况,并带我们到石窟外面,不进入石窟。 10:22分景点导游带领我们进入麦积山石窟。 <b>麦积山石窟。</b>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麦积区东南28公里的小陇山丛林之中,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而得名。自然景色优美,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创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384-417),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的开凿和重修,现存大小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因其大量精美的古代泥塑造像,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第4、26、27、127、135号等窟的大型经变画如西方净土变、维摩变、涅槃变、法华变等是国内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大型经变画,对中国经变画的发展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壁画中以及雕凿于崖壁上的崖阁、帐形龛等仿木建筑的窟龛形制,为研究北朝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北魏《法生造像碑》、宋代《瑞应寺再葬佛舍利碑》、《四川制置使司给田公据碑》、明代《麦积山开除常住地粮碑》《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以及第4、5、76、78、115、168 等窟众多的碑刻、摩崖题刻和墨书题记,是记录麦积山石窟发展演变的第一手文献资料。瑞应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后经历代维修和重修。舍利塔最早为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敕建,现存为清康熙八年(1669)圆惠和尚等重建,是构成麦积山石窟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所保存的大量陶器、瓷器、铜器、碑刻、书画、古文书、拓本以及泥塑造像,特别是从唐代到明清的大量古代佛教经典,以及少量的道教、社会文书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其中部分已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麦积山石窟现为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div><b>麦积山石窟总导览图。</b></div>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 景区导游手上的麦积山石窟资料。 景区导游手上的麦积山石窟资料。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 留影。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瑞应寺。麦积山石窟入口。 <div><b>麦积山地质地貌。</b>麦积山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孤峰,四壁陡峭,单峰挺立,顶部平缓,呈方形,中部较膨大,底部略小,远看如农家堆叠的麦垛,海拔1742米,山高142米,为典型丹霞方山地貌。组成山体的白垩系麦积山组红色砾岩及砂岩,色彩鲜艳,红如朝霞,层理发育,且具稀疏垂直节理,沿层面发育规模不等的岩洞。晚白垩世时该区受燕山运动后期影响,原红色盆地抬升成山,流水沿岩层垂直节理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随着沟壁的不断崩塌后退,形成堡状山峰,之后在风蚀、溶蚀和重力崩塌等地质作用综合影响下,形成丹霞方山。<br></div> <b>麦积山。</b>又名麦积崖,因其形"如农家积麦之状"而得名。位于秦岭西段北麓,山峦迭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称。周围群峰环抱,麦积一峰崛起,山高142米。据史料记载,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384-417)。著名禅僧玄高、昙弘聚积僧人300禅修。