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祭傅雷 朱梅馥

周国平

<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为避开祭扫高峰的拥堵,我来到了毗邻上海浦东机场鲜花港的福寿园陵园,祭奠我的父亲。步入陵园,满眼皆是绿色植被,宁静而肃穆。忽然,步道旁一块崭新的招牌映入眼帘,走近一看,竟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与朱梅馥夫妇的生平简介。我驻足良久,他们的故事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傅雷先生在上海的寓所,距离我的岳母家徐汇区高邮路并不远。因此,文革期间他们双双离世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附近的街坊邻居。人们无不为这对翻译巨匠夫妇的突然离世感到深深的惋惜。</p> <p class="ql-block">傅雷与朱<span>梅馥</span>夫妇,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段令人动容的佳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不甘受辱,求同生同死,展现了文人不屈的尊严。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傲骨风范,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傅雷,这位我国早期的翻译巨匠,用他的笔将法国文学的精髓引入中国。而他的妻子朱梅馥,则以温柔贤淑的品格成为傅雷生活中的坚强支柱。今天提起他们的名字,是为了铭记那些为文化与艺术奉献一生的人。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p> <p class="ql-block">站在傅雷夫妇的生平简介前,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生前的模样。傅雷的严谨,朱梅馥的温婉与坚韧,他们宁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文人风骨,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传奇,更是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在这样的氛围里,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敬意与感慨。</p> <p class="ql-block">傅雷早期的经典翻译作品不仅传递了原文的精髓,更成为了中西文化对话的桥梁。我对傅雷作品的认知,始于他翻译的法国19世纪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高老头》与《欧也妮·葛朗台》。他的“神似而非形式”的翻译理念深深折服了我。后来,我又通读了《傅雷家书》,这本书中傅雷苦心教子、传承家风家训的经典之作,为后人所称扬。</p> <p class="ql-block">清明的风轻轻吹过,<span>园林</span>中的松柏沙沙作响,宛如在低声诉说着傅雷家书中一家人的故事。如今这里安放着傅雷夫妇、次子傅敏,以及旅英钢琴家长子傅聪的衣冠冢,他们一家人在这团圆了。</p><p class="ql-block">傅雷夫妇生命虽然已经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松柏一般长青不衰。在这个特定的扫墓日子里,我不仅为父亲献上敬意,也为这些为中国文化做出贡献的伟大人物送上一份深深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离开陵园时,我心中充满了对这对夫妇的怀念。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会被所有人熟悉,但他们的精神却如春风般吹拂过每一个了解他们的人的心田。这次扫墓如同与傅雷夫妇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生命的意义与价值。</p> <p class="ql-block">编辑:周国平</p><p class="ql-block">摄影:周国平 周国兰</p><p class="ql-block">音乐:QQ音乐 随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