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足迹88——三门峡:万里黄河第一坝

通达

<p class="ql-block">三门峡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从灵宝火车站登上的K362次晚点了,到了下午两点才上车,3点半到了三门峡站。三门峡车站像个小山城,车站在高坡上,公路一律下行下坡。车站广场上有许多去洛阳的大巴。</p> <p class="ql-block">从车站广场乘9路公交车到黄河大街的人民市场站下。黄河大街是繁华街路,百货大楼等几个高厦在此。沿着黄河大街向东踩点,找到了去三门峡的专线车停靠地点。</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奇观,上百个老人在露天打麻将,有几十桌。</p> <p class="ql-block">自由市场上有呈纵队排列的小吃摊和古董地摊。</p> <p class="ql-block">3月23日早上7点半坐上9路公交车,在人民市场站下,沿着市场找到有“大坝”标牌前往三门峡水库的专线车。这条专线乘车的人少,窗外不时掠过淡蓝色的湖,后来感觉这“湖水”很大气,才忽然醒悟这就是黄河。车在黄土高坡上飞奔,车窗外每个土坎下边都有窑洞,窑洞前面都有院落。黄河对面山西省的沟沟坎坎层层叠叠,那是黄土高坡上刻印着时间的年轮。我们的大巴在河南省此岸奔驰,山西省在对岸隔着车窗摆在我们面前。</p><p class="ql-block">读者可以看到,在这张网络图片上,黄河水在这里是多么蔚蓝清澈,河水的颜色哪里有一点点黄色啊?</p> <p class="ql-block">专线车停在水库管理局门前,门票30元。经过哨兵岗哨,进入库区。迎面立着大禹治水的雕塑。</p><p class="ql-block">本张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水库景区今天没有其他游客,只有我和妻子。妻子问我,我们抚顺也有一个大伙房水库,为什么要来这里看水库?我对妻子说起,小时候偶尔读过母亲拿回来的一本小书,上面有一首诗,鬼使神差的,就记住了几句,仿佛像打印机一样刻在脑子里,几十年不曾忘记。估计是歌颂三门峡水利建设工程的,因为在那个时间段,三门峡水库刚刚建设完成。</p><p class="ql-block">“走遍茫茫禹迹,读着峭壁上遗留的诗句,三门峡的神话传说斑斑,都离不开鲁班和大禹”。</p><p class="ql-block">直到现在,我反复查找,至今查不到这几句诗的出处。这就是我坚持要来这里的原因,就是为了儿时记住的几句诗,就是为了几十年找不到诗句出处的一份好奇。</p> <p class="ql-block">上了大坝。几部巨大的龙门吊摆在坝下,是应急情况下启动闸门的。大坝中央部位划上了一条红线,一块大石立在那里,刻着“截流石”。“截流石”前的红线前后各有一个脚印,叫做“一步跨两省”,即一步跨过河南省和山西省。</p> <p class="ql-block">一步跨两省</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是黄河中游的一个著名峡谷,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平陆县之间,水流湍急。</p><p class="ql-block">传说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期,中国发大水,大禹担负起治水的重任。他来到这里疏浚黄河河道,挥动巨斧劈开堵塞的河道,劈出3个泄水之口,大禹“斧劈三门”过后,淤堵的洪水疏导而下。斧劈处留下3个豁口,此即神门、鬼门、人门,三门峡这段峡谷,因为有此三门而名之三门峡。这就是我小时候过目没忘的“茫茫禹迹”。</p> <p class="ql-block">黄河漕运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经济生命线,而三门峡则是这条生命线上的咽喉之地。三门峡河床狭窄,河道中间有两大巨礁岩岛,形成三股急流,形似三座大门。鬼门最险,神门水急,人门和缓。过往船只大多从人门通过。但人门水下暗礁众多,河中巨石参差,漩涡重重,行船也难,虽可通行,但事故常发。晋唐之际,古人曾想在人门旁侧凿出一条运河,绕开三门峡。但黄河水大之时,运河照样汹涌。黄河水小之际,运河便干涸不能行船。三门峡还是绕不开。</p> <p class="ql-block">站在三门峡大坝上,向上游望去,清波涟漪,这哪里是黄河的模样啊?黄河不黄还能叫黄河吗?</p><p class="ql-block">此段黄河长120公里,穿过“人门”、“神门”、“鬼门”奔腾而来,蓄水期碧水连天,泄洪期怒涛翻卷,形成难得一见的壮丽景观。</p><p class="ql-block">诗人贺敬之笔下曾有“责令李白改诗篇,黄河之水手中来”。三门峡水库建成以后,大坝蓄水,河水不黄了,他想让李白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改一改。</p><p class="ql-block">在诗人郭小川笔下:“风却是这么清,水却是这么蓝,难道滇池与我下河南”。郭小川把三门峡与云南滇池媲美。</p> <p class="ql-block">本张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年代,在苏联水利专家的设计援助下,中国在三门峡修建了万里黄河第一坝。主坝长713.2米,坝高106米。</p><p class="ql-block">该工程是当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唯一的一个水利工程。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开工,1961年建成,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库建成以后,相传大禹治水开凿的“人门”、“鬼门”、“神门”的水上险关已经不复存在,三门已经同水库和大坝溶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水库大坝的2号电梯下到坝底,在坝下泄水面走上一条水泥栈道。