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崖阁,造像万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洞窟开凿在悬崖绝壁上,"密如蜂房",栈道"凌空穿云"。现存窟龛221个,泥塑、石刻造像7千余件,壁画千余平方米,北朝崖阁八座,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以突出的人格化、世俗化和形神兼备、动静相生的独特风格,以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圣地之一,对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div><b>004窟。</b>俗称散花楼、上七佛阁。北周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而建。是中国现存仿宫殿式佛窟中最宏大的一个洞窟。七大佛龛中七佛、菩萨、弟子及廊两侧金刚经宋、明历代重塑或妆銮。七大龛顶部壁间各有一幅飞天壁画,其中五幅便是著名的"薄肉塑壁画",其技法高超完美,属国内罕见。<br></div><div><b>005窟。</b>俗称牛儿堂,因其廊上塑一立于卧牛背上之天王而得名。此窟有三个佛龛,中龛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为隋代作品,左右龛各一佛二菩萨均为初唐作品。廊前正壁右上方有西方净土变壁画及供养人数十身,造型优美,是麦积山初唐壁画的代表作。<br></div><div><b>043窟(特级保护洞窟)。</b>俗称魏后墓,为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之"寂陵"。现存造像为宋代作品,窟内一佛二菩萨并二侍女。廊外两侧各一力士,威猛雄健,是麦积山宋塑中之精品。<br></div><div><b>044窟(特级保护洞窟)。</b>现存一佛一菩萨并一弟子,均为西魏造像,风格继承秦汉传统,技法精湛,是麦积山北朝泥塑艺术的代表作品。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跌坐,作施无畏印,面容饱满莹润,神情典雅圣洁,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br></div> <b>133窟(特级保护洞窟)。</b>俗称万佛洞,麦积山大型洞窟之一,结构特殊,窟形以方楣平顶与覆斗藻井型混合,窟内复室重叠,大小高深各异在中国佛窟中罕见。此窟当初四壁满贴难以计数的影塑千佛,现大多剥落。第九龛(小沙弥)及窟内前部宋塑释迦牟尼佛俱为上乘之作。更因为该窟完整地保存着北朝十八通精美的石刻造像碑而闻名。1、10、11、16号碑都是雕刻中的精品,10号碑将释迦牟尼生平传记以连环画的形式雕刻出来而成为稀世珍品。<div><b>062窟。</b>共塑有三佛六菩萨二弟子一力士,技法精湛,风格突出,是麦积山北周雕塑的代表性作品。菩萨造形有的委婉多姿,有的端庄典雅,或微笑,或沉思,神情各异,可以看到古代艺术家在同一题材的造像中,是在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刻划不同的性格特征,追求不同的审美情趣。<br></div><div><b>123窟(特级保护洞窟)。</b>此窟共九身西魏造像,尤以门内两侧一供养男童和一供养女童最著名,即俗称的"童男童女"。在佛教造像中供养人塑为童男童女并不多见,将两身身着世俗服饰,天真无邪,稚气可亲的少男少女置于佛国世界,是艺术家热爱生活,精微观察生活的传神之作。<br></div><div><b>121窟(特级保护洞窟)。</b>在佛教造像中,无论是佛还是弟子菩萨,多数为肃穆冷峻的形象,给人以不食人间烟火之感。而该窟两组北魏造像中的菩萨和弟子,则在佛的西侧相互依偎,窃窃私语。古代艺术家将世俗中少男少女的传情瞬间永久的凝固于庄严的佛的两侧,不能不说是对佛教造像仪规的大胆冲撞及艺术家的独具匠心。<br></div> <b>078窟(特级保护洞窟)。</b>北魏早期。位于西崖下层中部,平面略呈方形穹隆顶敞口大龛,三壁高坛基。为麦积山最早开凿的洞窟之一。三面高坛基上各塑一佛,为三世佛。正壁主佛水波纹高肉髻,面形方圆,阔目,鼻梁高挺,短颈宽肩,身躯健壮,穿袒右袈裟,衣纹多勾连状。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残,全跏趺坐,衣摆分两瓣向左右分开。造像具有明显的犍陀罗特点。正壁主佛左右两侧上方各开一小龛,右龛内塑一交脚菩萨及二胁侍菩萨,左龛内塑一思惟菩萨及二胁侍菩萨。正壁主佛左右两侧原有二助侍菩萨,现存左侧为原作,仅存上半身,右侧菩萨为隋代作品。右壁坛基正面绘仇池镇供养人行列,皆戴鲜卑帽,穿胡服,为仇池氐杨姓和王姓供养人。<div><b>127窟(特级保护洞窟)。