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美人间四月天,2025年4月17日,天清气朗,我与黄光亮校长、民间艺人吴邱湘、江南鸣河一行四人,对隐藏在湖南桂东县与江西遂川县交界山岭上的蛤蟆石景观,进行了一次探访。</p> <p class="ql-block"> 一早,四人在南华村吴师傅家早餐后,他背起祖传的唢呐和黄校长,骑摩托车分别载着我和郭会长,沿着蜿蜒曲折、石滚翻天的机耕路朝着江西方向前行了,在颠簸的路途中,身体时而绕晃,时而跳 起,听黄校长讲,这条路是村民们为运送竹子而修建的,也是一条致富路呀。</p> <p class="ql-block"> 二公里,到了一处山坳上,是金盘坳;因前方的路更加难走,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把摩托停在了这里,往老虎坑的山窝徒步下去,一路上茂林修竹,溪流潺潺。</p> <p class="ql-block"> 吴师傅说,右边间伐了竹子的山岭是他的林权地,他每年在山上砍伐楠竹、挖竹笋交易,都让他的钱包鼓鼓的;他还说,在他眼里楠竹一身都是宝,哪怕是竹枝竹节和埋在土里的竹头都可变现;边走边聊间,听他讲得津津乐道,我们也为勤劳致富的他高兴。</p> 一公里后,走出山谷豁然开朗,就到了江西遂川县营盘圩乡大夏村蛤蟆井组,横路过去,一栋简易的房子映入了眼帘,吴师傅大老远就在呼喊着“老曾、老曾,在家吗?……”,“在呢!”,一会儿从屋内出来一个精神矍烁,穿着朴素,佝偻中等身材,额头布满皱纹且年约五十多岁的老汉,是老曾。 <p class="ql-block"> 他热情的邀请我们进屋喝茶、休息,闲聊间他向我们讲述了当地的风土民情,他说这里的人们世代守护着这片山林,人人都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心,说着说着,不经意间,我们看到他桌子上放着几本笔记本,随手翻开一看,工整的字迹,写着子、丑、寅、印,阴阳五行,八卦的《易经》内容。 </p> 吴师傅介绍说,我和老曾是同学,他是享誉这湘赣边境的风水先生,造诣颇深;看来这里还真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呀。<br> <p class="ql-block"> 离开曾先生家后,几百米下去我们就抵达了坐落在古树遮荫山岗上的蛤蟆石景点;蛤蟆石因其形状酷似一只张口蹲伏的蛤蟆而得名,高耸独兀的蛤蟆石,远远看去恰似毛主席笔下的“独坐池塘如虎锯,绿萌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生动韵味,果然不负盛名!</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巧夺天工的胜景,吴师傅从背包里激动的拿出他祖传宝贝——唢呐,向着蛤蟆石来了一曲《状元游街》,这旋律如春风化雨,如清泉潺流,随着曲调起伏,他的情绪也随之高涨,凑出那嘹亮的音符回荡在了广袤的山野之中!</p> 从青蛙石旁侧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下去,周围怪石嶙峋,崖壁峭立,青苔覆盖的古树掩映,透露出原始气息;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又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灵动。 穿过这片原始古树林到了潺潺流淌的小溪边上,几十米下去,是一个百丈悬崖的瀑布,从崖边宽阔的水迹看去,会让你有了气势磅礴,水声轰鸣如雷贯耳的感受。 在围绕着蛤蟆石周围探寻中,每一步都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因为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似乎在低声诉说着千百年来的秘密;而那些覆盖着青苔的磐石和古树,则像是时间的见证者,默默的记录着历史的变迁。 <p class="ql-block"> 返回到吴师傅家午饭后,四人在黄校长的建议下,又前往八月窝探访断壁残垣的“沤源桥亭”。</p> <p class="ql-block"> “沤源桥亭”虽然倒塌,但嵌入在左右两边墙体上的石碑还完好无损,从模糊的字里辨知,左边的这块是“一九八八年重修续碑”,而右边这块是原碑,从碑文内容得知,此亭建于“中华民国己巳年”,也就是公元1929年,距今已有96年了。</p> <p class="ql-block"> 黄校长和吴师傅都说,以前没有修公路的时候,南华人去县城赶集或读书走的就是这条山路经过这个古凉亭,累了困了在这里休息。</p> <p class="ql-block"> 诚然这个遮风避雨,停歇纳凉的“沤源桥亭”,倒掉的是墙体,而不倒的是记忆,它见证了数代南华人多少的风雨沧桑,可惜在这历史与潮流的碰撞中,即将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p> <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