</p> <p class="ql-block">大坝下黄河河道中央的观景栈道旁边,傍着一个水中巨石,这就是张公岛。这是沿着河槽纵向排列的张公岛等水中礁石为墙,分出溢洪坝和泄水口。</p> <p class="ql-block">张公岛在三门峡大坝靠近人门的地方。传说古代一个姓张的艄公,目睹三门峡水道险恶,经常发生船翻人亡的惨祸,于是他就在这个岛礁上结庐居住,为人门过往船只导航。为了纪念这位老人,该岛礁被取名张公岛。张公在岛礁上的吃喝怎样运来呢?大浪汹涌的情况下会很困难,毕竟只是传说。如今的水上观景栈道从大坝下直接连接了张公岛,使张公岛成了傍依栈道的礁石。张公岛和它下面的中流砥柱,以及原来大坝上下的三门,组成了使人望而生畏的鬼门关,船到这里,几乎就是以命相博。现在好了,大坝上下,一片安澜。</p> <p class="ql-block">由张公岛向前,就是古往今来最大的行船险境——中流砥柱。现在观景栈道延伸到这里,成了中流砥柱观景台。</p><p class="ql-block">虽说可以安澜了,虽说没有惊涛骇浪撞上中流砥柱的风险了。但我走到这里,回头给身后的妻子拍照的时候,一股黄河的旋风瞬间把我的帽子卷走了,望着我的帽子随着黄河的滚滚清波漂向远方,我笑了,拜见黄河总不能空手而来吧!以后如果能再来,一定买束花,敬献黄河母亲。</p> <p class="ql-block">在中流砥柱观景台回望三门峡大坝,高达106米的大坝上有8个红色大字: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在中流砥柱的身旁。</p><p class="ql-block">中流砥柱观景平台在张公岛水上栈道的尽头处,迎水方向的一堵石壁,就是“中流砥柱”。隔着“中流砥柱”,水中还有一个大石头叫做“梳妆台”。无论中流砥柱还是梳妆台,礁石顶部都是平顶的。这些个平顶的江中岛礁和水中的石头,在修建三门峡水库之前是多么凶险的黄河暗礁啊!这里曾经吞噬过多少人和船啊!它们和已经压在大坝下的“鬼门”、“神门”、“人门”夹峙成如同鬼门关而上下其间的峡口,布成森气逼人的阵列。三门峡水库的建成,把森气逼人的“鬼门关”驯服成了安澜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流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又说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又是一位老艄公,会不会和传说中张公岛的张公是同一个人物呢?</p> <p class="ql-block">据说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货船驶往下游,船行到神门,突然天气骤变,风雨如注倾盆而下。刹那间,黄河白浪滔天,水雾弥漫,水势不清,方向不明。眼看船只就要撞上水中礁石。老艄公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他纵身一跃跳进了波涛之中。船工们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浪头将船推向下游,离开险地。船工们在下游将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见他已经变成了一座石岛,昂头挺立在激流中,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后来人们把这座岛礁叫"中流砥柱",也叫"朝我来"。</p> <p class="ql-block">从此以后,中流砥柱就成了黄河三门之下的航标。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就要朝中流砥柱直冲过去。眼看船就要与砥柱相撞时,被中流砥柱反弹回去的黄河水形成回波反推,正好把船推向旁边安全的航道,船只便可顺利驶过中流砥柱。就此,三门峡鬼门关被甩在身后,转危为安。</p> <p class="ql-block">中流砥柱又叫做“朝我来”,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名字!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诗篇,这不就是我要寻找的那个童年的诗篇吗!在三门峡这个水上行舟的凶险之地,“朝我来”这样向死而生的事情一定发生过。因为中华民族向来敢于迎击险阻,向来敢于抗击灾难,大禹治水不就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吗?何况这里正是传说中大禹治水的“茫茫禹迹”啊!</p> <p class="ql-block">中流砥柱下边的梳妆台。</p> <p class="ql-block">黄河水从梳妆台滚滚而下,滚滚而下的黄河还是碧绿的颜色,到了哪里黄河变黄了?到了哪里黄河变成了黄河呢?</p> <p class="ql-block">在梳妆台回望万里黄河第一坝。</p> <p class="ql-block">从张公岛返回大坝的坝下,返回时帽子已经献给黄河了!</p> <p class="ql-block">站在106米高的大坝之下,才能感觉到三门峡犹如一个收紧的壶口,宽大的黄河被一个大坝收服了,平静了,不再惊涛骇浪了。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都来过这里。因为这里是“万里黄河第一坝”,黄河在我们脚下滚滚向东。风挺大,扫来了初春的嫩蒿,也扫出了两岸的黄土蹉跎,最后吹走了我的帽子,那顶帽子漂进了三门峡大坝下的黄河。</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三门峡大坝的坝底钻进了大坝之内,没想到大坝是空心的,叫做水晶宫。</p> <p class="ql-block">大坝底下的水晶宫仿佛是一个灯光迷离的隧道,用一个个界格分割出几十个空间,由一条坝心里的清水小河贯通各个水晶宫的空间,坝下坝心里的清水小河有许多鱼儿游弋。珍珠灯闪烁在大坝空心的水晶宫长廊里,梦幻迷离。</p> <p class="ql-block">说真的,谁能想到大坝底下有一条长廊水晶宫。谁能想到坝下那玻璃廊道里,有鱼儿的水中灯光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