</b>麦积山大型洞窟之一,因较完整保存西魏精华壁画100余平方米而著称于世,藻井中东王公遨游太空图,笔法粗狂奔放,是中国早期壁画精品。左壁维摩变、右壁西方净土变、正壁涅槃变是北朝时期最成熟的大型经变画,雕塑同样不乏上乘之作,正壁龛中石雕一佛二菩萨及左龛右侧被集邮界称为"红佛"的供养菩萨均为中国古代雕塑中之佼佼者。<br></div><div><b>165窟</b>。此窟前部塌毁,原作造像全无,现存五身造像均为宋代作品,正壁两侧供养人及左右壁菩萨身着世俗服饰,瓜子脸,丹凤眼,四瓣小嘴,为宋塑中的精品,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世俗化倾向在佛教中的反映。<br></div> 瑞应寺。 <b>麦积山石窟栈道。</b>五代诗人王仁裕写道:"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麦积山石窟众多窟龛犹如蜂房般上下层叠,分布于倒凹形的崖面上,最多处达十二层,人称"十二联架"。东西崖之间上层栈道长38米,位于距地面70余米的崖面上,俗称天桥。连接天桥与第135号窟天堂洞的栈道由几道"之"字形栈梯、栈桥回环连结,称为云梯。上世纪80年代前一直沿用传统的木构栈道,主要部件有挑梁、横梁、斜梁、栈道板、踏步板、望柱、栏杆、斜撑等,木料多采用耐腐的油松、水楸、漆木、山槐、山榆等硬杂木制作。挑梁一般长2米左右,尾端楔入崖壁的方形桩眼中,内部略大,用倒楔形夹紧,承受栈道的全部荷载,重要部位的挑梁,还在下部增设一道辅助梁,以短柱或斜支撑迎接。挑梁两端各置一根平行于崖面的横梁,再在其上铺板。挑梁梁头立望柱,以榫头楔入梁头卯口中。柱间安装栏杆,有签子式、直棂式和栏板式。栈道梯呈45度左右斜搭于上下两层栈道的桃梁上,由斜梁、踏步板、栏杆组成。木栈道由于长期暴露在外,受风吹、日晒、雨淋、虫蛀、或遭兵燹 、火灾等原因,需经常性的维护维修。据记载南宋绍兴二年栈道毁于兵火。明朝后期木栈为野火所烧,致使西崖上部洞窟长达数百年无人登临。在上世纪70年代未实施的山体加固工程中,拆除了原有的木栈道,于80年代初,除个别地方略作调整外,基本沿原栈道走向重新架设了钢筋混凝士及钢管扶栏混合结构的新型栈道,由挑梁、斜梁、栈道板、踏步板、栏杆等部件构成。平均宽度1.5米,全长1000余米。使古老的栈道又焕发了新生,为游人观览和感受麦积山石窟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证。 <b>39窟。</b>北周(557-581)。<div><b>037窟。</b>隋代(581-618)。平面马蹄形穹窿顶。现存一佛一菩萨,造像圆润端庄,敦厚朴实,手臂丰腴似有弹性,极富肌肉质感。<br></div><div><b>026窟。</b>北周。现存四佛二菩萨,左右两壁佛座前有浮塑伎乐天六身。菩萨低首含嫣,风姿绰约。窟顶绘"涅槃变",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山石树木穿插其间,意境优美。<br></div><div><b>027窟。</b>北周。三壁七龛,龛内各塑一佛,为宋代重修。正壁龛外胁侍菩萨为北周原作,呈现出温润敦厚的风格。窟顶残存壁画为《法华经变》。<br></div> 037窟。34窟(隋581-618)。<div>027窟。026窟。<br></div> <b>013窟。</b>隋代,宋代重修。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主佛身高15.70米,倚坐式,面如满月,法相庄严,是麦积山最大的造像。两旁的菩萨侧身侍立,和蔼可亲。1982年修复中,从主佛右侧脸颊内出土手抄本《金光明经》一卷,又从白毫相中出土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墨书题记白瓷碗一件,均具有重要资料价值。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景色。</p> <b>009窟。</b>北周(557-581)。宋、明、清重修。大型崖阁式建筑,前有栈阁,后壁并列开七个龛,龛内分别塑一佛二弟子或二菩萨。现存造像19身,经历宋、明、清重修或重塑。壁画约60平方米,为明、清重绘。第四龛顶部绘共命鸟,为人头鸟身的双头童子形象,造型生动别致。 009窟。 009窟。 009窟。 009窟。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景色。</p> <p class="ql-block">留影。</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景色。</p> <p class="ql-block">攀爬。</p> <p class="ql-block">留影。</p> <b>003窟。</b>北周(557-581),宋、明重修。又称千佛廊,人字披顶长廊式崖阁,全长36.50米,是早期木石混合结构建筑形式的反映。