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行 (01)一往情深

让一让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回首过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人感受到人生的幸福与快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生命长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个个品尝过生活的艰辛与曲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风雨兼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变的仍然是对生活那份执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流年似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留不住的是时光匆匆鬓发染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蓦然回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烟岁月在记忆深处随风飘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悠悠岁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多少回忆值得我们去梳理追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聆听时光的回声,我的三舅舅迫于生活所困,并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从农村田间来到上海工厂当了一名学徒工,凭着他敏锐的眼光和聪慧的头脑,多年的拼搏终于在这座城市站稳了脚步。记得我6岁那年,我妈妈带着我和小姐姐一起去上海舅舅家,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这个年代一身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缝缝补补再三年。我连一条像样的裤子都没有,妈妈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给我改了一条裤子,由于颜色深浅不一,到店里去买了一包颜料,放在锅里染了一染,高高兴兴的穿着去上海,二天下来睡觉脱下来一看,染裤子的染料都染到腿上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走出大门的唯一交通工具是轮船,我们娘仨早早来到轮船码头,随着一声气笛长鸣,轮船从南面开过来了,船头上二个工作人员一个用头上带钩的长篙钩住码头石板,另一个熟练地把头上带圈的缆绳套往码头上木桩上,俩人同时使劲轮船慢慢靠上码头,再搭上长长的木跳板供乘客上船。乘客手拿船票依次排队,走上狭窄的木跳板上轮船,人们进入船舱一起侧坐在长长的木条凳子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轮船出发启航,再次气笛长鸣,船尾的蜾旋桨起动,对水流的推动作用,浪花拍岸,气势恢宏,仿佛荡涤历史的糟粕。轮船叠浪,船的后方,总有一群孩子在河岸逐浪奔跑,紧追不舍,来来回回,乐此不疲。一样的追寻,一样的想像,一样强烈的向往,澎湃着少年求知的欲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6个小时的航程终于到了无锡,我们在妈妈的带领下马不停蹄找到去火车站的公交车,在火车站妈妈安顿我俩坐在候车室的椅子上,并告诫千万别走动,她从衣兜里掏出布包里绉巴巴纸币去买票。经过一道道关口,我们终于坐上了那个绿皮火车,随着一声怒吼,火车哐当哐当起启动了,越开越快一会儿就飞奔向前,一路上从脚底下传来“轧刹勿关”、“轧刹勿关”的警告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我上小学四年级有个科普题:“从北京开往广州的列车有2里路程没有铁轨,火车是怎么过去的?” 答案是∶“为了铁轨的热涨冷缩系数,毎根路轨接缝处应留0.8cm空隙,加起来等于2里。” 小时侯形容火车的声音是“轧刹勿关、轧刹勿关…”是因车轮经接缝处空隙发出的声音。如今铁轨用合金钢减少了热胀冷缩,接缝处在冬天几乎看不出空隙,因而既噪音小且平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车厢的行李架上,放着各色行李,粗布袋的,草绳绑的,竹筐背篓的,有的装着瓜果蔬菜,还粘了些土,像是刚从地里摘的。火车在奔驰的时候,靠窗边的我总是兴奋不已,看着窗画迅速倒退的景色。我仿佛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田野在眼前闪过,树木像是竖立的绿色条幅。火车一会儿穿过田野,一会儿绕过青山,还有零星点缀的村庄,仿佛世外桃源一般。偶尔看到牲畜在路上穿行,小鸟在空中翱翔,这一切都给我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美丽美好的幻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第一天我们在舅舅的指导下,去南京路仰望上海国际饭店,出发前舅舅就提醒我,假如戴着帽子去看的话要当心帽子从后脑掉下来,可见有多高。繁华的南京路高楼林立目不暇接,车辆来回穿梭,它们为什么上面都长着二条长长的辨子,妈妈告诉我,在轨道上走的是有轨电车,在马路上走的叫无轨电车,它们都是用电开动的,二条辨子是接通上面的电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仰望上海国际饭店,上半身耸入云端,蓝天白云在飘动,看着看着脖子酸了眼睛花了,赶紧揪着妈妈的衣服以免跌倒。台阶是花岗岩的门是金属的,乡下人是不想迈进去的,一饱眼福就知足了。上海国际饭店于1934年落成,大楼24层,其中地下2层,地面以上高83.8m,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它是当时全国也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世界哈哈镜,生活在上海的你是否还记得位于西藏南路与延安路交叉口的大世界,那里有露天的空中环游飞船,轮番表演的各种戏曲、歌舞和游艺杂耍等。最有趣的还属乐园中的 12 面哈哈镜,它是利用凸凹镜的光学原理,让镜子中的人,变成高矮胖瘦的奇怪样子,让照镜子的人忍不住哈哈大笑,令人引俊不禁,捧腹大笑,这里留下了我的童年回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哈哈镜是19世纪后期,由一个叫查尔斯·里奇的人发明的。1917年,上海大世界建成之后,他的创始人黄楚九,就独辟蹊径,率先引进了这样一个西洋宝贝,立刻在上海引起了轰动。当年,12面哈哈镜,是上海大世界独有的最具吸引力的宝贝,就摆放在一进门的大厅,游客一进门,就乐得合不拢嘴。因此,当年哈哈镜几乎成了大世界的另一个代名词,更是几代上海人的美好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外白渡桥,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 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同时也是自1856年以来在苏州河河口附近同样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桥梁。由于处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因此成为连接黄浦与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的外白渡桥于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车。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外白渡桥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外白渡桥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之一。 在上海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城市里,外白渡桥仍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城隍庙,也被称为老城隍庙,是上海最古老的城区旧址之一。它位于黄浦区的南京东路以南,黄陂路以东。上海城隍庙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也是一个旅游景点,内部还有一座古典园林——豫园,在上海城隍庙,你还可以购买到各种上海特色小吃,如五香豆、梨膏糖等。此外,这里还有各种手工艺品、服饰、小商品等可供选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娘仨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穿梭,妈妈给我和小姐姐各买了一块梨膏糖,并拈着直接放入我俩的小嘴,又甜又香还有一股说不清的清凉味,回头看看妈妈她没吃,我说妈妈你怎么不吃,她只是淡淡地说她曾经尝过。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令人目不暇接,大家只是一饱眼福,因为仅有的钱还得留着回家的路费,最后妈妈买了一只煤球炉上烧的有2个耳朵的铁锅,这是我家添置的家当。</b></p>