现存千佛297身,分上下6排,结跏跌坐,高约0.9米,均为石胎泥塑。造型敦厚,排列规整,场面壮观。上两排佛像虽经宋、明重妆,但仍不失原作风貌。 <p class="ql-block">留影。</p> 003窟。 003-5窟。 <b>004窟。</b>北周(557-581),唐、宋、明、清重修,又名"散花楼""上七佛阁",为北周大都督李允信所造之"七佛龛",庾信为之作铭。大型庑殿顶崖阁,宽31.4米,分为七间八柱。后壁一字并排七个大龛,龛外石胎泥塑天龙八部。整窟雕苗精致,宏伟壮丽。现存造像85身,影塑700余身。七个龛内主佛构成七佛,均为北周原作,历经唐、宋、明、清重修或重妆。壁画约250平方米。尤以位于龛楣上方的五幅"薄肉塑"飞天壁画造型优美,风格新颖,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 005窟。 <b>005窟</b>。隋代(581-618)始凿,初唐完成。俗称"牛儿堂",三间四柱式崖阁。现存泥塑造像15身,中间龛内的隋代造像清俊慈祥,左右龛内的初唐造像丰润俊美。龛外的踏牛天王,孔武雄健,气势不凡。壁画约70平方米。左龛外正壁右上方的《西方净土变》及前廊顶部平棋内的《夜半逾城》构图严谨,施色艳丽,为唐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003-5窟。 003-5窟。 003-5窟。 191窟。 <b>191窟。</b>西魏(535-556),宋代重修。现存泥塑造像7身。龛外下方塑化生力士,两侧上方悬塑交脚菩萨,构思奇特,风格新颖。<div><b>055窟。</b>北周(557-581)。现存一佛二菩萨,佛像身躯肌肤丰腴,衣纹流畅,具有韵律感,为北周彩塑精品。<br></div> 191窟。54窟(西魏)。 麦积山石窟景色。 54窟。055窟。 <b>142窟。</b>北魏(386-534),平面方形平顶窟,三壁前有低坛基。正左右三壁塑三世佛。正壁左右两角上方分别塑牛头瑞像与象头瑞像。右壁为交脚菩萨及胁侍,左壁为结跏跌坐佛。力士位于前壁窟门两侧。壁面空隙处分层贴塑数十身影塑佛、菩萨、弟子及供养人,造像题材众多,内容丰富。<div><b>133窟。</b>北魏,俗称万佛洞、碑洞。窟内复室重叠,大小高深各异,结构特殊复杂,在中国佛窟中罕见。四壁原满贴影塑千佛,现大多剥落。宋代大型泥塑释迦会子以及第九龛北魏泥塑小沙弥为麦积山泥塑中的上乘之作。现存北朝石刻造像碑18通。尤以第1、10、11、16号碑最为精美,10号碑以连环画的形式雕刻佛传故事,为佛教造像碑中的精品。窟顶彩绘乘龙骑凤仙人及散花飞天、羽人,右侧藻井内绘千佛、忍冬等。<br></div><div><b>146窟/147窟。</b>北魏。</div><div><b>135窟。</b>北魏,俗称"天堂洞"。平面横长方形大型平顶窟,窟前壁上方凿三个方形明窗。原为三壁三龛,正壁左右北周重开二龛,各塑一佛二菩萨,右壁龛内主佛宋代重修。正壁绘《涅槃经变》,画面正中为一佛二菩萨说法图,右侧为"八王争舍利"。左、右壁上方绘一佛二菩萨各三组。左壁下部绘《维摩变》。前壁上部有一佛二菩萨说法图数组。<br></div> <b>062窟。</b>北周(557-581),平面方形四角攒尖顶帐形窟,三壁三龛。窟内塑三佛六菩萨二弟子,窟门外左侧一身力士。佛慈祥敦厚,衣裾繁复。菩萨高髻宝冠,披帛绕腿部两道,有的身挂长璎珞,躯体"S"状扭曲。造像依人物身份动静相宜,繁简得当,为北周造像的精品之作。<div>94窟(北周)。53窟(北魏)。</div> 麦积山石窟。 148窟。北魏(386-534)。平面方形,正壁前有低坛台,正壁主佛及两胁侍菩萨均位于坛台上,左右壁圆拱龛内各有一身坐佛。在正壁主佛两侧和左右壁龛内开凿有多个小龛,内有交脚、思维菩萨,并坐二佛等影塑。造像雄健古朴,衣纹细密,有明显的犍陀罗风格。<div><b>93窟。</b>北魏。</div> 麦积山石窟景色。 <b>090窟。</b>北魏,壁画为北周重绘、塑像为宋代重塑。正壁佛左侧的弟子迦叶沉着稳健,右侧的弟子阿难潇洒聪颖,具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div><b>155窟。</b>北魏,平面方形平顶窟,三壁三龛,内塑三世佛。正壁左右及左右壁、前壁上部开列龛,其内为影塑交脚菩萨和思惟菩萨、坐佛等。正壁左侧菩萨和左右壁二弟子,形体瘦长。窟顶部中央及四周有五朵圆莲及十余身飞天。<br></div> <b>060窟。</b>西魏(535-556),隋代重修。窟内主佛头部与右侧胁侍菩萨为隋代重塑,菩萨体态柔美,神情愉悦,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 <b>078窟。</b>北魏。窟內三佛雄健挺拔,威严肃穆,带有明显的西域造像风格。右壁坛基前的彩绘男供奉人,手持莲蕾,虔诚恭立,旁有墨书榜题"X池镇经生XXX供养"。<div><b>074窟。</b>北魏,隋代重修。龛内高台上塑三世佛及胁侍菩萨,造像高大伟岸、神情庄严肃穆,有明显的西域造像风格,是麦积山现存最早的造像。<br></div> 艰难地在攀爬麦积山石窟。 <b>076窟。</b>北魏。窟内现存一佛二菩萨,以及16身影塑佛及供养人像。女供养人蜗卷式发髻偏向一边,生动别致,是研究当时服饰的重要实物资料。<div><b>77窟。</b>北魏。</div> 麦积山石窟。12:13分从石窟下来。 离开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景色。 麦积山石窟景色。12:19分离开麦积山石窟景区。 此时才发现在里面石窟景区门口有石窟内景点讲解导游。 麦积山石窟景色。 麦积山石窟景色。 12:41分步行到麦积山石窟景区大门。 步行出景区。 坐景区观光车。12:53分到麦积山石窟景区大门口。 12:43分前去坐景区观光车。 坐景区观光车。 12:57分出景区。 出景区。 13:00分到停车场。<div>麦积山观光车旅游线路图。</div> <b>麦积山景区。</b>位于公园中部偏东,行政区划属麦积镇麦积村、草滩村、卧虎村。依据本景区地质遗迹景观的分布特点、等级及易破坏程度,自西向东分为土桥、阮家沟、麦积山石窟三个小区,景区长约5.78公里,宽约3.94公里,面积13.12平方公里。该景区分布有丹霞地貌、地质构造形迹、沉积岩剖面、瀑布景观、溶洞等。中心景点是驰名中外的麦积山石窟,表现出"丹霞为宗教增秘,佛光令丹霞生辉"的完美统一,是整个园区的精华所在,是一个以丹霞地貌及地质构造形迹科普旅游为主,可观赏寺庵石窟、溯古修学的游览区。主要景点有麦积山、板块缝合带、党川-土桥断裂、马家坡-康家崖-土桥断裂、西秦岭-松潘构造结东北构造结点、植物园、雕巢峪、罗汉崖、豆积山、植物园白塔瀑布等。暴区内松竹从生,麦积山一崖孤耸,山峦叠翠,素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主要保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雕塑和壁画,"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穿云",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及景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景区成为研究大陆复合型造山带的天然实验室,对古亚洲与古特提斯构造以及洋陆、陆陆和陆内构造的交接转换关系等提供了绝佳的研究场所。<div><b>甘肃天水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简介。</b>是一座以北方型丹霞地貌,花岗岩地貌,河曲地貌为主体,融合了著名的石窟艺术,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优美的自然风光及珍贵的动植物资源,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保健疗养、环境保护、娱乐与探险于一体的大型地质公园。坐落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部,西秦岭北支东段,北邻渭水,南携嘉陵江,是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南北气候的交替带,也是我国南北两大地质构造单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分界线。地理坐标:东经105°58'05"-106°10'00",北纬34°10'50"-34°28'19"。公园由五大景区构成,分别为:街亭温泉景区、石门景区、仙人崖景区、麦积山景区、曲溪景区。南北长约33公里,东西长约16公里,总面积约360.5平方米,主要地质遗迹面积约82.59平方米,占公园总面积的23%。园区为中山地貌,秦岭主脊横旦中部,总体为东北高西南低,海拔1200-2334米,相对高差200-600米,山势陡峻,地形切割较为强烈,多形成高山峡谷、沟壑纵横、层峦叠嶂的地貌景观;是东西两大植物区系:中国-日本植物区系和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植物种类丰富,成分古老。在地区构造上隶属于秦岭构造带的西段,归属祁连-北秦岭加里东构造带,在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于中国东西中央造山带(昆仑-祁连-秦岭)和南北中央造山带(贺兰-川滇)两大巨型构造带相交接和复合的部位,同时又处于松潘-西秦岭构造结的东北结点附近。<br></div><div><b>景区示意图。</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